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台海戰爭將導致歐洲國民總支出下降2%

歐洲現在也積極盤點規劃一旦台海衝突升級可能帶來的影響  圖/Envato Elements

過去數月間,歐洲重要政治人物紛紛造訪中國,顯示歐洲政壇面對中國步調很不一致。去年 11 月德國聯邦總理蕭茲在商界領袖陪同下訪中,營造兩國經貿友好氣氛,上個月與蕭茲分屬不同政黨的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也造訪中國,但態度較蕭茲強硬得多。西班牙總理桑傑士(Pedro Sanchez)為開啟西中經貿大門前去,法國總統馬克宏也大張旗鼓要與習近平建立夥伴關係,《經濟學人》形容他「帶上 53 名企業老闆,還堅持歐洲應與美中緊張局勢及台灣衝突保持距離,拙劣言論在歐美引起軒然大波」。

總部位於德國柏林的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CFR)亞洲計畫主任歐特爾(Janka Oertel)指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在歐洲導致「分類效應」,東歐國家普遍對俄中友好關係抱持疑慮,一如他們以懷疑眼光看待馬克宏的「歐洲戰略自主」疑美論。而這些分歧正是中國所樂見也樂於利用。

《經濟學人》評論歐洲難以對中脫鉤。該文章呼籲歐洲應要有一致的對中立場,並分析台海危機對歐洲的重大影響。
繪圖/Alberto Miranda

歐洲應該找到一致的對中立場,問題是實際操作相當困難。因為作為歐洲最大盟友,美國的態度也不很明確。過去數個月間,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和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曾試圖將拜登總統的強硬「脫鉤」言論轉化為較含蓄的「去風險化」,這也是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過去數個月裡使用的詞彙。但間諜氣球事件發生後,美中關係跌到近三十年谷底,國會和公眾輿論都對中國抱有敵意,也激化 2024 年的總統大選。

《經濟學人》指出,美國的對中政策直接影響歐洲,歐洲必須預先設想,設若美國態度變得更加強硬,歐洲該如何應對。一個極端情況是台海爆發戰爭,屆時歐洲可能得像制裁俄羅斯那樣制裁中國,但歐洲經濟遠比美國更容易受到中國影響。根據美國銀行摩根士丹利的數據,歐洲上市公司約有 8% 收入來自中國,遠高於美國公司的 4%。歐洲和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佔比相似(7~9%),但歐洲是貿易密集型經濟體,因此敏感性比美國高。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佔歐洲 GDP 的 2%,美國則是 1%。歐洲六大國(比法德義盧荷)的對中曝險已達 GDP 的 5.6%(高於 2011 年的 3.9%),其中荷蘭、法國都在 4-6% 之間,義大利、西班牙則在 1~2% 之間,但德國異常值高達 9.9%。這些曝險主要來自中國子公司的銷售額,而非歐洲對中國的出口。

歐盟沒打算失去中國這個重要的貿易夥伴,但同時也尋求供應鏈多元的「去風險化」
圖/European Union

《經濟學人》的分析認為,若供應鏈出現剛性斷裂,歐元區國民總支出將下降 2% 以上,根據歐洲中央銀行的數據,這程度大約是美國的兩倍,其中德國跌幅可能會更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 月份一項研究也獲得同樣言論。此外這種斷裂也將使歐洲企業陷入危機,其中首推德國的汽車製造商、法國的奢侈品帝國和兩家英國銀行。

這是范德賴恩宣揚「去風險化」政策的原因,問題是去風險化具體實行起來很複雜也很困難,更糟的是,這一政策並不能應付台海爆發戰爭時歐洲面對的衝擊。歐洲的國防工業已然捉襟見肘,不可能再向台灣提供大量軍事支持,因此馬克宏才有不要捲入他人(美中)戰爭的言論。當然這讓東歐及波羅的海國家甚感沮喪,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便尖銳反駁馬克宏,一語道破歐洲當下處境:歐洲人現在依賴美國來支持烏克蘭戰爭,歐洲應該努力維護大西洋兩岸團結,而不是「乞求獨裁者幫助,來確保歐洲的和平」。

參考新聞來源:
2023/05/15 ​   ​The Economist(英國經濟學人)​    ​Europe can’t decide how to unplug from China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