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一月開始,我跟很多台灣人一樣,養成了下午兩點準時打開 Youtube,一邊工作一邊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簡報的習慣。對未知疾病的恐懼,以及不明白現階段能做些什麼、不能做些什麼的焦慮,在日復一日的記者會中漸漸得到解答。
今年(2023年)五月,「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不再是第 5 類法定傳染病,指揮中心也終於功成身退。
然而就在此時,看到總統擬參選人郭台銘再度重提採購疫苗舊事,並且提出幾乎不可能是真相的指控 —— 指控台灣政府堅持在有關疫苗採購的公告中聲明該協議是 BioNTech 與獨立的台灣政府(INDEPENDENT Government of Taiwan)之間的協議才導致破局 —— 這讓人感覺與其說是憤怒,不如說好像彷彿身處一部 B 級片,裡頭所有的角色會反覆經歷同一天,一直重複做著同樣的行為,說著同樣的台詞,而永遠逃不出這個迴圈。
中華民國總統擬參選人郭台銘之所以重提舊事,是因為遭到媒體爆料,為了轉移焦點,他決定砲口對準政府。根據東森新聞爆料指出,郭台銘當初信誓旦旦說要以私人的身分「協助政府」買疫苗,但不知何故曝光的往來信件卻顯示,郭台銘自己老早就知道在當時如此險峻的世界級傳染病情勢下,私人不可能買得到疫苗。郭台銘是個生意人,知道買賣是怎麼回事,因此當他明知買賣不會成立,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公開表態自己願意出面代為購買疫苗,表示他至少是刻意欺騙民眾。
若真要推估動機,則非常有可能是他刻意利用台灣民眾的恐慌不安,加上關於國際採購知識的不對等,來製造個人英雄形象。他製造個人英雄形象的同時,也抹黑跟侮辱了始終尋求正常管道合法、合理購買疫苗的我國政府。
從後見之明觀之,我國雖然跟其他國家一樣,排隊等待了一陣子,但並未真的缺疫苗。從後見之明觀之,我國政府並未「擋疫苗」,BNT 疫苗「大中華地區」由中國上海復星製藥代理,他們對台灣多所阻撓,不能算是我們的錯。
而從有起碼國與國外交知識的正常人眼中的常理來看,我國政府在採購疫苗時,只有可能用我們正式的國名「Republic of China (Taiwan)」來簽約,而不可能用在國際法上沒有意義的「INDEPENDENT Government of Taiwan」來簽約。因為,國名就像是人登記在戶政機關中的名字,不管你的外號、乳名或者自我認同是什麼,都不重要,簽約時就只能寫本名,唯有本名能使契約文件生效。而且,既然你能簽自己的名字,當然就表示你是獨立自主的人,根本不需要還加上「獨立的台灣政府」、「獨立的王小明」這種愚蠢又畫蛇添足的稱號。
必須一而再再而三重複解釋以上這麼淺顯易懂的道理,顯示「常識」在台灣並不普及。至少,郭台銘可能不具備這類政治與外交常識,才會出此言論。這讓人感到很憂心,畢竟他有意參選總統,迄今卻好像連我國的正式名字都不是很清楚。
從近來的各項政見,以及舊調重提的疫苗採購事件觀之,郭台銘個人的政治知識與能力顯然還有很多要加強的部份,為了國家著想,只能萬分期許他的幕僚好好輔助跟教育他。但讓人想問的是 —— 為什麼這樣破綻百出的人依然有民眾支持?因為他是一個成功的生意人?因為他具備個人魅力?還是有別的原因?
兩種心理效應
事實上,郭台銘這類的人之所以能夠在台灣社會中吸引到一定的支持聲量,來自於兩種民眾心理結構,一是心理學已經耳熟能詳的「光暈效應」,一個人如果在某個領域成功,人們就會傾向於假設他方方面面都很強,在郭台銘的例子就是,他經營鴻海有成,因此有些民眾認為,他也能經營國家。
光暈效應最明顯的謬誤就是,不同領域的能力並不容易平行移植,如果只要會做生意就能治國,那麼郭台銘的幕僚應該不致於像現在這樣焦頭爛額。其次,按照經濟學的原理,社會只要存在著經濟行為,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巨富跟赤貧,永遠不可能平等,而且巨富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出自機運累積,就像是在賭場連贏通吃導致,而不是因為巨富者真的特別優秀。
第二種心理結構,則是對於「解決主義」的盲目信仰。解決主義根據 Edward Hodnett 的說法是:「虛胖的樂觀,相信每件事情都有一個簡單的解決之道,只要仰賴某個名人、只要大家一起腦力激盪、只要坐下來把事情搓好,甚或只要依靠一些部落偏方(tribal nostrums),就能迎刃而解。」
解決主義的信仰者不願意面對現實世界的複雜性,以及多種面向的矛盾衝突,他們認為只要有一個「願意做事」、「好好做事」的人出面,所有問題都會自動消弭於無形。至於那個人是誰,就全憑信仰者的價值觀決定,信仰金錢的人會選擇郭台銘,信仰傲慢的人會選擇柯文哲。但無論如何,這種心理狀況的重大缺點在於否定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簡化了政治之所以複雜難解,是因為這個世界確實從不單純,從不容易。任何把問題想得簡單的人,都會遭到反撲自食惡果。
我們光是指出郭台銘還有很多需要進步的空間,或者是嘲笑他目前能力的低落,並不足夠。因為,即便荒腔走板依然有人認為他講話有份量的原因,始終存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需要的,是引導民眾走出迷信解決主義的心理狀態中,讓他們跟我們一起,也許痛苦但更加真實的,看見這個世界與我們處境的真相。
【補充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