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總統、國會大選在即,本屆立院最後一次會期的召委改選也顯得格外受人矚目。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在交通委員會中,選擇投票給國民黨立委陳雪生,造成該委員會民進黨、國民黨各取得一席召委的結果。如此「時代力量聯合國民黨支持性騷擾犯」的荒謬畫面一出,眾皆譁然自不在話下。
時代力量的墮落固不待言,但以本屆立法院目前席次分配數 —— 民進黨 62 席、國民黨 37 席、台灣民眾黨 5 席、時代力量 3 席、無黨籍 5 席再加上 1 席缺額 —— 來看,在野三黨似乎光憑 45 席就能在立法院八個常設委員會、合計 16 名召委選舉中,與多出 17 席的民進黨分庭抗禮(選舉結果:綠 8 藍 7 白 1),這個結果顯然沒能讓 2020 選票集中、促成民進黨總席次過半的完全執政優勢發揮出來,究竟是哪邊出了問題?
由於立法委員素質參差不齊,不乏地方議員等級的跑攤咖充斥在內,因此立法院原則上會秉持「委員會中心主義」的精神,透由八個常設委員會落實法案審議、政策辯論、聽取部會施政報告、召開公聽會、實地考察與人事審查等職權,如審議期間遭遇重大分歧,還可以透過黨團協商的方式尋求共識或折衷方案,避免在院會表決時過於針鋒相對以致議事癱瘓。這就是為什麼民進黨明明具有席次過半優勢,卻把動用表決權視為最終不得不為的手段,否則議程動輒被杯葛、拖延的話,一樣會導致不利於政務推動的結果。
在「委員會中心主義」的精神下,每一常設委員會應選出 2 名召委輪流擔任主席(雙召委制自然也有其制度設計上的缺陷,在此略過不表),除了可以排定議程,會議期間還能行使主席裁示取得主導權,無疑是朝野政黨的兵家必爭之地,那麼,民進黨難道不能運用席次優勢進行佈局,尋求在召委選舉中大獲全勝?
立法院召委數學題?
依現行《立法院各委員會組織法》規定,各委員會席次至少 13、最多 15(113/8 ≈ 14),此外,為了杜絕各委員會發生代表比例失衡的問題,每個黨團在委員會的席次大致上也須參照【黨團人數 ÷ 立委總數 × 13】的公式核算(註:法定公式還須將未參與黨團和黨團規模不足八人之立委人數都納入計算,並以抽籤方式將其排入各委員會;在此將公式簡化並採四捨五入法,以方便敘述),如此一來,62 席的民進黨會在各委員會中取得 8 席、37 席的國民黨則會分配到 5 席。
接下來,以委員會人數下限 13 席為例,除非民進黨直接掌握 10 席,否則只能確保 1 席召委,另 1 席則變數猶存(三人參選票數比若為 5:4:4,同票數者依慣例以抽籤決定之);同理,以委員會人數上限 15 席為例,即便民進黨掌握 10 席,也還是有可能因為籤運不佳而錯失 1 席召委(三人參選票數比為 5:5:5,一樣以抽籤決定)。再對照前述公式分計算結果,民進黨既然無法在單一委員會獨攬 10 席以上,除非能獲得部份在野陣營的支持,否則絕無可能以摧枯拉朽之姿囊括全部召委。反觀,國民黨只要能跟所有在野勢力完成整合,即便總席次跟民進黨有著二十多席的差距,還是能在召委選舉中,取得勢均力敵的戰略高地。
現實上難以實現的高門檻
至於民進黨到底要選上多少立委,才有辦法完全掌握召委的問題,以 10/13、11/15 的比率回推,相當於民進黨要在國會取得超過 80 席,才能囊括所有召委主導議程。以本屆立委名單觀之,民進黨在區域與原住民選區能取得 50 席就已經是極為難得的佳績,在國內政壇嚴重對立的氛圍下,無論再怎樣集中選票,也不可能讓民進黨在不分區再斬獲 30 席!顯見「選票集中、三票民進黨」的投票策略,實際上完全無助於民進黨全取召委席次,自然無法實現本土政權完全執政後,立即就能振衰起敝、摘奸發伏的美好想像。
坦白說,在現行「常設委員會由雙召委輪值」的制度下,只要民進黨總席次保持在 50 席上下,維持住國會最大黨的優勢,是否單獨過半的影響其實並未如想像中的大。這不僅是指召委選舉,因為參照《立法院議事規則》的條文,當全院院會以表決器表決而可否方皆不過半時,重行表決就會改成多數為可決(亦即改採相對多數決),這一點與行使同意權時所強制要求的過半法定門檻並不相同。
雙本土政黨 vs. 藍白聯手
弔詭的是,如果本土陣營選民還想設法讓民進黨在立法院內更有施展空間,反倒無須糾結於「選票集中、三票民進黨」的投票策略,而是要將目光投向黨團協商,透過政黨票讓台灣基進一舉跨過 5% 的門檻,先取得 2 席立委,如能衝高到 9% 以上、或是基進在區域立委也能有所斬獲的話,就可以更進一步跨過組黨團的 3 席門檻。
由於每個立院黨團不論成員多寡,在追求共識決的協商階段都等同一票,是以基進只要跨過 3 席的關鍵門檻,就能在黨團協商時與民進黨互為應援,一方面避免國民黨與台民黨對執政的民進黨二打一,另一方面也不會讓國民黨與台民黨壟斷民進黨以外的在野意見,對照出這兩黨的問政只是為反對而反對,使其再也無法掩飾「再怎麼野蠻」的不理性行徑。
或有論者批曰,要是民進黨穩住 50 席的基礎,但是國民黨和台民黨卻合計過半,豈不重演當年陳水扁政府朝小野大,本土政權寸步難行的窘況?
果真如此,民進黨是該自問為什麼政績牌無法深植人心,以致選民就算明知有政黨惡鬥的可能也要分裂投票?還是說,國會選舉無法票票等值的問題,才是朝小野大的真正主因?如果無法根除既有制度設計上的缺失,過多的檢討也只會淪為抓戰犯、獵巫送祭壇的不理性行為而已。
再者說,從近期高雄市議會成功策反副議長告別國民黨,到嘉義縣資深立委陳明文的帶槍投靠,甚至是更早之前以反核主張成功爭取到監委趙永清起義來歸,這些都算得上是運用執政優勢合縱連橫,裂解在野陣營脆弱多數的例子;這也再次證明民進黨如能放下堅壁清野的執念,想方設法拉攏本土陣營的不同勢力,這才會是日後穩定執政的紮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