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陣提8大勞動政策綱領 籲總統參選人正視低薪、勞保年改

台灣勞工陣線今日提出 2024 年政綱擘畫未來勞動政策的方向 (圖/報呱記者林志鴻攝)

總統大選倒數四個月,台灣勞工陣線今(15)日以「尊嚴勞動、社會韌性及平等永續」為核心考量,提出 2024 年政綱擘畫未來勞動政策的方向,內容包含整合重塑就業安全體系的社會韌性、確立年金改革與老年經濟安全體系、強化企業勞動及人權問責機制、提升台灣工會的組織率與動力、經濟民主導向的勞動賦權工程等,希望政府及各組候選人能夠正面回應這些問題,並提出相對應的政策立法與政治承諾,以確保勞工的尊嚴勞動及社會平等的永續。

台灣勞工陣線今日以「尊嚴勞動、社會韌性及平等永續」為核心考量,提出 2024 年政綱擘畫未來勞動政策的方向/圖:報呱記者林志鴻攝。

孫友聯:總統候選人應儘速提出更完整的勞工政見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表示,近年來受到 Covid-19 病毒大流行、全球通貨膨脹前仆後繼的衝擊,再加上因應科技及人工智慧快速發展、數位及公正轉型的急迫需求,各國勞動與就業政策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孫友聯指出,雖然台灣社會已逐漸從疫情陰霾中走出來,各項指標也顯示經濟持續維持一定程度的成長,但仍有許多新、舊問題交織的問題有待解決,包括低薪普遍化、青年就業狀況及脆弱勞動者的艱難處境等,這些問題將是總統候選人不能迴避的課題,同時也將是檢視總統候選人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指標。

根據勞陣分析,近 25 年來的歷經了三位總統,勞工團體所倡議推動的勞動保護政策修立法大致已完成,包括陳水扁總統先後完成《性別平等工作法》、《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就業保險法》及《勞工退休金條例》等重要立法;馬英九總統僅完成《職業安全衛生法》、《勞保年金化》及《就保法》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修法」,在立法上較無建樹;蔡英文總統則完成《勞動事件法》、《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以及迄今已成為台灣第二大規模社會保險的《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等重要法案。

勞陣認為,這些重要的勞動政策立法成為解決若干勞工問題的重要基礎,但隨著經濟產業和就業型態的快速變化產生的新問題,法案仍需與時俱進的修正。因此,勞陣呼籲總統候選人應儘速提出更完整的勞工政見,讓勞工檢視其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誠意

孫友聯表示,近 25 年來的歷經了三位總統,勞工團體所倡議推動的勞動保護政策修立法大致已完成,但隨著經濟產業和就業型態的快速變化,產生的新問題,法案仍需與時俱進的修正/圖:台灣勞工陣線協會臉書。

台灣面對四個嚴峻挑戰,勞陣提出 2024 年政綱

勞陣認為,當前台灣的勞動情勢仍需面對四個嚴峻挑戰,包括:

  1. 就業環境仍有待積極提升,包括如何提升不同族群的勞動參與率,以及強化就業安全體系的韌性並有效提升就業,特別是針對更趨弱勢的「脆弱勞動者」;
  2. 低薪普遍化問題仍然成為落實尊嚴勞動的隱憂,而去僱傭化、假性缺工下不當的移工政策,以及職場性別平等有待積極改善,侵蝕台灣社會未來的平等永續;
  3. 勞動年金改革的原地踏步,以及各項經濟轉型需求下的就衝擊,讓勞工的未來陷入更不確定性;
  4. 勞工和社會團結的低迷,無法有效的促進社會平等,監督企業和政府落實各項人權保障等。

而綜合上述的難題,勞陣提出未來十年台灣新勞動政策圖像,希望能更完整確保勞工權益及促進社會平等的永續。勞陣 2024 年政綱以「尊嚴勞動、社會韌性、平等永續」為核心考量,除診斷問題更將提出具體政策立法主張,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八面向:

  1. 整合重塑就業安全體系的社會韌性;
  2. 確立年金改革與老年經濟安全體系;
  3. 解決低薪普遍化問題改善勞動條件;
  4. 優化友善家庭職場的勞動生活;
  5. 強化企業勞動及人權問責機制;
  6. 提升台灣工會的組織率與動力;
  7. 正視各經濟轉型下的勞動保護;
  8. 經濟民主導向的勞動賦權工程等。

最後,勞陣重申,因應當前就業困境及諸多未來挑戰,就業風險將日趨多元複雜的,而有志競逐總統大位的候選人,更應完整而非片短的交待其勞工政策規劃,確保勞工的權益得到適切的保障。勞陣認為,台灣下一個階段勞動政策發展,應以「提升尊嚴勞動」、「強化社會韌性」及「落實平等永續」等三大核心考量為方向,以回應各項新、舊問題對勞工基本權益的衝擊。勞陣將於記者會後,以郵寄方式將政綱寄交目前政黨提名之候選人,並繼續監督日後政見內容,提供勞工投票之參考。

勞陣將於記者會後,以郵寄方式將政綱寄交目前政黨提名之候選人,並繼續監督日後政見內容,提供勞工投票之參考/圖:台灣勞工陣線協會臉書。

▌職場性別不平等,應推動薪資透明化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表示,國際上的研究與趨勢顯示,國家的生育率和女性勞動參與率息息相關,韓國目前墊底,台灣是倒數第二。此現象反映的問題是現代的女性家長在平衡工作和家庭之間面臨困難,因此越來越多人選擇不生育。

黃喬鈴說過去曾訪談過一位母親,感嘆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一旦幼兒園停課,她和先生的壓力就很大,坦言這些痛苦不是熬過就好,只能見招拆招。黃喬鈴分析,不是孩子難照顧,而是政府給予家長的支持很少,例如家庭照顧假僅七天,合併事假也只有十四天,就算請假雇主也可以選擇不准假;要給員工休息用的特休,拿來照顧孩子也根本不夠用;現行的育嬰假僅能以月來請領,也限制是孩子三歲以前。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表示,職場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一直存在,女性薪資平均是男性的八成多,Covid-19 對服務業衝擊更加劇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女性往往因為結婚、生育的關係,頻繁出入職場而無法累積年資。另外,職業隔離的現象依然存在,女性較少踏入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領域,背後是社會文化和教育的問題。

面對上述問題,黃怡翎分析,應盡速推動薪資透明化,減少企業僅因為性別差異而有不同的起薪和調薪

黃怡翎表示,職場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一直存在,女性薪資平均是男性的八成多,Covid-19 對服務業衝擊更加劇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圖:圖取自 Unsplash 圖庫。

應盡速通過《最低工資法》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林佳和表示,自二戰後的每個 20 年都是新的時代。1960 年代台灣經濟奇蹟,在一切的正面發展下我們建立了現在的勞工制度;1980 年代面臨新自由主義;2000 年代資訊科技興盛有了 Z 世代的誕生;而明年 2024 年大選又將面臨新的局面。

林佳和說,勞陣此次提出政綱,不只要回顧過去、矯正過去,更要展望未來。我們身處一個新的世代,要處理四個衝突與緊張關係。第一是面對青年長期失業者,很難進入嚴峻的勞動市場,國家要扮演什麼角色;第二是個人和集體的衝突,年輕世代越來越不願意加入工會,另外少子女化也衍伸未來就業負擔,家庭人口等問題;第三是世代之間的衝突,舉例而言勞保是典型的世代契約,政府需要提出政策讓勞保年金永續;第四是面對 AI 和數位經濟平台興起,越來越多的勞動者不再是勞工身分,每個世代的勞動處境差別很大,該如何攜手共進是個學問。

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表示,青民協四年前曾舉辦總統與青年的論壇,當時蔡英文總統正競選連任,具體提出《最低工資法》的政見,勞動部也已把草案給立法院。對於近期基本工資連八次調漲,青民協高度值得肯定,但在沒有確定立法的情況下,每次審議前夕,年輕朋友都必須承擔不確定性

張育萌說,青年踏入職場,需要擔心物價通膨房租調漲,薪資能不能跟得上。一晃眼四年的時間已過,《最低工資法》在立法院跟勞動部有很多草案,但遲遲就是沒辦法通過,因此呼籲蔡英文總統與立法院,應該要來讓法案通過。總統候選人也應提出基本的承諾,以及修法的期程。

全國產業總工會在勞動部外舉行「2024 年基本工資調漲記者會」/圖:中央社記者裴禛攝 2023 年 9 月 8 日。

張烽益:總統候選人不應再用廉價的喊價方式騙選民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表示,仔細看此次的政綱可以發現,全部是觀念建立的訴求,沒有一個是喊價的。他批評,總統候選人不應再用廉價的喊價方式騙選民,政見不是喊要發多少錢,對手說多少就加碼多少。總統的格局在於制度的建構,看到台灣的問題後提出解決方法。

張烽益說,台灣的工會已經越來越自主化,在調漲最低薪資以外,如何透過集體談判跟雇主公平協商,讓勞工分享企業利潤,得到更合理的利潤分配,方式之一便是加入全國性的產職業工會,因為只要該企業有超過一半員工加入,工會就可以代表勞工和公司談判,華航就是例子。

張烽益表示,另外的途徑是藉由經濟民主導向勞動賦權,讓勞工逐漸擁有企業。在制度方面,可以逐漸引導讓員工入股公司,之後才可以享有更多協商能力,達到利潤共享、參與決策。

張烽益說,如何透過集體談判跟雇主公平協商,讓勞工分享企業利潤,得到更合理的利潤分配,方式之一便是加入全國性的產職業工會/圖:台灣勞工陣線協會臉書。

參考資料:
2023/09/15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台灣勞工陣線2024年勞動政綱記者會

新聞回顧:
2020/02/17 報呱 台幹被迫赴中復工 孫友聯籲:勞動部應宣示勞工行使「退避權」
2021/01/02 報呱 【人物專訪】廖郁雯:我希望能為勞工運動注入新血
2021/04/24 報呱 勞工職災保險單獨立法 國民黨卻以「被監控」杯葛審查
2022/04/16 報呱 交通部安撫工會無效 五一勞動節恐只剩40名司機
2022/11/16 報呱 【蕭良嶼「勞權女神」摔進道德低谷:賴香伶與邱毅的死亡交叉
2023/08/29 報呱 台灣遠洋漁工僅0.08%能用Wi-Fi 台權會:應落實C188公約國內法化
2023/09/01 報呱 台灣遠洋漁工身陷強迫勞動 民團籲以強制規範保障Wi-Fi通訊權

Tagged:
About the Author

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
臺北人,畢業於東吳大學人權所
願做獨立的人,做自由的臺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