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組黨就是簽生死狀!黨外攝影師邱萬興的民進黨組黨見證

長期關心並記錄下台灣民主運動的攝影家邱萬興。圖/邱萬興提供。

35 年前的 9 月 28 日,黨外人士在「圓山組黨」,突破威權控制下的黨禁,當時台灣尚在戒嚴(1949─1987),隔年才解嚴,那是國民黨政權掌握槍桿子與特務系統,迫害異己的黑暗時代。1986 年組黨那一年,台灣民主人士還處於美麗島事件鎮壓(1979)、林宅血案(1980)、陳文成命案(1981)等政治肅殺氛圍當中;即便在如此窒息苦悶的環境下,仍有許多黨外人士不畏恐懼,呼喚自由民主,美麗島事件受難家屬與辯護律師團,以及廣大追求民主的新生代,接續成為 1980 年代的新興「黨外」勢力,使民主香火不致因黨國壓迫而熄滅。

1980 年代的黨外民主運動中,黨外人士投入公職選舉或編輯黨外政論雜誌,特別是黨外雜誌,在美麗島事件鎮壓後雨後春筍多元出現,其中,在 1985 年參與大量黨外雜誌編輯的黨外攝影師邱萬興(1960-),桃園市觀音區的客家人,1979 年畢業於復興美工,親身經歷黨外到民主進步黨組黨這段歷程,適逢邱萬興先生出版《台灣關鍵年代:民進黨的誕生1986-1987》,《報呱》專訪台灣民主奮鬥史中這位勇敢、樂觀又充滿才氣的邱萬興先生,請他與讀者分享此書以及他見證民進黨組黨的秘辛與心得。

民進黨組黨相關新聞:朱立倫批游錫堃稱兩蔣比日本殘酷 游:賢侄看完書再評斷或問你岳父

黨外到民進黨組黨

1970 年代黨外雜誌開始興起,以 1975 年《臺灣政論》為濫觴,後有 1979 年同年創辦的《八十年代》和《美麗島》最為有名;隨著美麗島事件鎮壓後的 1980年代,《深耕》、《關懷》、《政治家》、《蓬萊島》、《前進》、《自由時代》等黨外雜誌大量出現,邱萬興則是在 1985 年參與《八十年代》的美術編輯後,從此踏上黨外運動。邱萬興編了很多黨外雜誌,台灣可能他編最多黨外雜誌。在回憶那段編輯黨外雜誌歲月,邱萬興生動地說:

以前不像現在這麼方便有手提電腦,所有的文字稿都要送到中文打字行,而標題字另外要送到照相打字行,所以當時一篇手寫稿就要跑兩家打字行,而在編輯黨外最機密的文件稿的時候,就要想好,文字送到中文打字行時,如果怕洩漏機密,你不能放把原稿放在那裡,人就坐在那裏等,打完之後原稿就要馬上拿回來,我們就怕警總人員去打字行攔截,以前做稿就是這麼複雜。

講到這裡,邱萬興語重心長地說:「在黨外做事要很小心。」他表示,當時要面對抓耙仔(情治單位)混進黨外圈,對此他不和攝影記者喝酒、不赴請客飯局、不收禮、不受媒體訪問,因此,民主前輩很相信邱萬興,許多黨外雜誌、甚至民進黨成立後的競選文宣都委託邱萬興經手設計,這也使得邱萬興熟悉黨外運作與人際網絡,因此邱萬興最清楚民進黨組黨脈絡的人之一。

「組黨就是簽生死狀!」

不過,甚麼時候黨外人士才開始想要認真組黨?邱萬興提到,當時不是沒有人想要組黨,不過一想到(在戒嚴時代)要賭上自由、前途、更可能被抓去坐牢,加上美麗島事件黨外菁英被一網打盡,國民黨對民主人士的迫害歷歷在目,當有人提出組黨,就會有人用「時機尚未成熟」避開組黨議題,或是召開組黨討論時,也有人避不出席會議。可以想見當時組黨之困難。國民黨不斷透過各種傳聲筒,不停地威脅黨外人士,若敢組黨將「依法取締、決不寬貸」。邱萬興對此強調:「在國民黨恐怖統治的時代,黨外人士會害怕組黨是真的,因此,敢站出來說要組黨的人,才是真正有膽識。」

1985 年縣市長與省市議員選舉結束後,就是黨外人士的第一階段組黨,時間是 1985 年 12 月 19 日至 1986 年 2 月 4 日,當時最積極且勇敢想組黨的人是:傅正、黃爾璇、費希平、尤清和謝長廷這五人,他們陸續找康寧祥、江鵬堅、張俊雄、蘇貞昌等人加入。傅正教授勉勵黨外同志:「公職人員似已有共識,認為組黨這一關非衝破不可,我和費老是外省人,都願意犧牲,你們台灣人不必顧慮太多。」至於組黨的秘密會議,邱萬興表示,黨外第一階段組黨的秘密會議從立委費希平家到台北市議員謝長廷服務處,這段期間,有想過在尤清家籌備,但尤清家時常有警總的人跟監因而作罷,謝長廷服務處因周日不上班,大家因而能在服務處討論組黨事宜,但是其他的黨外人士意願不大,黨外在國民黨全面分化與威脅下,在往後的組黨聚會時,有的人就故意拖延不到,就很難再談組黨了。最後只剩傅正、黃爾璇、費希平、尤清和謝長廷最積極。所以黨外第一階段組黨,就整個失去動力了。黃爾璇在他的《組黨秘辛》日記裡,感嘆留下這波組黨功敗垂成的經過。

「組黨秘密十人小組」成員包含:費希平、傅正、黃爾璇、尤清、江鵬堅、謝長廷、周清玉、陳菊、游錫堃、張俊雄。圖/邱萬興提供。

「黨外編聯會」與「黨外公政會」,雖有不同的派系路線之爭,在互相批評監督下,有分歧但不分裂,讓民主運動的力量更形擴大。大家團結對抗威權體制,一步步邁向組黨之路。而黨外第二階段組黨的秘密會議則是在 1986 年 7 月 3 日,由於傅正有參與雷震倡議的「中國民主黨」的籌組經驗,認為必須挑選很機密的場所,最後選擇周清玉家來籌備,鑒於 1980 年的中央民代選舉,傅正曾幫周清玉寫參選宣言,周清玉的競選總部就是在她家,而周清玉家獨門獨戶、對面沒有鄰居而且沒有管理員,絕對是最佳籌備地點,「組黨秘密十人小組」成員包含:費希平、傅正、黃爾璇、尤清、江鵬堅、謝長廷、周清玉、陳菊、游錫堃、張俊雄。由此可見,當時組黨必須面對國民黨政權情治單位監控的壓力。

對於黨外為何選擇在1986年組黨,邱萬興的看法為:「1986年剛好是立委國代選舉,如果不選擇這時機來組黨,可能組黨要再延後三年才有選舉。」

1986 年 9 月 28 日組黨當天,是以「1986 黨外選舉後援會」第三次大會,在台北圓山大飯店敦睦廳召開,黨外人士還為了「黨名」與「組(政黨)籌備委員會」爭論不休,至於是否要立即組黨,現場幾乎站起來發言的人,都是「反對立即組黨」。

朱高正的臨門一腳

邱萬興特別提到,透過民進黨提供的第一次公開當天錄影帶證實,為了一個「黨名」「組籌備委員會」,大家爭論不休。整個組黨會議就是一個推拖拉,讓這個黨組不起來。

這時,朱高正在會場來個臨門一腳的強力發言。是前立委朱高正的「臨門一腳」(在 9 月 28 日直接提議當天成立政黨)。朱高正說,如果國民黨敢抓人,大家就拒絕這次年底中央民代選舉的提議,其實就是要和蔣經國賭一把,這個訴求讓全場鼓掌叫好。現在很多人幾乎都不願意承認朱高正的臨門一腳,邱萬興笑著說道:「這些怕死的,當時只有朱哥(朱高正)敢講,你們誰敢講?」如果考慮到當時蔣經國還在世、台灣還在國民黨統治的戒嚴之中,邱萬興說道:「組黨就是叛亂、組黨就是簽生死狀,是要被關的!」不只有朱高正,謝長廷與尤清都強力贊成立即組黨。

謝長廷在1986年黨外選舉後援會提出臨時動議,討論組織新黨,並徵求組黨發起人。圖/邱萬興提供。

尤清繼而發言要把黨名定下來,大家初步議決採用謝長廷建議的名字:「民主進步黨」。下午三點多,接著「迎旗」儀式,這個旗子不為人知的故事是 1985 年建築師歐秀雄所設計的選舉後援會旗幟,由廖耀松所負責秘密製作完成。進入推薦候選人階段,推薦大會一小時完成後,司儀蘇貞昌宣布禮成,說道:有簽名參加組黨的人,不要離開,請留下來繼續組黨」。「組黨?」會場中有些人開始騷動,產生被逮捕的焦慮,一直辯稱這只是組黨的「籌備會議」。

謝長廷和尤清負責提案與攻防,分工合作就是為了組黨。圖/邱萬興提供。

邱萬興提到:游錫堃和費希平輪流主持會議,謝長廷和尤清居中折衝,力戰群雄,傅正和黃爾璇坐鎮,他們是圓山組黨的關鍵舵手,毫不畏懼突破黨禁,建議大會今天就要組黨,不能說是「籌備會議」,以免「組黨」契機散掉。經過下午兩次秘密會議討論後的「民主進步黨」黨名終於確立,一百三十五位黨外人士簽名組黨,費希平主席宣布「民主進步黨正式成立!」獲得全場歡呼通過。

「簽名連署組黨」時,當時也在現場並簽名支持組黨的前新竹市議員吳秋穀還跟邱萬興透露,其實那天他們新竹來了八個人,其中有四個就沒有簽名,而「畫押」了的這幾個,也覺得自己應該已經犯了「叛亂罪」,所以還互相提醒晚上不要回家了,小蔣(蔣經國)可能會抓人!顯見時代肅殺與恐懼,也反映當時表態要組黨的黨外人士之勇氣。

不過,談到民進黨組黨為何會成功,邱萬興認為:「當時的組黨,沒有分外省、本省的身份,這是大家團結集結的力量,成就組黨成功的關鍵。」傅正教授說:「牢可以坐,黨不能毀的決心。」向獨裁統治者說,我不怕你了,才是民主進步黨組黨成功的關鍵。民進黨成立後,統獨之爭才浮現在檯面上。統派聲音慢慢式微下,包含費希平、林正杰、朱高正的退黨即為明顯例子。

對於民進黨組黨歷史書寫的反省

邱萬興所著新書《台灣關鍵年代:民進黨的誕生1986-1987》。

民進黨圓山創黨後,邱萬興就幫組黨十人秘密小組的謝長廷參選台北市立委,周清玉參選台北市國代設計文宣,對組黨有跟貼近的觀察。邱萬興表示自己這本書《台灣關鍵年代:民進黨的誕生1986-1987》,參考民進黨中央黨部提供的圓山創黨的錄影帶,還原歷史現場,是最精準的書寫資料。

邱萬興認為網路上可以查找到的黃爾璇所撰寫的《黃石公資料庫》來參考,再來對照《傅正日記》,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主編的〈民主崛起1980台灣民主化運動訪談錄〉、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陳儀深教授主訪的〈從建黨到執政〉口述訪談,這都是書寫民進黨創黨不可或缺的拼圖。就會很清楚,整個組黨的歷程。

這段黨外到組黨的歷史,熟捻黨外人物的邱萬興,他非常強調:「不是這些頭人在組黨而已!」,在《台灣關鍵年代:民進黨的誕生1986-1987》一書中,更將當時參與組黨的黨工、志工,這些默默付出、無私且勇敢的人,所負責的事情鉅細靡遺的寫出來。

邱萬興最後說:「透過錄影帶、《黨外公報》、《民進報》、《傅正日記》等史料寫,當時透過史料知道誰在幾點做甚麼事情,透過錄影帶一字不漏將當事人的話呈現出來,甚至將創黨同志們之間彼此照顧的真摯情感,在書中都相當生動地被訴說著,正有如重現歷史場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