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承恩】台灣一睜眼,就挑釁了中國

圖/報呱

世界台灣人大會與台灣國家聯盟所主辦的「海內外台灣國是會議」,2023 年請到美國白宮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大使(Ambassador John Bolton)發表主題。其 4 月 29 日的演講,題名為「台灣如何維持長久和平與安全?」(Maintaining Long-term Peace and Security for Taiwan),談的是最有現時感的議題:台海的戰爭與和平。波頓這篇演講戰略觀點宏大、概念與架構清晰,同時提出許多具體建議,值得再三聆聽,仔細玩味。

波頓演講,有下列三個主軸:中國的威脅是全球性的、台灣是印太乃至全世界安全的樞紐、以及美國與台灣應該採取怎樣的具體的行動。詳細的演講內容,見報呱報導:波頓提醒台灣:保有力量並非挑釁,示弱才是真引戰!由力量帶來的和平才是真實的

台灣是重中之重

這邊僅談一下這場演講的亮點,或者說「波頓的梗」可以作成梗圖的「梗」。好的演講,「有梗」很重要。「梗」不但讓人記憶猶新,還能收畫龍點睛之效,撐起整篇演講。

波頓的破題,就是一個梗:「我今天前來會場之前,看到 CNN 報導中國發動先進無人機繞台,其中的評論員認為『這可能與 John Bolton 現在人在台灣有關』!(眾笑)如果真的有關,我深感榮幸!實際上,這只是中國對台威脅的日常。」波頓用此,破題中國對全球國家與國際秩序的威脅。

在此威脅中,台灣是「重中之重」。在此,關鍵字是「Schwerpunkt」。這是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戰爭論》(Principles of War)中,借用物理學「重心」(center of gravity)的概念,藉以描述各方安全之所繫的節點

由此,波頓建議台灣人應該清楚向世界表達捍衛自己作為自由人與自由政體的決心,也應該以印太乃至全球安全的角度,看待台灣安全。

美國可靠嗎?

在「美國可以做什麼」一節,波頓很清楚美國人歷史上處理各項台海乃至全球安全議題的缺失與弱點。事實上,波頓沒有迴避「疑美論」:美國有決心嗎?美國可靠嗎?波頓的回應,引用邱吉爾的話:「你永遠可以指望美國人做對的事 —— 通常是在他們嘗試了其他一切方法之後。」(“You can always count on the American to do the right thing, — usually after they’ve tried everything else.”)

這個梗是什麼意思?這要從二戰中邱吉爾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說服拉攏美國參戰保留民主政體香火的歷史,加以理解。為達目的,邱吉爾拉關係、動用皇室、上軍艦;而美國先是避戰、逐漸答應提供軍火、協助跨大西洋補給、到最終參戰。

邱吉爾的話中,有多少無奈。儘管如此,最終仍是肯定的。邱吉爾有因此高唱「美國口惠而實不至」、「最有利的是等距」?沒有!這是現實問題,不是比手勢唱高調的問題。

如同張國城教授悉心為台灣人所寫的《美國的決斷》一書所描述的,美國是個複雜的國家。歷史上,美國既有基於捍衛民主價值理念的行動,也有美國人優先與外交孤立主義。要美國「做對的事」,不但要戮力遊說不懈,還得要有耐心、與機運。但美國,最終總是會「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波頓藉此提供的答案是:「美國人當然是可靠的。但請給他們/我們時間。」

這個答案,你滿意嗎?

或者,波頓在反問:如果美國真的是這樣,台灣有耐心、有長遠的眼光、願意積極窮盡努力嗎?台灣有這樣的本錢嗎?有如同邱吉爾的政治人物嗎?

還是在民主制度下,台灣的政治人物都成為「順從民意施政」的炒短線者?這些,是我們自己要問自己的問題。

美國白宮前國安顧問波頓
圖/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強化防衛能力不是挑釁

如果說波頓 2023 年 4 月 29 日的演講,對台灣有什麼關鍵訊息,應該是下列兩則:

一、請以區域乃至全球安全的角度看台灣;

二、展現自我防衛決心、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增強國防力量,不構成對中國的挑釁。

這裡的關鍵字是「決心」(resolve)、「能力」(capabilities)、「力量」(strength)、與「結盟」(alliance)。

這其實正是對台灣目前的「和戰大辯論」所說的:增強力量不是挑釁,反而是確保和平之道。增強能力,才能真正嚇阻,敵人才不敢輕越雷池。當世界各國更多與台灣結盟,中國越知道進犯台灣無望,才會罷手。因為「極權國家與恐怖分子一樣:你要它與你進行真正的談判,除非拿著槍對準他們的腦袋;一旦你放下槍,他們立刻翻桌不認帳。」

台灣一睜眼,就挑釁了中國

講到戰爭與和平,台美都出現「不挑釁中國論」。對於什麼是挑釁,波頓說得很直接:台灣的存在,對中國就是挑釁。「台灣每天早上一睜眼,就傷害了中國的感情。」(“Every morning when Taiwan wakes up, Beijing is offended.”)。沒有什麼對中國不構成挑釁的。

這對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再熟悉不過了。還記得為了聲援周子瑜,嘲諷中國的玻璃心,所發起的「向中國道歉大賽」嗎?台灣現在做什麼都被說成在挑釁,眾多擬參選人、親中政治人物、名嘴每天參加「挑釁中國大賽」,發明名義指責台灣。

但是對於香港人與落入中國司法管轄權的人而言,展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旗、接受國際媒體訪問、拿白紙、出書、辦初選,做什麼輕則被訴以違反集會遊行法規,重則被訴以暴動罪或危害中國國家安全。「危害國家安全大賽」可是由律政司主辦,法院協辦。一點都不好玩。

跳脫「挑釁論」

講完什麼是挑釁,波頓接著講了以下一段話:

「面對中國如此巨大的威脅,我們不要太執著於象徵意義的東西。應該專注於具體的現實,而不是抽象的論述或姿態。終極而言,維繫獨立自主是靠著保有實際的組織架構,可以生出不論在經濟、軍事、或是政治上的力量。有了這些,象徵的東西會隨之而來。」

 “In the face of this massive Chinese threats, let’s not become obsessed with symbols. Let’s focus on concrete reality, not abstractions or gestures. Ultimately maintaining independence rests on palpable structure of force economically, militarily and politically,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symbols. Symbols can come later.”

這段在講什麼呢?

圖/報呱製圖

首先,這段的重點在兩者的對比:Symbols v.s. force;象徵意義的事物 v.s. 實力。波頓提醒在座者,加強實力才能確保獨立自主。

那麼,什麼是「象徵意義的事物」(symbols)呢?

由於這是台派/獨派的場合,很自然地會認為波頓可能在講獨派很重視的「正名」等獨立國家的 ”symbols”,而把整段話被解讀為波頓在按捺台灣在國家正常化、確立主權的進程。

Well,是,也不是。不論如何,這種解讀只是故事的一部分。

對波頓而言,台灣是國家,毫無疑義。他也很早(在還有官職時)就不掩藏地主張美國應正式外交承認台灣。4 月 29 日當天的演講,他也再次談到台美建交。很明顯地,類如台美建交等國家正常化的動作,不是他所指的 ”symbols”。當然,也不構成對中國的「挑釁」。

還記得前段中波頓講,台灣一睜眼,就挑釁了中國嗎?邏輯上而言,既然沒有什麼不構成「挑釁」,也就沒有什麼構成「挑釁」了,不是嗎?如果對中國而言,事事都可以構成挑釁,就沒有必要心心念念於「是否挑釁中國」了。

這是這兩段話合起來的巧妙之處,也是中國玻璃心的強大反作用力。白話文講,既然遲早都要辱華(鄉民所稱的「乳滑」),何必在乎是否辱華了呢?為什麼不早一點辱華呢?

波頓在講的,是跳脫「挑釁論」。他真正的意思,是在加強實力的同時,不要自我設限。

沒有通關密語

但故事還沒完。由上下文來看,波頓講不要「執著於象徵意義的事物」(symbolisms),是在講沒有讓中國不準備侵台的「通關密語」這回事。

他的原句是這樣的:

「事實很清楚,堅持某些口頭上的表述,無法提供任何解方。這些表述無法為台灣提供防衛,在某些情況還更可能惹中國不開心。」

“It’s a fact that particular verbal formulations are really not gonna solve anything. They don’t form a defense for Taiwan, any more than words really form an offense for China.”

波頓在講的,是台灣親中政治人物一再放的煙霧彈,爭執堅持例如一中原則丶九二共識等,就可以帶來和平。波頓認為這些只是口舌之爭(”symbols”):無助於台灣國防,還可能倒打一耙惹惱中國。波頓在講的,是沒有「通關密語」:台灣人不要被「堅持了什麼中國就不會打過來」這種論調欺騙。

這不是非常真實的嗎?最近中國對「兄弟之邦」的反應就是例子,儘管台灣方面展現再多的善意。同理,今日「兄弟之邦」,明日「九二共識」。更何況,中國老早表明所謂「九二共識」就是它的「一中原則」,沒有「各表」這回事。

台灣人真正該專注的,是強化實力:強化力量,象徵隨之而來。Keep your eyes on the prize. 眼睛只要看最後要達到的結果。

美國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左2)29日上午出席「海內外台灣國是會議」,與民進黨立委羅致政(右2)、台灣人公共事務會執行長昆布勞(Coen Blaauw)(右1)對談,主題為「極權與民主之決戰」。
圖/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力量帶來和平

波頓在結語中引用美國前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的話說:

「保有力量並非挑釁,示弱才真正是挑釁。」

“Strength is not provocative. Weakness is provocative.”

並引用美國前總統雷根的話:

「保有和平的最短道路是強化力量。」

“The best way to preserve peace is through strength.”

面對 2024,台灣人是要聽中國大外宣的「青年上戰場」、馬英九一開口如捻香誦經的「九二共識」、龍應台情感大江大海的和平論、四教授沒有理論基礎的美國挑釁論?

還是波頓所講的「力量帶來和平」?

此文一出,很多人必定忙著給波頓、台派、民進黨扣帽子:「好戰份子」、「軍武主義」、「介入兩岸生事」、「挑釁中國不懷好意」等,完全不意外。台灣人,有沒有足夠的智慧與分辨力,選擇自己的道路?

我們是否會定睛在那最後的美善與榮耀?

Tagged:
About the Author

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台灣守護民主平台理事
經濟民主連合智庫主權外交國防組召集人

啟蒙很晚,由法律對社會現象產生興趣,訝異於人的思考與拒絕思考,相信挖深一點一切都還會改變的批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