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08 ~ 2018 年的區域立委與市長選舉來看,這期間總共有 6 次選舉,台北市大部分時候是藍營佔優勢,僅有在 2014 年與 2018 年市長選舉時藍營得票率低於 50%,但仍有 40%。以選區來看,第 2 選區(部分士林、大同)大抵是綠營佔優勢。第 1 選區(部分士林、北投)、第 5 選區(部分中正、萬華)近三次選舉有由藍優勢轉綠優勢的趨勢,其餘的選區仍然是藍營佔優勢。
選區 | 範圍 | 選情 |
第一選區 | 北投、士林天母里等 13 個里 | 藍綠五五波 |
第二選區 | 大同、士林仁勇里等 38 個里 | 綠營佔優勢 |
第三選區 | 中山、松山精忠里等 20 個里 | 藍營略佔優勢 |
第四選區 | 內湖、南港 | 藍營佔優勢 |
第五選區 | 萬華、中正南門里等 21 里 | 藍綠五五波 |
第六選區 | 大安 | 藍營佔優勢 |
第七選區 | 信義、松山慈祐里等 13 里 | 藍營略佔優勢 |
第八選區 | 文山、中正水源里等 10 里 | 藍營佔優勢 |
2008 年與 2012 年總統選舉藍營均有超過 60% 得票率。但到了 2016 年綠營得票率則超過 50%,不過從支持率(得票數÷選舉人數)來看,綠營支持率僅增加 4%,反而是藍營減少了將近 14%,因此, 2016 年綠營得票率(得票數÷有效票數)的大幅增長,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來自藍營支持者未出來投票。
台北市第一選區:北投、士林天母里等 13 個里
台北市第一選區在 2012 年之前的立委和市長選舉中藍營的得票率均過半,尤其是人口密集處石牌(圖中的最大圓圈)和北投站(圖中的第二大圓圈)附近。而選區北邊則相對比較綠,但是北邊的人口也相對少很多。但是到了 2014 年的市長選舉,藍營得票率則大幅衰退,幾乎大大小小所有的區域趨勢均相同。藍營的大幅衰退到了 2016 年的立委選舉有稍微回升,但是相對於 2012 年之前仍是處於衰退趨勢,兩大人口聚集處石牌和北投站周邊藍營也僅回升到藍綠五五波,但是選區北邊均是綠營大幅領先,最後整個選區綠營驚險贏得 2016 年這席立委。而 2018 年的市長選舉,藍營得票率再度退到 2014 年的水準。如果讀者在互動地圖上交互點選 2014 年和 2018 年,不難發現第一選區南邊大小圓圈的藍色比例幾乎沒變。整體而言,從過去 6 次選舉的統計地圖來看,藍營得票率在第一選區是在衰退的。
由於 2020 年是立委選舉,所以我們把互動地圖上 2016 年的立委選舉結果放大到可以看到每一個里的藍綠比例,然後特別來看兩個主要人口密集處:石牌和北投站周邊。從統計地圖上可以發現這一年的立委選舉,大多數的里幾乎是藍綠五五波。若再考慮 2020 年的選舉中這個選區有 7 位候選人,這意味著這個選區的選情可能處於相當緊張的狀態,些微的選票移轉可能就會有截然不同的選舉結果。
從折線圖來看,如上面所說的,藍營的得票率逐年緩慢的在衰退。支持率(得票數÷選舉人數)在 2014 年之後均在 35% 以下,已經與綠營 2012 年的水準在伯仲之間了,2016 年綠營甚至些微超過藍營一點。
再搭配總統的長條圖來看,2012 年與 2016 年總統選舉的藍營綠營得票率與立委選舉相近,這可能意味著這個選區選民在總統與區域立委投票行為的相關度不低。也就是說,「母雞帶小雞」或是總統選情的冷或熱對這個選區的立委選情影響可能不小。
台北市第二選區:大同、士林仁勇里等 38 個里
台北市第二選區在 2010 年之後的立委和市長選舉中,藍營的得票率就不超過 50%,尤其是人口密集處後港墘(圖中的最大圓圈)和大稻埕(圖中的第二大圓圈)也是幾乎是類似趨勢,後港墘僅在 2012 年回到藍綠五五波的狀態。此外,如果讀者在互動地圖上交互點選 2014 年和 2018 年,不難發現第二選區大小圓圈的藍色比例幾乎沒變,僅有北邊的一個小圈藍營在 2018 年有小幅增長,但是這一小區域人口不多,不足影響大局。整體而言,從過去 6 次選舉的統計地圖來看,綠營得票率在第二選區已經成長到與藍營有一段差距了。
由於 2020 年是立委選舉,所以我們把互動地圖上 2016 年的立委選舉結果放大到可以看到每一個里的藍綠比例,然後特別來看兩個主要人口密集處:後港墘和大稻埕周邊。從統計地圖上可以發現這一年的立委選舉,大多數的里幾乎是綠營佔優勢,僅少部分是藍綠五五波。若再考慮 2020 年的選舉中這個選區 6 位候選人的政治光譜,這個選區綠營的選情應該是較穩定的。
從折線圖來看,如上面所說的,藍營的得票率逐年緩慢的在衰退,2014 年後以低於 40%。而支持率(得票數÷選舉人數)在 2014 年之後均在 30% 以下,2016 年藍綠支持率差距已達約 15%。
再搭配總統的長條圖來看,2012 年與 2016 年總統選舉的藍營綠營得票率與立委選舉相近,這可能意味著這個選區選民在總統與區域立委投票行為的相關度不低。也就是說,「母雞帶小雞」或是總統選情的冷或熱對這個選區的立委選情影響可能不小。另外,2016 年總統藍綠得票率差距超過 20%,但從 2012 年和 2016 年的支持率來看,綠營僅小幅成長,但藍營則大幅衰退約 15%,因此2016 年藍綠得票率的大差距原因可能是很多藍營支持者未投票所致。
台北市第三選區:中山、松山精忠里等 20 個里
台北市第三選區基本上大多數時候是藍營佔優勢,僅在 2014 年和 2018 年的市長選舉中藍營居於劣勢。不過在前三大人口密集處,除了民生社區(右邊大圈)一直是藍營佔優勢之外,下埤頭(中間大圈)、新生北路兩旁(左邊大圈)在 2010 年和 2012 年藍綠都已接近五五波,而 2014 年之後藍營佔比已低於五成,但值得注意的是 2016 年主要與國民黨競選的是無黨籍與綠社盟的候選人。此外,如果讀者在互動地圖上交互點選 2014 年和 2018 年,不難發現第三選區大小圓圈的藍色比例幾乎沒變。整體而言,這個選區的東半部偏藍,但西半部藍營得票率已大幅萎縮。
由於 2020 年是立委選舉,所以我們把互動地圖上 2016 年的立委選舉結果放大到可以看到每一個里的藍綠比例,然後特別來看三個主要人口密集處:民生社區、下埤頭、新生北路兩旁。從統計地圖上可以發現這一年的立委選舉,民生社區大多數的里幾乎是藍營佔優勢,但下埤頭、新生北路兩旁的里藍營則居劣勢,非傳統藍綠(圖中橘色塊)則佔一半至三分之一。因此,若再考慮 2020 年的選舉中這個選區 4 位候選人的政治光譜,這個選區的選情可能處於混亂狀態,但藍營勝出的機會可能較大,因為 2014 年以後藍營得票率雖落在 40% ~ 50% 之間,但是穩定,並未出現持續衰退的現象。
從折線圖來看,如上面所說的,藍營的得票率在 2014 年衰退到 40% ~ 50% 之後,趨於穩定並未出現持續衰退的現象。而支持率(得票數÷選舉人數)在 2014 年之後穩定 30% 左右,非藍營支持率則約在 40% 左右。
再搭配總統的長條圖來看,2008 年和 2012 年總統選舉的藍營綠營得票率與立委選舉相近,這可能意味著這個選區選民在總統與區域立委投票行為的相關度不低。也就是說,「母雞帶小雞」或是總統選情的冷或熱對這個選區的立委選情影響可能不小。但是 2016 年因為立委選舉主要是國民黨、無黨籍與綠社盟候選人競選,因此上述效應僅藍營有維持。
另外,2016 年總統藍綠得票率差距不大。而從 2012 年和 2016 年的支持率來看,綠營僅小幅成長,但藍營則大幅衰退約 10%。
台北市第四選區:內湖、南港
台北市第四選區基本上大多數時候是藍營佔優勢,僅在 2014 年和 2018 年的市長選舉中藍營稍居劣勢,而 2016 年稍微特殊,主要的兩位競爭者分別是國民黨籍與親民黨籍候選人。在前兩大人口密集處,除了東湖(右邊大圈)、後湖(左邊大圈)的趨勢也與整個選區差不多。此外,如果讀者在互動地圖上交互點選 2014 年和 2018 年,不難發現第四選區大小圓圈的藍色比例幾乎沒變。整體而言,這個選區應該還是藍營佔優勢。
由於 2020 年是立委選舉,所以我們把互動地圖上 2016 年的立委選舉結果放大到可以看到每一個里的藍綠比例,然後特別來看兩個主要人口密集處:東湖、後湖全是藍營佔優勢而且領先差距很大,不過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如上述的,該年主要是親民黨與國民黨候選人競爭。從過去的結果來看,藍營在這個選區勝出的機會很大,不過民進黨候選人在 2018 年多席次的議員選舉,就已經拿下 16.3% 的選票,因此 2020 年藍綠的差距可能不會如以往的大。
從折線圖來看,如上面所說的,除了藍營的得票率除了 2014 年和 2018 年的市長選舉時低至 40% 之外,其餘多數時候在 60% 左右,不過 2016 年的藍營互相競爭仍是值得注意的。而在民進黨有推出候選人的 2012 年,藍營支持率(得票數÷選舉人數)仍高達 50%,也就是這個選區有一半的選民出來投給藍營候選人。
再搭配總統的長條圖來看,2008 年和 2012 年總統選舉的藍營綠營得票率與立委選舉相近,這可能意味著這個選區選民在總統與區域立委投票行為的相關度不低。也就是說,「母雞帶小雞」或是總統選情的冷或熱對這個選區的立委選情影響可能不小。但是 2016 年因為立委選舉主要是國民黨、親民黨籍競選,因此無法看出上述效應。另外,2016 年總統藍綠得票率差距不大。而從 2012 年和 2016 年的支持率來看,綠營僅小幅成長,但藍營則大幅衰退約 10%。
台北市第五選區:萬華、中正南門里等 21 里
台北市第五選區在 2012 以前是藍營佔優勢,但是在 2014 年以後藍營開始居於劣勢。選區東半邊相對於整個選區偏藍,而西半邊則偏綠。此外,如果讀者在互動地圖上交互點選 2014 年和 2018 年,不難發現第五選區大小圓圈的藍色比例幾乎沒變。整體而言,這個選區應該是處於藍綠五五波。
由於 2020 年是立委選舉,所以我們把互動地圖上 2016 年的立委選舉結果放大到可以看到每一個里的藍綠比例,然後分別來看這個選區的西半邊與東半邊,東半邊多數的里是藍綠五五波或者是藍略勝,西半邊則是綠營佔優勢居多或者是藍綠五五波。這個選區在 2020 年應該還是處於藍綠五五波的狀態,因此在選票上有小部分的移轉或是第三位競爭者的影響力,都會讓選舉結果大大不同。
從折線圖來看,藍營的得票率在 2014 年之後已經降低至 40% 左右,同時期藍營支持率(得票數÷選舉人數)約為 30%,而過去三屆立委選舉綠營支持率則維持在 30% 左右。
再搭配總統的長條圖來看,總統選舉的藍營綠營得票率與立委選舉相近,這可能意味著這個選區選民在總統與區域立委投票行為的相關度不低。也就是說,「母雞帶小雞」或是總統選情的冷或熱對這個選區的立委選情影響可能不小。另外,2016 年總統藍綠得票率差距不大。而從 2012 年和 2016 年的支持率來看,綠營僅小幅成長,但藍營則大幅衰退超過 10%。
台北市第六選區:大安
台北市第六選區基本上都是藍營佔優勢,僅在 2014 年藍營稍微居於劣勢。此外,如果讀者在互動地圖上交互點選 2014 年和 2018 年,不難發現第五選區大小圓圈的藍色比例幾乎沒變。整體而言,這個選區應該是處於藍營佔優勢。
由於 2020 年是立委選舉,所以我們把互動地圖上 2016 年的立委選舉結果放大到可以看到每一個里的藍綠比例,基本上多數里的趨勢和選區整體趨勢一樣。這個選區在 2020 年可能仍會是藍營佔優勢。
從折線圖來看,這個選區在 2012 年以前藍營得票率都在 60% 以上,在 2014 年下降到 50% 上下。從支持率(得票數÷選舉人數)來看,趨勢則與得票率差不多。
再搭配總統的長條圖來看,2008 年和 2012 年總統選舉的藍營綠營得票率與立委選舉相近,這可能意味著這個選區選民在總統與區域立委投票行為的相關度不低。也就是說,「母雞帶小雞」或是總統選情的冷或熱對這個選區的立委選情影響可能不小。但 2016 年綠營立委得票率低於綠營總統得票率,這可能是因為有部分選民總統投綠營,但是立委則投無黨籍或其他。另外,2012 年總統藍營得票率大勝到 2016 年綠營小勝。原因除了綠營有成長之外,但藍營則大幅衰退超過 15%。
台北市第七選區:信義、松山慈祐里等 13 里
台北市第七選區在 2012 以前是藍營佔優勢,但是在 2014 年以後藍營開始居於劣勢,其中 2016 年有稍微回升,但也不若以往的優勢。選區南半邊相對於整個選區偏藍,而北半邊則稍微偏綠。此外,如果讀者在互動地圖上交互點選 2014 年和 2018 年,不難發現第七選區大小圓圈的藍色比例幾乎沒變。整體而言,這個選區藍營從過去的佔優勢衰退到略低於五成。
由於 2020 年是立委選舉,所以我們把互動地圖上 2016 年的立委選舉結果放大到可以看到每一個里的藍綠比例,然後分別來看這個選區的北半邊與南半邊,南半邊多數的里是藍綠五五波或者是藍略勝,北半邊則有較多的里藍營得票率是低於五成的。這個選區在 2020 年應該還是處於藍稍微佔優勢的狀態。
從折線圖來看,藍營的得票率在 2014 年之後已經降至略低於 45% 左右,同時期藍營支持率(得票數÷選舉人數)約為 30%。值得注意的是 2016 年民進黨在這區未有候選人,所以這區主要是國民黨與無黨籍(橘色)候選人競爭。一直以來綠營這區的支持度頂多至 20%。
再搭配總統的長條圖來看,總統選舉的藍營得票率與立委選舉相近,這可能意味著這個選區藍營選民在總統與區域立委投票行為的相關度不低。也就是說,藍營有「母雞帶小雞」的情況,或是總統選情的冷或熱對這個選區的立委選情影響可能不小。但是綠營則可能是因為民進黨在 2012 年跟 2016 年未推出立委候選人,因此綠營立委得票率低綠營總統得票率很多。另外,2012 年總統藍綠得票率差距超過 20%,但到了 2016 年則幾乎相等。但從 2012 年和 2016 年的支持率來看,綠營僅小幅成長,但藍營則大幅衰退超過 15%。
台北市第八選區:文山、中正水源里等 10 里
台北市第八選區在 2012 以前是藍營佔優勢,但是在 2014 年以後藍營得票率則降到約 50% 左右。整個選區除了少部分區域藍營比例較低外,其他多數幾乎是藍營較高,且一致性很高。此外,如果讀者在互動地圖上交互點選 2014 年和 2018 年,不難發現第八選區大小圓圈的藍色比例幾乎沒變。整體而言,這個選區藍營即便有衰退,但仍處於優勢。
由於 2020 年是立委選舉,所以我們把互動地圖上 2016 年的立委選舉結果放大到可以看到每一個里的藍綠比例,然後分別來看這個選區的北半邊與南半邊,幾乎所有的里不是藍綠五五波就是藍營佔優勢。而這個選區在 2020 年應該還是處於藍營佔優勢的狀態,因此在選票上有小部分的移轉或是第三位競爭者的影響力,都會讓選舉結果大大不同。
從折線圖來看,藍營的得票率在 2014 年從過去的 70% 左右降低至 50% 左右,藍營支持率(得票數÷選舉人數)約為 35%,值得注意的是 2016 年民進黨在這區未有候選人,所以這區主要是國民黨與無黨籍(橘色)候選人競爭。一直以來綠營這區的支持度頂多至 25%。
再搭配總統的長條圖來看,2008 年 和 2012 年總統選舉的綠營藍營得票率與立委選舉相近,這可能意味著這個選區選民在總統與區域立委投票行為的相關度不低。也就是說,「母雞帶小雞」的情況或是總統選情的冷或熱對這個選區的立委選情影響可能不小。但是綠營則可能是因為民進黨在 2016 年未推出立委候選人,因此綠營立委得票率低綠營總統得票率很多。另外,2012 年總統藍綠得票率差距約 40%,但到了 2016 年則縮小到 10%。但從 2012 年和 2016 年的支持率來看,綠營僅小幅成長,但藍營則大幅衰退 15%。
[vc_row][vc_column][vc_cta h2="也想看看其他選區的藍綠變化嗎?" txt_align="center" add_button="right" btn_title="立刻試試!" btn_color="pink" btn_link="url:https%3A%2F%2Fwww.pourquoi.tw%2F2020-election-page%2Flegislator%2F|||"][/vc_cta][/vc_column][/vc_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