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遭911恐攻造就中國崛起?晚了20年的美中衝突?

圖/tampatra via Twenty20

2001 年正當布希政府要將注意力集中在中國時,911 恐怖攻擊給了給中國發揮地緣政治影響力的禮物,讓中國有了 20 年的韜光養晦時機來累積挑戰美國的資本。時至今日,美中對峙已經讓領域、勢力界線模糊,網路、科技、經濟滲透等影響力讓美中兩國的關係已非美蘇冷戰時期的涇渭分明了。

911是美國的苦難、中國的禮物?

2001 年 4 月 1 日一架中國戰機在中國海岸跟一架美國 EP-3 偵察機相撞,使美國軍機迫降在中國領土上,當時中國扣留了美國機組人員 11 天,並在交出這架先進的飛機前仔細檢查了一番。華盛頓指責中國戰機飛行員魯莽飛行,北京則要求道歉。這起事件強化了當時美國總統布希的觀點:「中國是美國下一個主要對手。」但在當年 9 月 11 日上午蓋達組織(Al-Qaeda)極端分子劫持了四架客機,其中三架撞向紐約世貿中心和五角大樓。讓美國的注意力突然轉移到反恐戰爭上。美軍出兵阿富汗和中東。而中國則得到了韜光養晦、累積挑戰資本的 20 年。

2001年9月11日聯合航空 UA175 班機撞上世貿中心南塔
圖/J. Fisch

當美國忙著打仗花錢之時,中國忙著貿易賺錢

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從 2000 年的 1.2 兆美元躍升至 2020 年的 14.7 兆美元以上。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暨《中國贏了嗎?挑戰美國的強權領導》(Has China Won? The Chinese Challenge to American Primacy)的作者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評論說:「這是給中國的一份不可思議的地緣政治禮物。美國專注於反恐戰爭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因為真正的挑戰將來自中國。當你忙著打仗時,中國忙著貿易。

隨著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其他地方與伊斯蘭激進分子的戰鬥陷入困境,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則呈指數級成長。中國建了自己的飛彈庫,透過建造人工島擴大了在南中國海的影響力,大規模竊取智慧財產權,用掠奪性貿易策略豪奪資源。美國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學者辛格頓(Craig Singleton)說:「911 事件之後,中國很快意識到華盛頓的戰略重點將轉移到 3,000 英里以外,遠離東海、遠離台灣海峽、轉入阿富汗,這是一個可以悄悄發展非常具有強制性軍事能力的機會,這些能力都是為擴大在東亞的力量而設計的。」

曾在多個政府部門負責國家安全問題的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副總裁路易斯(James Lewis)說:「他們一直在做同樣的事情(指中國在發展軍力與影響力),我們放慢了速度,當時的美國官員認為『我們可以在為伊拉克和阿富汗帶來民主的同時,將中國問題置於次要地位』。」根據布朗大學戰爭成本計畫的報告,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以及其他反恐戰線上花大約 8 兆美元。路易斯認為,這筆錢本可以用於研發、國家基礎設施現代化、製造高科技武器以及我們在過去 20 年裡可以做的所有事情。

當中國在西太平洋增加對艦艇飛彈的國防開支並擴大海軍時,美國五角大樓正在中東讓陸軍用 AK-47 對付恐怖分子,而美國空軍也逐漸習慣於全空域優勢作戰。前美國總統特別助理兼國安會亞洲資深主任麥艾文(Evan S. Medeiros)說:「我們給了他們 20 年的時間,我們卻在重組我們的軍隊以應對跟當今主要安全挑戰完全無關的戰鬥。」

藏匿在反恐大傘下的恐怖政府

在 911 襲擊事件發生後,小布希政府為了要在聯合國安理會中獲得打擊蓋達組織的支持,改變了跟中國的關係,緩解北京在人權問題上的壓力,並敦促台灣延遲舉行獨立公投。應中國的要求,美國還於 2002 年宣布維吾爾組織「東土耳其斯坦伊斯蘭運動」(Eastern Turkistan Islamic Movement, ETIM)為恐怖組織。這使中國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以鎮壓迫害中國的穆斯林。到 2009 年歐巴馬入主白宮時,官員們已談到需要轉向亞洲並更專注於對抗中國。但阿富汗戰爭步履蹣跚和中東動盪不斷將美國的注意力從中國身上轉移開。

當時每個人都在賺中國錢⋯⋯

很難說如果沒有 911 事件,事情會怎麼演變,但一些專家認為,美國可能在幾年前就調整國防和經濟戰略以將中國崛起​​考慮在內。麥艾文說:「如果沒有 911,可能會更快地將美國對中戰略轉向更具競爭力的方向,至少,美國國防戰略的轉變會更快。多年來,美國政界和商界領袖並不認為中國的經貿政策是個主要問題。我認為人們需要時間才能真正認識到中國經濟挑戰的本質,但這跟伊拉克和阿富汗無關,當時的心態是『嘿,每個人都在中國賺錢,那為什麼你要搗亂呢?』」

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中國軍事分析師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認為,2001 年華盛頓沒有人完全理解中國正處於驚人的發展軌道上。那時中國的經濟遠不如目前的規模,中國在西太平洋沒有值得專注的海軍。非營利智庫「席維拉多政策加速器」(Silverado Policy Accelerator)執行主席阿爾佩洛維奇(Dmitri Alperovitch)表示,直到大約 5 年前,歷任美國政府都誤判中國,認為北京可以成為合作夥伴,如果華盛頓幫助中國工業向全球市場開放,中國將逐步開放政治制度,並更能在世界舞台上發揮國際合作。阿爾佩洛維奇說:「我實際上並不認為阿富汗或反恐戰爭跟它(中國)有很大關係,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分心,我們就會對中國構成的威脅不那麼妄想,我們將『期望』作為一種策略,結果適得其反。」

美國政界開始反省耗費20年的反恐戰爭,讓中國趁勢崛起。
圖/Lightboxx via Twenty20

美國對中國的反應是否為時已晚?

一些專家認為,美國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在如何對抗中國方面仍然缺乏長期戰略,但他們也表示,美國仍然是創新中心,仍然有辦跟中國競爭取得勝利。而對於中國現在經常將美國描繪成一個正在衰落大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資深副總裁路易斯說,1970 年代美國在經濟困難和油價飆升的情況下,還加上以恥辱性的失敗從越南撤出後,蘇聯認為美國正處於螺旋式下降之中,當然蘇聯人認為美國正在完蛋中,路易斯說:「(在那)15 年後,誰仍站著沒倒?」

新冷戰?舊冷戰?

澳洲前總理暨長期中國問題專家陸克文日前曾表示,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冷戰是很可能發生,而且不僅僅只是可能。他的論點在白宮周圍迅速傳開,而美國官員們則已經透過演講在壓制這種新舊冷戰的比較模式。但白宮官員也承認,中國確實是比蘇聯更全面的戰略對手,包括技術威脅、軍事威脅、經濟對手。《資訊戰爭》(The Perfect Weapon: War, Sabotage, and Fear in the Cyber Age)的作者桑格(David E. Sanger)在紐約時報撰文表示,這是一場冷戰,而且還真以往的冷戰完全不同,問題就隱藏在不斷升級緊張局勢之下的經濟戰略、技術競爭和軍事演習(海底、太空和網路空間)。

毫無疑問,過去幾週舊式冷戰行為出現在現代,中國空軍大規模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中國擴大太空計劃,成功送出另外三名太空人到太空站,並加速以美國飛彈防禦系統為假想敵的高超音速飛彈的測試,以及為兩名加拿大人和兩名美國人釋放了華為孟晚舟,這似乎是一次囚犯交換。與此同時,美國宣布將向澳洲提供核子潛艇技術。

而針對網路攻擊和技術盜竊,美國中央情報局(CIA)10 月宣布成立一個新的中國任務中心,中心主任伯恩斯(William J. Burns)表示,中心將定位於對抗美國在 21 世紀所面臨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威脅,而這就是敵意越來越大的中國政府。不過,拜登政府的一位高級顧問說:「這跟冷戰完全不同,冷戰主要是一場軍事競賽。」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Kurt Campbell):「比較(新舊)冷戰意義不明,基本上,這對中國提出的一些挑戰毫無幫助。」

中國政府以民族主義、法律和統戰部等手法掌控全球中國公民,進行網路攻擊、盜取敏感技術和智慧財產權等。
圖/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戰爭、競爭的界線模糊了

相較於美蘇,美中兩個經濟體之間深度聯繫,對技術、貿易和數據的相互依賴,在美國和中國主導的網路戰以毫秒為單位跨越太平洋,這是在以往的冷戰中從未有過的。柏林圍牆不僅在勢力、自由和專制之間劃出了一條清晰的界線,而且還斷了大多數通訊和貿易。1989 年經濟衰退的那一年,美國向蘇聯僅出口了 43 億美元的商品,進口了 7.09 億美元,這對當時兩個經濟體來說都是舉無輕重的。

而在現在這場超級大國對峙中,所有這些界線都變得模糊了,華為和中國電信的設備透過北約國家取得數據,中國抖音在數千萬的美國手機上活躍著,北京正擔心自己的高科技產業被美國以阻斷半導體產品的方式掐著脖子而窒息。舊冷戰的核心本質要素就是除武裝衝突之外的敵對狀態,這已經很清楚,因為美中兩國都在尋求影響力,並相互阻撓或牽制。美國前任情報官員海爾(Paul Heer)說:「兩國政府都有充分的理由不想將其稱為冷戰,但他們都在以這種方式角力,雙方的政治讓我們很難想像我們要如何阻止它演變成那樣。」

現在在美國國會中為數不多超越黨派的共識之一就是中國,中國在半導體、人工智慧和量子電腦等關鍵領域的競爭促成中國法案(China bill,意指《美國創新與競爭法》)在參議院兩黨一致投票中通過。這個法案相當於產業政策,這過去在華盛頓是個有爭議的議案現在則幾乎無需辯論,這要歸功於中國競爭的幽靈。其中,參議院通過的法案要提供 520 億美元用於擴大國內晶片製造,遠遠超過美國在 30 多年前要跟日本競爭技術主導權時的規格。

以在著作中使用「軟實力」(soft power)一詞聞名、也曾長期負責評估美國面臨威脅的專家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說:「雖然華盛頓的許多人在談論世界最大兩個經濟體的普遍脫鉤,認為我們可以在不付出巨大經濟代價的情況下將我們的經濟與中國完全脫鉤的想法是錯誤的。」奈伊認為,從戰略來看,用冷戰隱喻美中衝突會適得其反,但卻也無法排除新冷戰的可能性,而且也可能會在某些意外的狀況下出現那樣的態勢。不過,桑格認為,無論這個時代會被叫做什麼,現在發生衝突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

參考來源:
2021/10/17 NBC News After 9/11, China grew into a superpower as a distracted U.S. fixated on terrorism, experts say
2021/10/17 The New York Times Washington Hears Echoes of the ’50s and Worries: Is This a Cold War With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