菲律賓在 2013 年開始針對南中國海主權爭議,將相關事證提交給海牙國際仲裁法庭審理,最終在 2016 年依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做出宣判,指出中國將此間 350 萬平方公里的海域納為己有的主張不符規定,各國船隻在南中國海皆享有自由航行的權利。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將近三分之一的海運航線都會經過南中國海,而且南中國海是東亞與印度洋之間的必經之路,東南亞國協整體又是歐盟除美、中之外的第三大交易對手,2020 年商品貿易即高達 2210 億美元,因此儘管歐盟及其會員國看似與南中國海範圍內的主權爭議毫無相關,但是卻仍積極表態支持聯合國的宣判,畢竟開放且遵守法治的南中國海,最能降低歐盟業者的營運風險。
歐盟的出發點,其實有異於美、中兩國意欲在南中國海取得主導權的動機,是以美國軍艦會有意逼近中國軍事化的人工島礁,而一樣派出軍艦巡弋的歐盟國家,卻會謹守維護自由航行權的目標,不會刻意跟中國針鋒相對。中國方面似乎也理解歐盟是以維護國際法和海運利益為要,而非百分之百附和美國的軍事行動,在雙方面互留餘地的默契之下,倒也逐步揣測出歐盟在南中國海追求戰略自主的企圖。
換句話說,加強在南中國海能見度的歐盟國家,想要傳達讓區域內局勢降溫的觀點,避免各方面在地緣政治、國家安全和軍備競賽上的衝突對國際貿易供應鏈造成壓力;截至目前為止,這套說詞也為歐盟所追求的戰略自主撐出了一些論述的空間。
相較之下,歐中《全面投資協定》(CAI)被歐洲議會凍結審查,無法「在商言商」的結果,形同跟隨美國以政治因素為由發動貿易戰,反而讓中國政府無法理解所代表的戰略意涵,進而期盼歐盟能再次展現「戰略自主」予以解凍。
殊不知,歐中《全面投資協定》本身就是歐盟試圖將經貿與(勞動)人權掛勾的產物,只是中國對人民實行數位監控,又在圖博、東突厥斯坦和香港侵犯人權高壓統治,即便再怎麼追求戰略自主的歐盟,自然也不可能無視中國在人權記錄上的劣跡斑斑。
延伸閱讀:
南中國海仲裁案滿5週年 中國變本加厲騷擾周邊各國水域
德國軍艦8月將在南中國海「自由航行」 美國:歡迎德國
新聞來源:
2021/08/21 VOA Why the EU Sides with Southeast Asia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2021/08/21 eu observer How Beijing sees EU ‘strategic aut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