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兩蔣銅像無涉威權 退輔會:須以榮民感受為主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近年積極推動處置威權象徵,優先處置類型包含銅像與命名空間。 圖/中央社檔案照片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近年積極推動處置威權象徵,優先處置類型包含銅像與命名空間。對於銅像拆除工作,退輔會表示,兩蔣對榮民而言具革命情感、無涉威權象徵,且榮民年事已高,若貿然處置易造成情緒反彈,須以榮民感受為主。反對拆除銅像的還有國民黨立委葉毓蘭,他指出警大的蔣公銅像非威權標記,而是文化資產。

促轉會發言人葉虹靈表示,促轉會處置全國逾 1500 座公共空間兩蔣銅像等威權象徵,已移除完成處置逾 400 處,近期將整理各機關回報資料公布新進度,移除數目可望再增加。然而,目前整體仍以國防部、教育部、退輔會三部會處置進度較緩慢。對於威權象徵移除,促轉會過去曾召開學者專家諮詢會議,有學者專家建議可考慮以法制化來處理,有法源處理依據就更明確,為此,促轉會還在研議中。

貿然處置易引起榮民反彈,相關措施須以榮民感受為主

針對促轉會處置威權象徵,國防部及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有不同意見。退輔會近日送交立法院的解凍報告指出,蔣中正建立台灣的退輔制度,且也是退輔會第二任主任委員,當年榮民離鄉背井隨蔣中正來台安身立命,有如師如父的特殊情感,同時也引領榮民投入國家建設;因此兩蔣銅像、遺像對於榮民有歷史特殊情感及精神依託,且榮民年歲已高,若貿然處置容易造成情緒反彈,因此退輔會相關措施必須以榮民感受為主。

退輔會:兩蔣與威權無涉

退輔會表示,兩蔣為退輔會重要歷史,致力完備退輔制度,都是歷史先河的一部分,是歷史紀錄、懷舊展示,與威權無涉,加上當年推動成立各地農場(例如武陵農場等),成為民眾假日休閒旅遊景點,使民眾在旅遊時兼具了解早期榮民開墾農場的艱辛歷史。

退輔會與促轉會曾對此交換意見,促轉會主委楊翠去年 11 月曾與退輔會主委馮世寬就威權象徵的處置方式進行對話,退輔會考量榮民特殊情感,以維持現狀為現階段處置做法,但不會再增加威權象徵,未來也將隨組織調整、房舍改建等契機,逐步減量或朝移置家(院)史館的室內陳列辦理,以兼顧促轉條例的規定。

國防部:不應僅有「拆除」選項

國防部 4 月以基於歷史情感為由,認為蔣中正、蔣經國兩名前總統是國軍步入現代化與國家化重要領導者,在歷史上具關鍵影響,加上銅像均在營區,非促轉條例規定「公共空間」為由,認為不應僅有「拆除」選項。針對國防部強調兩蔣對國軍、國防的貢獻,促轉會表示尊重,但對軍隊的貢獻不代表能夠將其對法治與人權的侵害一筆勾銷,歷年關於兩蔣如何鞏固威權統治的研究,不論民間或官方均有詳實的研究及論述可參,不宜視而不見。

葉毓蘭:是文化資產,不是威權標記

日前中央警察大學率先警界更名,將原「中正堂」易名成「大禮堂」,然而備受矚目的警大和警專校內的兩尊大型蔣介石銅像,仍留在原地。對於警大更名事件,葉毓蘭表示「我超級無感」。而針對尚在原地的銅像,他表示,警察大學校園內的蔣公銅像是在抗戰時期,警官學校因戰亂遷校,而校長蔣中正軍務倥傯,所以塑鑄一座蔣公銅像在校園中朝夕督勉師生;從民國30年起,這座銅像就與警官學校同在,從重慶、南京、台北,到今天的龜山,就像警大校門門楣上的「警政奠基」一樣,「這是與校史共存的文化資產,不是威權標記。

葉毓蘭更怒嗆促轉會,關於銅像的故事全文在網路上可以慢慢看,促轉會有種就把真正阻撓台灣民主化,在高雄事件時出賣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的爪耙子公諸於世,別專找軍警麻煩。

促轉會前年 3 月完成全國公共空間威權象徵數量及分布位置清查,隨即與相關中央機關與地方政府協商,去年 8 月首度完成全國公共空間威權象徵處置進度統計,扣除慈湖雕塑紀念公園的兩蔣塑像,全國公共空間威權象徵共 1542 處,其中已完成處置與同意處置者合計 360 處,占總數 23 %。歷經半年多努力,促轉會統計到今年 3 月底為止,各機關已完成處置與同意處置 403 處,與前年 8 月統計結果 360 處比較,中央機關新增 11 處,地方機關增加 32 處,至於國防部、教育部所轄 410 處威權象徵,目前仍未完成最新統計。退輔會 61 處威權象徵,其轄下榮家有 5 處威權象徵則已先移至倉庫或移交國有財產局。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