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與台灣安保協會今(4)日舉辦《本土政權二次完全執政二週年挑戰與展望》座談會,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就蔡英文政府執政兩週年以來,有關外交、內政、國防三大議題進行討論。本場次邀請到政大杜文苓教授主持,台大法律系張文貞教授於會中提出越是人權越是國際化,台灣越是安全的概念。而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認為就算不能立即宣稱台獨,也應突破既有的「維持現狀」政策。立法委員林昶佐最後表示,即便過程勢必遭遇挑戰,但不能改變台灣國家正常化的目標。
杜文苓教授提到,這兩天國內媒體似乎未如國際媒體一樣,對於「台海危機」此議題有高度關注。在今(2022)年上半年,俄烏戰爭爆發,帶來國際局勢瞬息萬變的警惕,今天討論本土政權完全執政兩週年,邀集大家一同討論台灣的外交政策該如何走;在國際局勢詭譎的當今,又該如何去守護我們的台灣以及我們的民主?
張文貞:越是人權越是國際化,台灣越是安全!
張文貞教授首先提及,中國這三天的軍演,已經侵害到部分台灣領海,日本也呈現高度緊張。面對這些國際上的艱鉅挑戰,張文貞教授認為:「台灣越是人權越是安全,台灣越是國際化越是安全。」
張文貞教授說,烏克蘭遭受俄羅斯侵略後,立即向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ICJ )聲請暫時處分令,並獲得勝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藉口是,指摘烏克蘭在烏東地區犯下殘害人群罪行,烏克蘭在國際法庭上反過來主張,要求確認烏克蘭並未犯下此罪行。
這份暫時處分令的內容,除了確認烏克蘭並未犯下殘害人群罪以外,並要求俄羅斯立即停止侵略活動。雖然俄羅斯至今仍持續侵略,但禁制令發揮的實際效用在於,讓歐盟、美國等盟國具備國際法之正當依據,能夠向烏克蘭提供各式必要援助。
張文貞教授指出,在 2014 年俄羅斯出兵克里米亞半島後,烏克蘭就在國內培養大量國際法人才,並且積極在國際法上部署,包含主動發出聲明,願意接受國際法院(ICJ)以及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CCt)的管轄。這樣的聲明相當重要,這意味著若烏克蘭遭受俄羅斯侵略等情事,即可依據國際法提出必要訴訟,維護國家權益。
張文貞教授強調,雖然國際法看似沒有直接阻止俄羅斯侵略,但正是因為有國際法院發出的暫時處分令,才能讓各國具備援助烏國的正當性。又例如,網際網路名稱與數字位址分配機構(ICANN)依此得以停止所有可能資助俄國的金主與組織的網域,封鎖對俄國的金流援助。
張文貞提及,人權公約審查委員剛結束來台的審查與參訪,其中亦有一位國際刑事法專家提議,台灣可以考慮效法烏克蘭,主動提出一份願受國際法院與國際刑事法院管轄的聲明。張文貞說,如果蔡英文總統願意發此聲明,那麼往後中國發動軍演或有進一步侵略,將有國際法院與國際刑事法院倚靠,他國對台灣的援助也能取得國際法上的正當性。
張文貞最後表示,建議盡力將各項國際人權公約落實到國內,盡可能配合國際人權公約的要求,只有越是人權、越是國際化,台灣就能越來越安全。
宋承恩:「維持現狀」的模糊空間不斷縮小
台灣獨立對我們的安全是有幫助還是有危害?對此疑問,宋承恩老師說,從他多年研究的心得來看,台灣其實很安全,國際上也有許多對台灣的支持,台灣要發展成獨立國家是很有機會的,但是卻不斷有「資訊戰」試圖轉移我們(前往法理台獨)的方向。
蔡英文執政以來採取的基本策略,乃是「維持現狀」。宋承恩老師疑問,那維持現狀究竟是什麼意思?蔡英文也提過「不挑釁、不冒進」,那如果中共近來軍演,我們開槍算是挑釁嗎?在防衛台灣上,挑釁的意義是什麼?不去推動「法理台獨」也是一種不挑釁嗎?
宋承恩說明,「維持現狀」此概念先天上就是模糊的。現狀是什麼?現狀又是誰定義?這其實是要爭奪的。美國、中國與台灣不想去碰觸一些基本問題,但其實模糊的空間正在縮小當中。也就是說,維持現狀的安全空間越來越小,就算不台獨,中國終究會找個理由打台灣,因為中國戰略想定已經改變了。我們一定要面對後小英時代的「維持現狀政策」要怎麼調整,新的政策又是什麼?
不能立即宣稱台獨 也應突破既有的「維持現狀」政策
回到美國對台與對中政策,美國以三公報、六項保證為主軸,包含反對任一方改變現狀,不支持使用武力應和平解決兩岸爭議,以及不支持台灣獨立等內容。但宋承恩特別提及,美國總統拜登曾說台灣已經獨立,把拜登的發言以及上述基本政策一起看待,就能理解美國的想法是:「台灣實質上自治,但法理上尚未獨立。」
而且,美國的一中政策並非中國的一中原則,美國只接受不包含台灣的一個中國,這個「中國」目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代表。宋承恩說,也許美國應考慮將一中政策(One-China Policy)改為美國對中國政策就好,避免「One-China」造成混淆。
宋承恩說,雖然我們相對中國是小國,但為什麼我們要選擇守舊、喪失主動性的基本策略呢?我們讚揚安倍晉三前首相的國際政策,但日本相對美國與中國,難道不小嗎?但是安倍前首相仍主動提出各項策略。台灣如果選擇「維持現狀」,這個政策本身就隱含著自我否定,也就是接受他人定義的「現狀」,放棄追尋自己的國家定位。
宋承恩最後建議,如果考量國家安全因素,我們不能現在就宣稱(法理台獨),但既然並非「不願意」宣稱(法理台獨),那應該要突破「維持現狀」的政策,朝向法理台獨的方向再往前一步。
林昶佐:「台灣」是標誌自己最自然的方式
林昶佐立委說,台灣人最大公約數是就是「台灣」,無論是(國家)名稱與(國家)認同都是。民進黨認為中華民國跟台灣共和國這兩個國家認同,有一個「最大公約數」,但這恐怕想太多了。觀察一般社會大眾,大家都說自己是台灣之光、是台灣人,「台灣」絕對是標示自己最自然的方式。
在國際上,美國友人也都是稱呼為台灣(Taiwan),根本不會去講 R.O.C(中華民國、The Republic of China)。林昶佐批評,台灣政府實在太保守,還抱著一個中國的框架,此舉扭曲了我們想像的空間,扭曲了台灣人最自然表彰自我的方式。
林昶佐說,各地代表處或政府機關開始改名字是有意義的,舉例來說,我們就維持「台北經貿文化辦事處」這個名字,那就意味著我們的駐外使節不能講政治,只能講經貿與文化,而且只有台北卻沒有台灣。
林昶佐認為,縱使礙於安全因素不能向外宣稱「法理台獨」,但至少要在行為上落實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不要再陷入一中框架之中。既然在國際上不講 R.O.C 根本不會有負面影響,那至少可以先停止說 R.O.C。
過程勢必遭遇挑戰 但不能改變台灣國家正常化的目標
林昶佐提到,美國總統拜登就任時,他隨同立法院長游錫堃率領的參訪團前往美國,他到每個場合都會強調,我們的目標就是希望台灣國家正常化,台灣能夠與美國建立正式邦交。當時國民黨立委說,希望林昶佐不要講這麼刺激的內容,但林昶佐認為,既然台灣國家正常化是最終目標,那就可以勇敢表達。
林昶佐最後說,我們是在往台灣國家正常化這個方向前進,前進過程一定會遭遇困難。林昶佐接受外媒訪問時,外媒常問他會不會害怕戰爭?但林昶佐認為,這是兩層次的問題。不能因為遭遇困難,就忘記國家正常化的目標,如果只有國家正常化能確保台灣安全,那麼接下來就只有路徑選擇的問題,而不能夠去改變我們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