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笠原欣幸:從 2022 地方選舉看台灣民主的優勢

蔡英文政府與民進黨明明擁有高支持率,為何在2022地方選舉會選輸國民黨?(圖/推特 @Astro_Soichi)

編按:此篇文章出自日本台灣專家小笠原欣幸教授發表於今年 1 月 6 日發行的月刊《Voice》2023 年 2 月號。九合一選舉過後,再來冷靜地看待這個分析,除譯文外並加上數據圖表,方便讀者閱讀,若有疏漏,望請斧正。

東京外國語大學大學院
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小笠原欣幸
(圖/小笠原欣幸Homepage)


小笠原欣幸,1981 年畢業於一橋大學社會學系。86 年取得同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學位。1991 年起於東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學部擔任專任講師。94 年升任副教授。2013 年同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副教授。2020 年升任教授。曾任英國雪菲爾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及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客座研究員。他曾多次與蔡英文總統、馬英九前總統,以及多位台灣朝野政治人物會面。著有《台灣總統選舉》(大家出版),並獲得第 32 屆「亞細亞太平洋賞」特別賞,以及「樫山純三賞」的學術書賞。



以下為全文翻譯:

2022 年 11 月底台灣舉行了九合一地方選舉,民進黨敗北,蔡英文總統辭去兼任黨主席。看到這樣的結果,日本方面悄悄談論著台灣面臨民主危機,也有報導將這次選舉定位為 2024 總統大選的前哨戰,但這都不對。從這次選舉看到的台灣民主的本質是⋯⋯

選舉結果——民進黨的敗因

去(2022)年 11 月 26 日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以執政的民進黨大敗、在野的國民黨大勝作收。全台 22 個縣市除去嘉義市以外的 21 個縣市舉行了縣市長與議員的選舉。縣市長當選人黨籍為民進黨 5 位、國民黨 13 位、民眾黨 1 位、無黨籍 2 位。民進黨 4 年前只拿下 6 縣市結果慘敗,但這次更慘。

2018、2022 地方選舉縣市首長版圖變化。
(圖/報呱製圖/點圖放大)

另一方面,從得票率來看,民進黨為 41.6%、國民黨 50.0%,在這裡雖然也是民進黨大輸沒有錯,但相較於 4 年前,民進黨的得票率上升了約 2.5 個百分點。國民黨也上升約 1.3 個百分點,無黨籍則大幅縮減。加上同時舉行的地方議員選舉(全台灣共 910 席),民進黨從 4 年前的大輸拉回一些。接下來將一面解讀選舉結果,一面討論台灣政權動向、2024 年總統選戰佈局以及台灣獨特的政治邏輯。

2018、2022 地方選舉縣市首長得票率變化。
註:製圖時數據只取至小數點後一位,因此無法以簡單計算得到此篇文章之數值。
(圖/報呱製圖/點圖放大)
全台縣市議員席次變化
(圖/報呱製圖/點圖放大)

決定勝負的因素基本上在於地方脈絡。國民黨有 11 位現任的縣市長,施政滿意度大多都很高,對連選連任較為有利。而民進黨現任的只有 3 位,打從一開始就比較不利。

選戰在每個地方有各自的議題,候選人提出的政策大多和改善地區交通、育兒補助、長者福利、高物價和生活環境相關。對中關係完全沒有成為議題

由於在地方選舉上「台灣未來走向」「統一/獨立」這樣的大問題並沒有成為議題,所以候選人的資質、好感度變得尤其重要。回顧選戰,民進黨在推選候選人時所遭受的挫折,一直影響到最後,在這次受到關注的台北市和桃園市,民進黨在這兩邊推選候選人和選舉戰略上都有失誤。其他縣市的民進黨候選人也受到波及,而導致支持率停滯不前,在投票 1 個月前的10月底,民進黨大輸的局面就已底定。

小笠原教授在選前精準預測選舉結果的臉書貼文。

處於劣勢的民進黨為了挽回局面,在選戰後半多喊出「抗中保台」的口號。然而,台灣選民有越來越多人將中央選舉的議題和地方選舉的議題分開來思考。而國民黨候選人個個批評民進黨「怎麽在地方選舉拿出對中政策」,在中間選民當中製造出執政黨硬把對中政策當成議題的印象。

這樣一來執政黨的選舉戰略就空轉了。4 年前的地方選舉,蔡英文總統在把「支不支持蔡政府的(年金改革等)各項改革」作為議題時失敗了,而這次也重蹈覆轍了。

台北市

台北市算是國民黨支持率較高的直轄市,但 2014 年在民進黨的支持下,無黨籍的柯文哲當選了。後來民進黨與柯文哲決裂,民進黨上一次推選了自己的候選人,但受到重挫。這次,民進黨擁立了在防疫政策受到高度評價的陳時中(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

但是,陳時中的選戰在投票前 4 個月 ,2022 年 7 月宣布參選後,才終於開跑。這是為了要注視疫情變化而推遲宣布參選。國民黨籍的蔣萬安在很早之前就被認為會代表國民黨參選,而在選前就有很多活動在進行,相比之下陳時中就有一種姍姍來遲的感覺,拖了很久才宣布參選而導致新鮮感薄弱,讓人有一種優柔寡斷的印象。

民進黨徵召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
圖/中央社

陳時中陣營在選戰中接連犯了一些小錯誤。在形象宣傳戰略上沒有打到重點,而且陳時中是第一次參選,也對選戰不熟悉。陳時中一個不經意的動作,被對手陣營放大拿來當作攻擊素材。像這種抹黑的操作,不管是在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都一樣,應該要更注意這種小地方。

在疫情的頭 2 年,台灣的防疫對策受到國際肯定。從台灣整體來看,對於指揮防疫的陳時中的評價,到現在還是很高。然而,台北市在政治意識這一點上和其他地區有頗大的差異。民調顯示,台北市民對陳時中的防疫和疫苗政策的評價,比起台灣整體要低很多。因此,那些對於防疫和疫苗政策的質疑,就被接連拿來作為議題攻擊。

而且,台灣也剛好處在 Covid-19 Omicron 變異株轉換以往加零的防疫政策走向共存,使得感染人數急速擴大的這種歹時機。作為執政黨的民進黨內認為陳時中在防疫得到國際肯定,所以支持者終究是會越來越多,但這種輕忽的認知,也能被理解成是執政黨傲慢的象徵。輕視這個台北市特有的落差導致了民進黨的挫敗。

桃園市

桃園市原本是國民黨堅固的地盤,但在 2014 年鄭文燦當選後民進黨的支持群眾變多,也使得 2020 年蔡英文的得票增加。對民進黨來說,這個北部的新據點不管怎麼樣都想要守下來。然而,鄭文燦越是在市政上、擴大民進黨支持上,展現其卓越的能力,就越讓接班的候選人看起來不夠令人滿意,陷入一種矛盾的狀態

於是,在蔡英文主席主導的選對會中,想讓在新竹市當了 8 年市長的林智堅來選桃園市。青年世代的林智堅很有人氣,被認為是下一代的領導者候補人選。桃園市發展了資訊相關產業,有許多新的居民從台灣各地搬來,此外,因為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從以前就是共同的生活圈,所以從新竹市挖人才過來並沒有太強烈的違和感。

可是,民進黨跳過了決定提名候選人的初選,直接協調、擁立林智堅,這在黨內留下了禍根。後來傳出林智堅的碩士論文醜聞。林智堅在當選市長前在中華大學取得在職專班碩士學位,在就任市長後,再取得台灣大學的在職專班碩士學位。

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在記者會上澄清,自己是原始資料的提供者,但台大卻拒絕採納相關事證,讓他感到非常遺憾。
(圖/擷取自林智堅臉書)

在高學歷擁有高社會評價的台灣,這是市長的佳話一樁。然而,那兩個碩士論文都被國民黨議員爆出是抄襲。對於販賣青年世代和清新形象的林智堅而言,這是一大打擊。而當抄襲案曝光時,民進黨蔡英文主席率先以「相信林智堅」,採取全黨袒護林智堅的立場。這使得平常講求公平公正的民進黨形象變差。後來,兩所大學成立了調查委員會,都做出認定抄襲的結論。筆者向幾位台灣學生詢問意見,他們也說「在大學的調查結果出爐前,民進黨選擇袒護林智堅,讓人印象很差」。

結果林智堅退選,改提名桃園區立法委員鄭運鵬為市長候選人,但對這過程不滿的黨內資深前立法委員(鄭寶清)以無黨籍參選。這也變成是削弱鄭運鵬氣勢的因素。如此,在受到高度關注的台北市、桃園市,民進黨候選人的聲勢壯大不起來,導致民進黨整體的選情低迷。

台灣選民的平衡感

在人口最多的新北市,民進黨推舉人選也遭遇到挫折。民進黨找不太到候選人足以對抗很有機會連任的國民黨侯友宜市長,雖然提名了原本打算參選台北市長的林佳龍來當候選人,但從新北市民的角度來看,不太會想熱烈支持來參選「第二志願」的候選人

民進黨在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屏東縣、宜蘭縣等地方,也因為派系對立等問題導致候選人的推選產生困難。像這種地方選民是會仔細看的。國民黨也有同樣的問題,像是在新竹市、苗栗縣就是國民黨的敗因,但這次國民黨的問題比較少。國民黨在桃園市也有背負著一些問題,但被民進黨的烏龍球救下來了

這次的投票率為 61.2%,比上一次 2018 年要低 5.8 個百分點。可以看作是因為民進黨在挑選候選人以及選舉戰略上的失誤,而無法提高選民的投票意願。在投票前就能看出勝負的縣市投票率更是明顯的低。

蔡英文總統和執政黨在中央層級的支持率比較高,這和地方選舉的慘敗中間有一段不小的落差。如何解釋這樣的事實,對理解台灣政治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國民黨支持者對蔡政府的反感正在增強,但只靠這些人搆不到這次國民黨的得票數。我們可以做出在總統選舉時投給蔡英文的中間選民,這次九合一地方選舉改去支持國民黨的解釋。

在台灣,有國民黨正在衰弱,而民進黨正逐漸邁向一黨「獨大」的這種認知。而創立不久的台灣民眾黨離取得政權還很遠。國民黨支持者越來越焦慮,民進黨支持者則得意地認為「我們本來就是對的」。

因為有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等各族群的對立意識,再加上日本殖民統治、蔣介石威權體制等歷史經驗,台灣社會對於單一勢力掌握強大權利會有戒心。在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就有號召在地方選舉投票給「黨外」人士或民進黨以制衡國民黨的行動。民主化之後,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中央政權一直在政黨輪替,地方政府除了某些縣市以外也都週期性的在政黨輪替。這個在台灣常常被討論,政治用語稱作是「鐘擺效應」。

照順序來說,蔡英文的接下來輪替給國民黨也不足為奇。不過,在中國統一壓力增強的狀況下,國民黨尚未拿出具有說服力的對中政策。在關乎台灣未來的總統選戰中,國民黨肯定會陷入苦戰。美中對立加深也對國民黨不利。選民大多隱約覺得民進黨在 2024 的選舉也可能會選贏。

而有越來越多人認為那樣一來,就會讓已經自以為了不起的民進黨更自以為是,因而產生戒心。把這次的地方選舉解釋成是為了制衡、防止民進黨一黨獨大的「教訓」會比較適當。國民黨喊著「下架民進黨」的口號,看似好像成功了,但這種解釋無法說明為何蔡總統和民進黨的支持率比較高。我們應該將這個看作是選民的平衡感所表現出來的結果。

有些(日本媒體的)報導把這次的地方選舉定位為 2024 總統大選的前哨戰,這也是不對的。回顧這 10 年來的地方選舉和總統大選,除了 2014 和 2016 年民進黨連續取勝以外,其他都輪替了(見下圖)。地方選舉的政局會在這裡被重置,重新開始總統大選的政局。好好挑選候選人,然後「台灣未來走向」的論述會決定勝負。台灣選民會關注這些。

台灣選民的平衡感
(圖/報呱製圖/參見《Voice》2023年2月號)

在這次的選舉中,有一些「不投民進黨就沒有民主」的討論,但那就跟「不愛共產黨就是不愛中國」的論述一樣。民進黨如果堅持這種思維,才正會導致政黨輪替

地方選舉的敗北,給了民進黨非常慘痛的教訓,蔡英文辭去了兼任的黨主席。但是,如果要說這是不是給蔡政府的一大打擊,好像也不至於。立法院仍然是民進黨佔多數,政權結構也沒有變,所以不會影響到蔡政府的對中政策。拒絕統一和重視日美的外交應該也不會變

中國的習近平領導階層應該也不會因為這個選舉結果而改變對台政策的基本方針。綜合考量去年 8 月發表的台灣白皮書(編按:正式名稱為《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和二十大的政治報告,可以得出中國共產黨不管台灣內部的局勢如何,都會依照自己的腳步加強統一的壓力。施加壓力的程度應該可以從習近平完成統一目標的時期逆推回去。會造成影響的應該會是中國國內疫情對策、經濟狀況和美中對立的局勢等。

對中國來說,台灣政局混亂是加分,他們應該會利用這次選舉結果以資訊戰來擾亂台灣。不管怎麼說,國民黨選贏不會讓中國要統一台灣的壓力下降

總統大選的佈局

2024 年的總統大選投票日是在明(2024)年的 1 月。各黨很快就會開始有動作。候選人可能會是誰?各黨的黨內狀況為何?以下先統整一下目前的局勢。

民進黨

民進黨黨內已底定將提名副總統賴清德。台灣媒體也會提到其他人的名字,但那是在試水溫。2020 年總統大選的黨內初選,因為賴清德挑戰了蔡英文,所以在蔡英文派和賴清德派之間確實存在某些情感上的疙瘩,英派會想推選賴清德以外的人作為接班候選人。然而,受到英派期待的前桃園市長鄭文燦沒能讓民進黨持續經營桃園市,前副總統陳建仁也很難真的去打選戰。鄭文燦和陳建仁在黨內很有人望,可能會被用在總統候選人以外的其他地方。(編按:2023 年 1 月 26 日,蔡英文宣布陳建仁接替蘇貞昌擔任行政院長、鄭文燦則擔任副行政院長。)

賴清德在就任副總統後的兩年當中,避免與蔡英文對立,不出風頭的完成「副手」的職務,也實際走訪台灣各地,這些行動奏效了。綜合黨內的期待以及民調的支持率,後蔡英文時代很自然的聚焦在賴清德一個人身上。

蔡總統本身也給予了賴副總統出席與台灣有邦交關係的宏都拉斯總統就職典禮、到帛琉進行國是訪問等外交活動的機會。作為蔡總統代理人訪問帛琉是在去年 11 月,賴清德那時對同行的記者團有些意識到總統大選的發言。關於台灣未來走向,賴清德沿用了蔡總統所使用的「中華民國台灣」,否定了台獨路線,加強繼承蔡總統維持現狀的印象。賴清德有「獨派」的形象,但在細究陳水扁政府的挫敗後,他現在是一個採務實政策的政治家。

2022年11月2日副總統賴清德自帛琉老爺大酒店碼頭登船,帛琉惠恕仁總統特別親自駕船陪同副總統見證帛琉的海洋觀光魅力。
(圖/總統府)

不論是在哪個國家的現任總統和接班候選人都會處在合作與競合這種微妙的關係。英派和賴派還會持續在各種局面的攻防,不過英派沒有自己的候選人,而賴派考量到選戰和之後的政權營運會需要英派的幫忙,所以民進黨在防守政權上會比較容易團結。

▮國民黨

國民黨黨內則瀰漫著不確定感。可能性比較高的有黨主席朱立倫和新北市長侯友宜這兩人。其他還有幾個人的名字被舉出,但要忽視這兩人被提名為候選人的可能性很低。朱立倫在 2016 年的總統大選大輸給蔡英文,在那之後的支持率也持續低迷,黨內對此有廣泛的聲音感到憂慮。侯友宜的支持度很高,這次的選舉也以壓倒性差距,贏過民進黨候選人林佳龍達成連任。氣勢在侯友宜這邊。

但是,侯友宜幾乎沒有對中國政策,美日關係說過些什麼。侯友宜畢業於警校,作為一名警官走過他的生涯。53 歲(編按:2010 年)起擔任新北市的副市長,在上一次的選舉首次當選市長。至今不需要講到兩岸關係,但當上總統候選人可就不行了。他本人大概也自覺這是他的罩門,應該會有讀書會之類的來做準備

新北市長侯友宜連任成功,發表勝選感言時表示,明天開始好好做事,要為新北市民好好打拚/圖:截自侯友宜臉書
新北市長侯友宜連任成功,發表勝選感言時表示,明天開始好好做事,要為新北市民好好打拚。
(圖/截自侯友宜臉書)

然而對台灣的未來走向和兩岸關係的想法要傳達給一般選民需要花上好一段時間。儘管現在有高人氣,在選戰進程中支持率也可能會下降,國民黨內也有感到憂慮的聲音。考慮到國際局勢,也有人認為朱立倫比較適合。相反地,也有人希望朱立倫當幕後操盤者(Kingmaker)。

這次國民黨大贏也讓黨內情況變得複雜。朱立倫作為黨主席將選戰領向勝利,去參選總統具有正當性。另一方面,侯友宜剛連任新北市長,第二任期才剛開始而已。4 年前剛當選高雄市長的韓國瑜,不到半年就宣布參選總統,在那之後就失速了。侯友宜因為是第二任期雖然和韓國瑜的狀況不同,但在任期途中轉身參選是一樣的,中間選民會有何反應會是這當中的變數

▮民眾黨

民眾黨這邊,前台北市長、黨主席柯文哲有表明參選總統的意志。民眾黨是 2019 年創立的新政黨,2020 年的立委選舉在比例代表獲得了 5 席(得票率 11.1%)。去年民眾黨的支持率,在不同調查機構有很大的差距,但大致介於 8~20% 之間,也曾逼近政黨支持率第二的國民黨。柯文哲的算盤大概是這麼打的,在這次的地方選舉取得飛躍性的進展,再靠著這股氣勢參選總統刮起一陣旋風。

可是以結果而言,民眾黨雖然在新竹市得到了市長的位子,但在台北市的接班候選人敗選,加上縣市議員共提名了 86 位候選人,卻只選上了 14 席。議員選舉是複數選區制本來對民眾黨應該是有利的,結果重挫了民眾黨的氣勢。

有很多台灣的政治相關人士認為柯文哲參選總統的理由,與其說是期待當選,不如說是為了增加同時舉行的立法委員選舉的席次,比方說,柯文哲拿到近 20% 的選票的話,民眾黨在比例代表獲得 7 席,就可能在全部 113 席的立法院中握有決定性的一票。

柯文哲的立場是:在內政展現有效率的施政能力,對中政策則重視與中國的對話。在選戰中,其反民進黨的色彩會逐漸加深,獲得中間選民支持,和國民黨爭取反民進黨選票的局面。在台灣歷史上第三勢力很難擴大支持,民眾黨在下一次的選舉中是一場能不能存活下來的考驗。柯文哲以打倒民進黨為優先,轉和國民黨合作的可能性雖然不是零,但應該很低

台灣民主的本質

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是多元的。說成「平衡感」是比較好聽,但實際上要再更像一灘爛泥那樣又稠又髒。筆者曾分析台灣民主是結合了「我最大」、「居上位者」和「阿莎力」這三種要素(參見《台灣總統選舉》)。這次的地方選舉正是這三種要素的表現。政府再怎麼呼喊,不說服「我最大」的選民就不會投給自己。對「居上位者」總是有許多要求。對就算是在防疫政策有功的人也是很「阿莎力」地就放棄。

這種像一灘爛泥的東西就是台灣式的民主政治,大家都覺得很難看。但是,如果被中國統一,民主也會被剝奪,而幾乎所有台灣人都「不想要那樣」。民主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在日常中運作,這是台灣的優勢。在中國的壓力下,仍然能沉著冷靜的以投票教訓執政黨,國際社會應該給予台灣這種穩定感一個肯定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