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在太陽花公民運動所吹起的民主化與透明化浪潮下,民進黨挾著2014年11月地方選舉大勝的氣勢,一舉贏得總統大選,並首次取得國會過半數席次(68席,區域49席,不分區18席,原住民1席)。有論者認為民進黨於2016年立委選舉,在席次上獲得(68席,佔總席次113席之60.2%)壓倒性勝利,代表台灣主體意識已成為台灣主流民意。且在立法院近兩年通過黨產條例及一系列行政透明化改革後,地方派系與樁腳政治在選舉的影響力逐漸遞減,國民黨短期內在台灣政壇也將無法再起。然而2018年11月24日的地方行政首長選舉結果,不僅證明2016年後,前述預測認為台灣主體意識已成為台灣共識之預估過度樂觀。若以2018年地方行政首長選舉各黨各投開票所之選票計算,民進黨及其他本土進步力量,在2020年的立委選舉中,將面臨在單一選區的特殊選制下,因得票率的微幅滑落,導致區域立委席次巨幅滑落的潰敗危機,值得有識者警惕!
2016年立委選舉的訊息
在2016年的立委選舉中,全立院共有113席,區域部分73席,不分區34席,平地原住民3席,山地原住民3席。選舉結果,民進黨在區域部分,共斬獲49席(49/73, 67.1%)。不分區部分,共斬獲18席,平地原住民斬獲1席,全院共有68席,相較於2012年選舉的40席,共提升28席,一舉跨過席次過半數之門檻。新設立之時代力量在區域部分,共獲得3席。不分區部分,共斬獲2席,全院共有5席。
反觀國民黨在區域部分,獲得20席(20/73, 27.4%)。不分區部分,獲得11席,平地原住民斬獲2席,山地原住民獲得2席,全院共有35席,相較於2012年選舉的64席,共下降29席,失去立院多數黨地位。親民黨在不分區獲得3席,相較於2012年選舉,上升1席。
由上述席次數字的升降觀察,民進黨與標榜進步本土派的時代力量,共掌握73席,佔立法院總體席次的64.6%,較2012年選舉結果,本土派席次由40席(35.3%),提升了33席(29.2%)。不少海內外的政治評論者認為在年輕天然獨世代崛起後,本土意識已成台灣主流民意,國民黨短期內將一蹶不振,難以與民進黨抗衡。
然而若進一步分析2016選舉的得票數與得票率,可發現:
- 區域立委得票數:
民進黨與時代力量的本土勢力在區域立委的整體得票數上,相較於2012年選舉,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2012年選舉,民進黨在區域部分,共獲得575萬3242票。2016年選舉,民進黨在區域部分獲得538萬2973票,時代力量獲35萬1244票,合計共573萬4217票。因此純粹就整體得票數而言,本土勢力的得票並未增加,反而減少。縱使加上台灣團結聯盟在2016年選舉斬獲的9萬7765票,本土勢力的整體得票數,也僅較2012年微幅上揚。 - 區域立委整體得票率:
民進黨2016年在區域立委的整體得票率為45.08%,時代力量在區域立委整體得票率為2.94%,台灣團結聯盟區域立委整體得票率0.82%。相較於民進黨在2012年區域立委整體得票率44.45%,民進黨的整體得票率僅增加不到1%,本土力量整體得票率,也僅48.84%。簡言之,純粹就得票數與得票率觀察,論者以為本土力量已經成為台灣主流民意之評論,顯然過度高估。 - 區域立委採取單一選區產生的「席次—選票比例性」不均現象:
民進黨在2016年,在區域立委部分,得票率為45.08%,整體席次比率為67.1%(49/73),共獲得22%的席次紅利。時代力量在區域立委部分,得票率為2.94%,整體席次比率4.1%,共獲得1.16%席次紅利。反觀國民黨,在區域立委得票率為38.71%,整體席次比率為27.40%(20/73),共獲得11.31%的席次虧損。
換言之,由民進黨與其他本土力量,在2016年獲取的區域立委席次以及得票率、得票數綜合觀察,可以發現:相較於2012年,民進黨在區域立委整體得票率下降,整體得票率僅提升0.63%下,區域立委席次由27席,增長為49席,共增加22席,增長比例佔整體區域席次的30.14%(22/73),該巨額增長的席次,並非民進黨得票率增加的結果,而是因為國民黨得票率下降(由2012年的48.12%下滑至38.71%),在單一選區贏者全拿的制度設計下,所穫得之選舉制度席次紅利所致。
2018年選舉的警訊:
2018年直轄市及縣市長選舉中,就各地方行政首長席次觀察:國民黨由選前6席增長為15席,民進黨由選前13席,下降為6席,無黨籍由選前3席,降為1席。國民黨獲得壓倒性勝利,民進黨遭遇重大挫敗,席次回到創黨時期(1989年,6席)。就整體得票率觀察,國民黨在縣市首長部分,得票率為48.80%,直轄市長部分,得票率為48.79%。民進黨在縣市首長部分,得票率為38.07%,直轄市長部分,得票率為39.66%。無黨籍人士,在縣市首長部分,得票率為10.76%,直轄市首長部分,得票率為11.55%。就得票數而言,國民黨在直轄市長獲得418萬3345票,縣市首長獲得 191萬9531票,合計610萬2876票。民進黨在直轄市長獲得340萬0275票,縣市首長獲得149萬7455票,合計489萬7730票。
相較於2016年區域立委選舉,國民黨之得票由462萬成長為610萬,民進黨得票由538萬滑落為489萬。民進黨在縣市首長得票數與得票率雙雙下滑,為本土力量在2020年區域立委的選戰,敲下警鐘。
雖然各政黨提名之縣市首長候選人在2018年在各投開票所之得票數,無法直接轉換為2020區域各政黨立委提名人之得票數。但2018年的得票數仍可作為各黨動員能量消長的一個觀察指標。
本網站嘗試以各投開票所2018年縣市首長各政黨得票數,轉換為2020年各黨區域立委提名人之得票數,並換算為區域立委當選席次後,民進黨僅獲得19席,國民黨將獲得50席,無黨籍將獲得4席。
對選舉制度與政黨在選舉中所獲席次,法國學者杜瓦傑於1954年分析政黨席次與選舉制度的關聯性時,曾提出三大法則(Duverger’s Law):
- 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傾向產生兩黨制。蓋因選民及政黨不願意在單一選區支持無當選可能性的候選人,以免浪費資源。
- 全面比例代表制(不分區代表制),傾向於產生多黨制。
- 絕對多數決制+兩輪投票,易造成政黨聯盟。
就台灣2016年選舉結果,杜瓦傑法則看似無法解釋民進黨雖未獲過半選民的認同,卻在選舉結果上形成一黨獨大的局面。然而杜瓦傑第一法則的核心假設乃是:選民能清楚辨識出其選區中特定兩位具當選可能性的候選人,而能在其中做出理性抉擇(亦即俗稱的棄保)。在台灣2016年選舉,由於第三勢力與民進黨在區域立委候選人提名上,採取合作戰略,因此使不滿意國民黨的選民得以集中票源,民進黨與時代力量因而獲得席次超額紅利。
高雄市在2020年,民進黨有可能8席全部喪失!?
然而台灣政界第三勢力(白色力量)在2018年與民進黨的競爭(白綠分手),不僅打破2016年選舉結盟的政治版圖,更有可能在「席次—選票比例性」不均的制度下,使民進黨在2020年與其他本土勢力遭遇空前挫敗,使得保守勢力有機會捲土重來,重新取得穩定的執政優勢。有鑒於第三勢力崛起後,對於各政黨的選區經營與選舉宣傳生態,均有重大衝擊。在白綠分手以及韓國瑜效應雙重因素影響下,北高兩市2020年的區域選舉結果,更顯得撲朔迷離。(以本網站2018年各政黨在各投開票所得票為例,高雄市在2020年,民進黨有可能8席全部喪失!?)上述結果,雖然或許可供朝野各黨菁英,在提名策略一個新的觀察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