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脫歐將重創英國科學界
英國脫歐在歐洲政壇和財金、商業各界掀起莫大波瀾,受到廣泛的報導,無協議脫歐可能對歐洲科學界造成的影響則不大受人注意,不過上週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的弟弟喬・強森(Jo Johnson)以在家人和國事間左右為難為理由,辭去大學、科學、研究和創新政策內閣副大臣之職,此外也一併辭去國會議員,重啟英國科學界的憂慮。
科學期刊《自然》的新聞指出,英國科學界一直和歐陸有著廣泛且密切的合作,而無協議脫歐對英國科學界的影響要大過歐陸所受的影響,這主要是因為歐陸的總體科學資源和資金都較為充裕,英國科學家一旦失去歐陸的挹注,很多研究計劃都可能觸礁。《自然》於 4 月曾有報導指出,今年英國贏得歐洲研究議會 21% 的研究資金,高達 1.12 億歐元,居歐盟各國之冠,而一旦無協議脫歐成真,英國會立刻被排除在體系之外,勢必造成英國科學界的混亂。
英國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科學政策研究員指出,喬・強森辭職的政治事件對英國科學界來說是一大損失,「因為他對研究部門有真切深刻的了解,也很清楚無協議脫歐的影響。」儘管科學家們心裡都明白,科學並不在政治人物處理脫歐事務的優先考量名單上,但內閣裡有懂得其中利害的人總是不無幫助,如今此人已去,英國科學界不免更覺前景黯淡。
參考新聞來源:
2019/09/05 Nature(自然) UK science minister Jo Johnson resigns amid Brexit drama(脫歐大戲:英國科學大臣喬強森辭職)
2019/04/02 Nature(自然) Brexit has already irreparably damaged research(英國脫歐已對科學研究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害)
英國脫歐:首相強森說寧死也不去布魯塞爾
英國脫歐到了最後緊要關頭,倫敦政局堪稱瞬息萬變,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的國會追蹤報導還推出「五分鐘看五天」的綜合新聞短片,將西敏寺的重大動向濃縮整理給關切的民眾。這當中又以上週五(9 月 6 日)上議院的進展最受矚目。
英國下議院於 9 月 4 日(週三)通過阻止無協議脫歐的法案,兩日後法案在上議院表決通過,只要再經女王御准就正式生效成為法律,理論上足以約束不惜無協議脫歐的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待准法案規定,英國政府若未能於 10 月 19 日前與歐盟達成協議,就必須向歐盟要求延期脫歐,不過依照 BBC 的分析報導,這並不表示「萬聖節無協議脫歐」的恐怖場景絕對不會發生。
BBC 指出,導致英國於 10 月 31 日如期脫歐的可能有二,其一是國會投票通過脫歐協議,其二是國會投票決議無協議脫歐。當然這兩者的現實難度都很高,但新法案指定延期脫歐的請求必須由首相本人提出,而不久前強森才在國會下議院說過「寧願死在溝渠裡」也不會去布魯塞爾協商的重話,在這樣的尖銳對立之下,以上兩者依舊不失為強森的選項。強森曾向反對黨提出提前大選,但在下議院遭到否決,反對黨將之與白雪公主的故事相比,說提前大選是蘋果,但裡面藏著致命的無協議脫歐毒藥。首相對提案遭否決的評論則是:「沒聽說過給反對黨選舉還被拒絕的。」
不論法案效果如何,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就算首相就範,去與歐盟談判,或要求延期脫歐,歐盟可能根本不會同意。事實上,歐盟早已反覆表示過不會重啟協商,而延期脫歐的要求一經提出,還必須經過所有歐盟成員國的同意,而目前看來,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最有可能杯葛英國延期脫歐。
參考新聞來源:
2019/09/07 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 Brexit: Five days in five minutes(脫歐:五分鐘看五天・新聞影片)
2019/09/06 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 Could a no-deal Brexit still happen on 31 October?(還有可能 10 月 31 日無協議脫歐嗎?・附新聞影片)
2019/09/03 Euronews(歐洲電視台) Brexit: How the world’s media covered Johnson’s defeat in parliament(脫歐:全球媒體如何報導強森在國會的挫敗)
歐洲氣象學家憂慮熱帶氣旋
五級颶風多利安(Dorian)重創巴哈馬,雖然之後風力減弱為一級,依舊對美國造成嚴重威脅,歐洲哥白尼海洋環境監測中心(Copernicus Marine)的科學家表示,多利安堪稱史上最強颶風,且並非孤立事件,全球暖化的現象若持續增強,日後此類極端氣候事件只會更加普遍。
美國戈達德太空研究所(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 NASA)的研究員哈爾(Timothy M. Hall)表示,研究颶風的科學社群內普遍同意氣候暖化與颶風風力之間的關聯,箇中作用頗為複雜,但可以做簡化說明:溫暖氣候下的海洋有比較多的熱能,而這熱能就是颶風的燃料。較暖的水比較容易蒸發,造成更多水蒸氣可能被暴風吸收,使風暴更為激烈。哈爾說,暖化的氣候裡颶風的總體數量可能會減少,但颶風的整體威力也會增強。
同樣的問題也引起大西洋彼岸歐洲科學家的注意。西班牙氣象學家皮卡佐(Mario Picazo)表示,地中海的溫度也在上升,只要水溫超過攝氏 26 度,就足以讓地中海盆地產生稱為 medicane 的氣旋。一般而言此類氣旋規模沒有颶風那麼大,風速往往不會超過每小時一百公里,通常也不會存在超過一天,但如今科學家預期持續的氣候暖化將使地中海氣旋逐漸向熱帶氣旋靠攏,科學期刊《先進地球與太空科學》(AGU)也有科學通訊肯定地中海氣旋的威力到本世紀末應該會有所增加。
教宗方濟各走訪窮鄉呼籲和平
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Francis)上週造訪東非,首站抵達莫三比克首府,對一個月前莫三比克政府和反對黨「莫三比克全國抵抗運動」(RENAMO)終於簽署和平協議表示嘉許,並鼓勵雙方在和解之路上前進。
莫三比克本來是葡萄牙殖民地,1975 年獨立後便陷於極度的政治動盪,1977 年爆發長達十五年、奪走百萬人命的內戰,但即使內戰結束,RENAMO 也沒有真的解除武裝,依舊持續活動,故而教宗在一場也有 RENAMO 領袖出席的會晤上敦促雙方達到更進一步的和解。
莫三比克是天主教國家,國人多半是尊崇教宗的天主教徒,普遍希望教宗的訪問能夠在政要之間發揮正面的作用。受訪的民眾表示希望新簽署的和平協議能夠長久維持,人民在國內的活動可以獲得安全保障。不過莫三比克 10 月還有選舉,讓許多人憂慮政治敏感會使戰火重燃。
莫三比克是全球最窮困的國家之一,教宗訪問地區也只限於首都馬布托(Maputo),但莫三比克政府還是為了迎接精神領袖花費鉅資。莫三比克外長巴奇可(Jose Pacheco)說,首都的道路改善工程和馬布托主教座堂的維護工程就耗費了 33 萬歐元。
除了莫三比克,教宗還將造訪與莫三比克同等窮困的馬達加斯加,以及較為富裕的模里西斯。由於教宗以安貧的聖方濟各為名,他的造訪也被貧苦之人看作安慰與激勵。
參考新聞來源:
2019/09/06 Africanews(剛果非洲新聞台) Pope Francis hails Mozambique peace deal, reaches out to cyclone victims(教宗方濟各為和平協議喝采,紀念熱帶氣旋的受害者・附新聞影片)
2019/09/04 NOS(荷蘭廣播聯盟) Paus in Zuidoost-Afrika, klimaatverandering en armoede hoog op agenda(教宗造訪東南非,氣候變遷及貧困為議題焦點)
WHO:治病更要治醫療體系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上週造訪正被伊波拉病毒肆虐的剛果民主共和國(CDR),希望喚起各界關注伊波拉疫情。這次的疫情爆發於一年前,至今已奪去超過 2000 條人命,高達確認病例的三分之二,可見伊波拉的致命威力。
除了世界銀行等組織投入的防疫資金,預計至今年(2019 年)年底還需要再投注 4 億歐元到 CDR 疫區,其中也包括疫苗接種和防疫專業人員訓練所需。一位在歐洲議會就剛果疫情做報告的世界衛生組織代表說,雖然已經訓練了 450 名剛果本地的疫苗接種人員,疫區還有超過 200 名的醫生和護士,但光是控制疫情還不足夠。剛果的醫療體系薄弱,若是無所改善,即便控制了本次疫情,伊波拉還是會捲土重來,且剛果除了伊波拉,還有麻疹、猴痘、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等許多傳染病,都是醫療體系的現況所無法因應。該官員表示,「不能處理完伊波拉就閃人」。
對抗剛果伊波拉疫情的一大難題在於當地人的猜忌。西非長年動盪使剛果人普遍失去信心,也有不少人因為不信任外來醫療人員而耽誤了病情。非裔德籍的歐洲議會議員海茲伯格佛法納(Pierrette Herzberger-Fofana)表示,獲得人們的信任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如此人們才會願意前往健康中心接受醫療。
CDR 之外,聯合國也關切醫療體系同等薄弱的九個鄰國,其中又以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為最,相關的防疫工作也已在這些國家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