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智庫北大西洋委員會(Atlantic Concil)日前公布報告,指出 2023 的下半年(7 月至 12 月),中國接連爆出難以解決的地方政府債務、外資投資驟降、官方數據與民間需求存在明顯差距等種種情況,皆讓外界不看好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

該份報告指出,中國政府的反應相當有限。官方採取的手段,包括加倍鼓勵外商投資、承諾放寬跨境資訊傳輸限制、提高支出。此外,中國政府還威脅經濟學家,在談論漲跌資訊並發布不利官方的資訊時,必須承擔後果。

2023 年一向被認為是中國房產資優生的碧桂園未能按期繳息,引發違約潮。(圖/中新社)

根本性問題未解 官方狂推獎勵政策僅能暫時解痛

報告指出,2022 年至 2023 年中國經濟下滑的程度相對溫和,外界本預期 2023 年第一季可望復甦,但在第二季便出現了質疑。更在 2023 的下半年,投資人的信心跌到谷底。報告認為,在根本性的問題被解決以前,難以期待有長期增長的可能。

中國經濟眼前的困難,在於官方並不承認經濟表現不如預期。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中國政府還是持續高呼經濟表現高於 2023 年 GDP 成長 5%的目標。然而,即便北京不斷推出特別的獎勵措施,包括對房產業者拋出救生圈、擴大財政赤字上限、放寬貨幣政策等措施,國家帳戶數據也出現了難以解釋的變形。

「爛尾率第一」的河南鄭州市當地一處號稱「河南最高學歷樓盤」的爛尾樓,共有670名碩博士受害者被套牢
圖/Twitter

報告指出,由於北京公佈了虛浮的數字,導致國際貨幣組織(IMF)或其他經濟組織也發表了同樣樂觀的預測,而這樣的趨勢則在北京政府所計劃之中。

政治化的經濟:難以隱藏的問題  逐漸黯淡的前景

至今,中共中央還沒有召開「三中全會」的計畫,這場會議通常是針對中國經濟改革作出決定的中央委員會,而該份報告預期 2024 上半年將會召開。而北京政府也將很快認知到,成長趨緩是難以再隱瞞的事實,因為趨緩將會一直持續下去。

報告預期,由於領導階層將把重心放在國內,由投資轉為消費主導型的轉型。連帶地對於「一帶一路」等大型地緣經濟政策,所展現出雄心也會逐漸黯淡。北京政府則會加強國內製造業,如離電池或其他再生能源等產品。

最後,北京政府刺激經濟成長的能力,將會受限於地方財政壓力、沈重的貨幣政策。倘若中國央行降息,則可能再進一步削弱人民幣匯率。2024 年 1 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不下調一年期政策性貸款利率,表示此情況已經發生,且讓投資者感到失望。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至今未宣布召開三中全會。
圖為習出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22年中共二十大閉幕式。 (圖/新華社)

參考新聞連結:
2024/02/05 AtlanticCouncil China Pathfinder update: Lack of policy solutions in second half of 2023 belies official data

編輯推薦

中國造特殊用途接駁船 軍事專家:對台防禦造成壓力

根據外媒 「海軍新聞」(Naval News)網站報導,中國廣東造船廠至少在興建三艘新船,可能在兩棲入侵台灣時發揮關鍵作用。

January 13, 2025

拜登任內最後的晶片管制:中國或成最終受益者?

據美國智庫 CEPA 日前指出,在拜登政府卸任倒數階段,政府團隊仍計劃祭出新一波的晶片出口管制,防止先進技術落入中國和俄羅斯手中。

January 11, 2025


解放軍相關企業 中國騰訊、寧德時代進美國黑名單

網路科技公司「騰訊」和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等一批中國公司在今(2025)年 1 月 6 日被美國五角大廈認定為是跟中國軍方有關的企業,進入美國的黑名單。根據美國 2024 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自 2026 年 6 月起,美國國防部將禁止直接向中國軍事企業清單(1260H 清單)上的企業採購商品或服務,並從 2027 年 6 月起禁止間接採購。這向美企發出強烈訊號,跟這些中企有業務往來存有風險。

January 11, 2025


灰色作戰已敲響:退役軍人遭吸收、中國船隻破壞台灣海纜 

復康聯盟黨主席屈宏義等人,遭控長期接受中國金援,在台吸收軍職背景人員發展組織、充當內應,甚至密組武裝部隊,刺蒐國軍營區與軍事據點並謀求發動武裝攻擊,日前遭檢方依違反「國家安全法」起訴。

January 9, 2025

customplayer-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