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是殖民者的眼光 兼及國會母語質詢

圖/報呱製圖

隨著全球化的腳步加速,全球各地的語言也迅速流失。主流社會往往以某種特定的方式來報導這一點,使得語言的流失往往被當作一種利益的流失來理解。

例如最近《孟加貝保育新聞》有一篇文章指出,許多原住民族都有在地藥用植物的知識,這些知識與原住民的語言緊密結合,一旦語言流失,傳統知識也隨之流失。該篇文章的標題〈原住民族語言滅絕導致獨特醫藥植物知識滅絕〉帶有警告意味,對人們大聲疾呼應該改變這可怕的現況。

這篇文章主要在講一項科學研究,該研究團隊分析 3,597 種醫藥用途高達 12,495 項的植物,並將之與三個不同生態地區內共 236 種原住民語言相關聯,得到一個地域和語言關係的圖像。這三個生態區域都很廣大,分別是北美大陸、亞馬遜流域西北部、新幾內亞,而研究團隊得到的結論是:這些地域內,植物醫藥用途的知識只出現在一個原住民語言的比例高得嚇人,在北美大陸的比例是 73%,在亞馬遜是 91%,在新幾內亞則是 84%。換言之,那個語言完了,語言所承載的知識也就完了。

現在科學界常見此類出於實用考量的呼籲,跟「原住民族土地權應受保障,因為這有助於維護生態系」的主張,是一模一樣的邏輯。這邏輯乍看能夠吸引人,甚至獲得支持,但仔細一想,這邏輯的反面推理就是:如果原住民對主流社會無用,他們的人權和土地權就不必保障了;如果原住民的傳統知識不是深嵌在語言裡,也就沒有必要挽救他們的語言了。

許多非原住民發出這樣的呼籲,總覺得原住民應該讚許或買帳,其實原住民面對這種言論,內心的評價更可能是:

實用與工具性,這是殖民者的眼光。

最近台灣政壇發生的一起語言相關事件,也是這種殖民思維的展現 —— 台灣基進黨籍台中市立委陳柏惟在國會以母語進行質詢,被國防部長以「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為由百般刁難不予配合,衝突到最後竟以立委和部長各自低調、國會暫緩執行通譯服務收場。然而語言真的只是溝通的工具嗎?

正如上面的科學研究所顯示,語言不只是日常溝通的工具,還可能承載功利主義者會眼紅的利益(試想製藥業的潛在利潤)。而在政治的場域,代議士的權力來自於選區,以作為外顯標誌的語言來彰顯其權力來源,其實再正當不過。

語言具有工具性 ≠ 語言只具有工具性

數年前在澳洲曾經出現過類似的案例。2016 年,澳洲北領地原住民議員普萊斯(Bess Price)以瓦爾必里原住民語言(Warlpiri)發言,被議長警告,再講原住民語就要宣告她藐視議會秩序,普萊斯回答:「我覺得若不使用母語,就沒辦法有效代表選區。我的選區有 75% 的人是原住民,他們多半都講傳統語言。」

2016 年澳洲北領地的這起事件,甚至登上全球各大媒體,因為講母語而被認為是挑釁或不尊重,這想法本身就駭人聽聞。但當前台灣的事件隨著當事人往鬧劇演戲,媒體自然也將之作為一齣鬧劇而呈現。照理說,台灣的原住民政治人物最應當在這種場合表示支持母語的使用,可惜的是,原住民政治人物多半有政治收編的問題,此時竟然都選擇作壁上觀,而且盲目到看不見自己的沈默已經招來立即的後果:

立院暫緩實施通譯,所有不講華語(或不想講華語)的人都一體承受這來自殖民者的懲罰

Tagged:
About the Author

為了促進【原獨】而成立的俱樂部
【原獨讀報】將在「Alian 96.3」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我們的麥克風」為大家讀報。預計 10 月 1 日早上 8:00 首播,之後也會上架廣播連結,歡迎大家早起聽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