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戰已成為現代戰爭的前線,在俄烏戰爭、及以色列-哈瑪斯(Hamas)戰爭,都可見雙方陣營積極透過社群平台進行宣傳。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指出,假訊息、未經核實訊息的氾濫,呈現出明顯的資訊供需失衡——人民對資訊的需求大增,但可信、真實的訊息卻供不應求,甚至完全缺席。
- 布魯金斯研究所指出,在這種空白的期間,虛假、誇大、脫離現實的說法便會充斥的資訊空間。
洪水般的假消息》局勢變化快 真相被淹沒
局勢不斷變化是俄烏戰爭、以哈戰爭中的共通點,而這造成了媒體報導的困難。再者,因為只有少數媒體願意駐紮當地,社群媒體便成為「傳聲筒」,為報導的困難提供一個折衷的解方。
在社群媒體發展數十年以來,這種「超適地化」(hyper-localization)的內容成為對傳統報導的補充,為動盪的地區提供一個窗口,讓事件的發展可以被世界會看見。
在俄烏、以巴戰爭中,由於資訊的數量及速度都急劇上升,然而驗證的資訊速度卻太慢、範圍有限,無法有效阻止網路上洪水般的假訊息,或是澄清斷章取義的資訊。
- 布魯金斯研究所以 X (原 Twitter)為例,指出 X 為當地用戶提供一個大型傳播論壇,但隨著 X 頻繁地調整使用政策,使得可信的訊息更難辨別,並損害訊息的完整性,因此助長假訊息的產生。
- 以 2022 年 X 推出的社群筆記(Community Notes)為例,其著重群眾內容管理的方式,雖與維基百科(Wikipedia)及網路論壇 Reddit 的運作方式雷同,但其平台規範使內容審核相當緩慢、繁瑣。
- 這種社群筆記的缺點之一,便是無法應對集團式的攻擊。有時資訊是完全錯誤的,凸顯出以社群作為驅動的弊端,以及凸顯出需要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工作人員把關的必要性。
建立假訊息免疫力!自我認知、可疑資訊勿急著分享
除了平台方產生的問題外,事件本身的性質也容易引起雙方強烈的情緒反應,使資訊消費者更容易產生認知偏誤及「動機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也就是說,人們會去尋找自己已經相信的訊息,對於看法相悖的資訊則不屑一顧,特別在缺乏驗證機制的情形更加嚴重。
- 要對付難以驗證的資訊、大量的假訊息,就需要藉由高品質的研究及新聞報導,以及公信力的實地資訊帶給資訊平台壓力。
布魯金斯研究所指出,解決網路資訊環境惡化的問題相當重要,因此建議研究人員匯集資源、識別並記錄假訊息活動、影響性行動、協同性行動。而對於訊息的消費者,除了建立自己認知資訊存在偏差外,也需要在可疑資訊在被驗證之前,避免廣為分享,以降低假訊息的熱潮。
參考新聞連結:
2023/10/26 Brookings The online information ecosystem during the Israel-Gaza cri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