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軍近期發生一系列事件浮上媒體:例如《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提及台灣 9 成退休軍官會前往中國,以軍事情報換取金錢利益、或是被藍營相關媒體以新的《全動法》草案箝制言論自由,又大肆造謠民進黨政府準備動員十六歲以上不分男女的學生來攻擊政敵。在這一系列共諜與娃娃兵團的話題,背後雖然各方目的不一,國軍形象與社會信任受損,恐是不爭的事實。
台灣國軍形象不佳,「好男不當兵」的說法由來已久,即便近期因為中國對台灣的威脅與日俱增,但國軍改革的力道,仍未達社會期待,讓台灣社會對於自家軍隊的信任度,仍舊抱持問號。在最近的民調中,當被問到「如果明天中共出兵攻打台灣,對國軍保護台灣的能力是否有信心」時,有 45.3% 的受訪者表示有信心,而有 47.2% 的人沒信心,顯示台灣對於國軍的信任度提升還有一段路要走。
越戰重擊美軍國內形象
不過各國都有對軍隊信任度低落之問題;例如就算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軍隊,過去也曾經經歷過一段形象不佳的時期。在越戰時期,美國社會對於軍隊的信心在越戰時於 1970 年代大幅度的下降。當一般大眾被問到「是否對於美國軍隊領導者有信心」時,表達仍對於美國有信心者在 1966 年到 1973 年短短的七年之內就從 62% 下降到 32 %。而同樣時期,認為越戰是「一場錯誤」的民眾,也在同樣的時間內從 20%上升到 60%;在這個時期美國的軍隊形象因為民眾對於越戰的負面觀感可謂跌到了谷底。
不過在將近三十年後,美國的軍隊形象獲得了明顯的翻轉。在 2003 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後的四年後,雖然認為對伊拉克發動戰爭是「一個錯誤的舉動」,美國民眾從僅有兩成上升到將近五成( 47%)。但是,同一時間,美國軍隊的形象,卻沒有因為民眾對戰爭的反感而下降,而是相對維持在五成左右。在伊拉克戰爭爆發的七年時間序列上,對軍隊抱持正面看法的民眾最低仍舊有 44%,與越戰時期僅有三成的低支持度不可同日而語。在 1990 年代後,盡管民眾仍會因為對於戰爭本身有不同認同,但是士兵與軍隊都是被尊敬與以及疼惜的對象。
此後在 1970 到 2000 年的數十年間,美國社會對於美國軍隊的信任度甚至超越了教會、國會、巨型企業等等,成為社會上最被人信任的組織。
主動管理公共形象:嚴篩新聞內容 娛樂產業合作
究竟美國如何在這三十年內重建軍隊的形象,並在越戰後重建民眾對於軍隊的信心?
最首先就是美國軍隊自己願意重視新聞處理工作,並管理公共形象上從被動轉為主動。越戰期間,美國軍方採取了全面的開放,不實施任何新聞管制,導致隨著記者越來越多地報導血腥殘酷的戰鬥以及美軍大屠殺等事件,這些宣傳和媒體報導傳回國內後引發了許多爭議,讓公眾對軍隊產生了負面的印象。
因此美國軍隊在越戰後改變了宣傳策略,加強與媒體的合作,通過報導、採訪等方式向公眾展示軍隊的正面形象,以增加公眾對軍隊的認同感和信任度。在 1990 年代的波斯灣戰爭中,美國就採取主動的新聞管制,並設置聯合新聞中心讓具有戰地體能的記者進入採訪,並嚴格篩選可以發布的新聞內容。除了對新聞內容進行篩選避免對軍隊形象造成負面影響,美國軍方甚至還會把新聞內容的發布作為達成戰爭目標的手段之一,足可見軍方對於媒體的態度從被動開放轉為主動管制,由守轉攻來管理軍隊的公共關係。
第二是美國軍隊和娛樂產業的成功合作,讓軍隊一直能夠呼應社會變遷產生大眾能接受的國防敘事。在越戰後,由於大眾對於越戰的不滿導致和軍隊有關的電影票房不佳,於是片商轉向制作退伍老兵相關的電影,從《計程車司機》、《歸返家園》、《獵鹿人》,都描述了戰後受創的老兵如何在為國家奉獻後成為心理與肉體受傷的人,也讓戰爭電影從原本只是宣揚美國好、美國讚的敘事,更延伸呈現了軍人為國家犧牲的形象,也讓老兵的戰爭英雄意象清晰地呈現在美國大眾的心中。
當冷戰來襲、過往戰爭血腥的意象遠去,由於市場仍舊對於動作電影有需求,美國好萊塢又回頭製作了更多關於二戰英雄主義的電影。這些製作是如此成功,導致今天的美國人大部分都相信美國是在二戰中付出最多的國家,甚至連法國、德國和丹麥等歐洲國家都有類似的看法,可見美國的軍隊的形象建立之成功。
美國不是二戰中付出最多的國家嗎?
如果光看數字,美國在二戰中傷亡418,500軍民,蘇聯則是有估計超過 8 百萬的軍人和 1 千萬以上的平民傷亡。歷史學家Richard Overy也指出二戰中東線戰場的壓力才是拖垮軸心國的主要原因。
拋棄黃埔敘事 建立台灣自己的國防敘事
軍隊的形象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直接關係到一般民眾對於防衛國家的信心和想像。美國國防部在《2023 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中也特別針對軍隊形象提到「應評估台灣為改善其國軍在台灣民眾中的形象和威望所做的努力」,台灣國防部應把國軍形象當作一種戰略資源,主動、用心經營與保護,而不是在爭議事件發生時被動的回應。
台灣軍隊面對中國這個強大敵人,仍沿襲中國的黃埔建軍敘事,更缺乏徹底拋棄黨國思想的轉型正義教育,國防部轄下的 260 座蔣介石銅像,依然一件未除。戒嚴時期,受到中國民族主義抗日宣傳片面化與神化「黃埔軍魂」(也成為歌曲被台灣國軍所傳唱),早已跟邁向民主化的台灣社會扞格不入,除了容易與現今中國混淆,也成為中國攏絡台灣軍人的破口 ─ 邀請台灣軍官前去中國,緬懷黃埔建軍之父─孫中山。
2016 年發生 32 位退將,總計 53 顆星,在中國紀念孫中山150周年之際,前去中國北京聆聽習近平訓示,即使後來 2019 年立法通過「終生管制」少將級以上軍官前往中國參加政治性活動,卻難以管制中國計畫地安排退休軍官,用旅遊招待為餌,以學術交流研討會之名,行情報蒐集之實,更遑論已經淪為共諜,主動附隨的台灣退休軍官。
2023 年 3 月多個社團號召 500 人黃埔校友前往中國,參加黃埔建校 99 年的校慶(黃埔軍官學校在 1924 年受蘇俄扶植而成立)。當黃埔軍魂、孫中山等敘事的源頭都在中國,台灣軍隊在面對中國入侵時,要擔心的是,中國認同敘事可能發揮的作用是:都是中國人、被統一有何不可、投降亦不可恥、民進黨才是敵人.、中國才是未來……等延續黨國時代的中國認同敘事,正當化自己的背叛。
缺乏在地化、現代化的國防敘事,難以凝聚當下的集體共同感、榮譽感,更不容易感動新一代的年輕人。眼下的台灣,應拋棄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黃埔敘事,重新建立一個以台灣認同為核心並與國際連結的國防敘事,才能讓台灣軍隊有清楚的敵我意識、堅強的抵抗意志,絕不投降的士氣。
國防授權法跟國軍形象有何關聯?
小教室:《2023 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第 5502 條主要關注如何讓台灣的國防安全能力現代化,以威懾並在必要時擊敗中國的侵略。 在第 5502 條下列說明應推動有關台灣防務的年度報告時,就提到應評估台灣為改善其國軍在台灣民眾中的形象和威望所做的努力,也連到提到應評估台灣為民間防衛、甚至是提高台灣民眾的防衛意識而去啟動的任何宣傳活動等等。
報呱也有翻譯《2023 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與台灣相關的章節→點我看條文
往後在建立社會對軍隊信心的時候,更要體察如同越戰後的美國社會「反戰—戰後創傷—戰爭英雄」的敘事變化,讓國軍的宣傳策略呼應到社會結構的變遷與主流敘事,才能夠切入民眾的心,而不是照本宣科堅稱國軍一律「重榮譽、守紀律」,以為這樣就可以維持軍隊形象。
台灣民眾由於有大量的役男曾經在軍隊服役,大多數人對於軍隊的質疑,並非來自於對於台灣戰略定位有所不滿,而是過往在軍隊中被管理的經驗不佳,再加上台灣確實近年沒有戰爭傷亡,所以沒有辦法如美國一樣把軍隊行銷為「付出代價的英雄」來獲得人民的重視,我們勢必要根據台灣社會的需要建立一套人民有感、打到痛點的國防敘事。
台灣雖然沒有辦法在宣傳國軍形象上使用和美國類似的宣傳敘事,但我們近年其實也有無人機國家隊成軍、義務役服役從四個月轉回一年、增加與美軍交流等國防改革重大項目,也開始有大量的民團試圖打造地方防禦網絡,進行自主訓練等等,其實重視科技改革、試圖翻轉老舊的軍隊組織、重視創新與民主等等,都可以作為一種新的國防形象敘事,或許是值得國軍和媒體、娛樂產業合作來宣傳新的國防形象的一種路徑,畢竟我們現在非常缺乏一個有利於建立防衛意識的「故事」。和娛樂產業合作這件事情也不能再被視為是公關問題來處理,而是國軍自己化被動為主動,把建立台灣國防的敘事視為是戰力建構的一環才有可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