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與日本聯手對抗中國 盼在綠氫市場搶得先機

日本「無 CO2 氫能供應鏈技術研究協會」(HySTRA)負責操作營 運往來澳洲與日本之間的液態氫氣供應鏈。  圖/HySTRA

德國在太陽能科技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卻被中國搶走了市場,這是因為中國的規模經濟壓低太陽能板的成本,且政府補貼又導致歐洲廠商缺乏競爭力。目前歐盟的太陽能板有近 97% 是進口的,而且大部分是中國製造。

為此歐盟與日本正積極合作,希望在綠氫市場上搶得先機,以免重蹈太陽能面板市場的覆轍。歐洲企業擔心中國可能在綠氫領域重施故技,紛紛呼籲布魯塞爾施加「歐洲製造」的要求,並尋求日本的協助。

綠氫被視為潔淨能源的未來,可能徹底改變鋼鐵製造和航空等高污染產業。日本作為第一個公布綠氫戰略的國家,被認為是發展這一新興產業的理想合作夥伴。

圖中圓形物體為日本「無 CO2 氫能供應鏈技術研究協會」(HySTRA)的液態氫氣儲存槽
圖/HySTRA
圖為中國石化在新疆庫車的綠氫示範計畫氫氣生產廠所設置的儲氫槽區。
這裡是中國首次利用太陽能光電發電直接製造氫氣的計畫區,在這裡另外還有風力發電,中國石化集團試圖打造全球最大的綠氫生產工廠。然而也因為中國政府在新疆針對維吾爾人其少數族裔所犯下的危害人類罪,這些反人權事蹟讓歐美國家卻步不再依賴中國能源。
圖/xinhua

歐盟設定要在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屆時歐盟和日本將成為主要的氫能進口國,中國和美國則可能成為主要出口國。但有過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歐洲被迫切斷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經驗,《政客雜誌歐洲版》(Politico EU)報導更直言,歐盟擔憂的是一旦中國入侵台灣,歐盟主要城市和北京之間的關係會進一步惡化,中國可能會祭出關鍵能源禁令報復,因此現在歐盟不願再依賴中國提供關鍵能源。

歐盟正努力建立替代供應鏈,並與非洲、中東和印太地區國家簽署協議。一位不願具名的日本官員表示,與歐盟的合作本質上是為了「去風險化」,擺脫對中國的依賴,這是雙方共識。

負責歐盟能源政策的執行委員席姆森(Kadri Simson)6 月與日本經濟產業大臣齋藤健發表的聯合聲明中便指責中國,利用廣泛的非市場政策(如扭曲市場的工業補貼)當作武器。之後席姆森造訪日本,與日本簽署多項協議,旨在分享知識,並為全球氫能市場訂定聯合安全及定價標準。

歐盟和日本也將分享有關電解槽和安全大型液化氫罐的數據(前者是從水中分離氫氣和氧氣的機器,後者用於洲際運輸高度易燃氣體)。在這方面,川崎重工已有關鍵性的突破,製造出全球第一艘液氫運輸船,並成功的將液氫從澳洲一路運送到日本。目前川崎重工和德國的戴姆勒卡車公司(Daimler Truck)目前正在合作建立「液氫供應鏈」。

綠氫是怎麼製造出來並運用的呢?
圖/BMarko(點圖可放大

不過真正的戰場已經轉移到電解槽(electrolyzers)領域。目前就以中國生產的電解槽最為便宜,引發歐洲企業的恐慌,紛紛宣稱歐洲的標準更嚴格,薪資制度更公平,因此成本雖高,產品卻更高效而安全。一位不願具名的日本官員在受訪時也提醒,製造氫能的過程及管線安全很重要,因為氫氣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爆炸;除此之外,網路安全也很重要,因為電解槽可以透過網路遠端控制,因此就存在被駭客入侵的可能性。這些安全性的考量都是在面對便宜的中國製電解槽時會需要考慮的重點。

儘管如此,仍然有認同與中國合作,例如德國總理蕭茲今年 4 月訪問中國,首站就是位於重慶的博世(Bosch)氫動力系統公司,一家德中合資的企業。從這一點看來,德國從中國綠色科技崛起所獲得的教訓似乎與眾不同。

報呱小教室

什麼是電解槽(electrolyzers)?
氫氣電解槽(hydrogen electrolyzers)一般簡稱「電解槽」,是運用電力將水分子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的裝置。這樣生產出來的氫氣可以存放在「燃料電池」(fuel cells)中,作為氫能的來源,需要使用時可將儲存在氫氣上的能量再轉化回電能。這樣的過程就稱為「電解」(electrolysis),是讓氫能燃料電池能夠成為取代化石燃料的重要關鍵。

參考新聞來源:
2024/08/07 Politico EU(政客雜誌歐洲版) In the hydrogen battlefield, Europe tries to stay ahead of China
2024/07/01 Financial Timese(英國金融時報) European groups urge action to stop threat of cheap Chinese imports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