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相強生挺過不信任案 將提供烏克蘭​M270多管火箭系統

英國首相強森致電給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圖/Number 10/CC BY-NC-ND 2.0)

英國首相強生因被揭露去年 11 月違反防疫規定,在唐寧街首相官邸舉行派對,釀成「派對門」醜聞,引發所屬的保守黨國會議員不滿,發動不信任案並於週一(6 月 6 日)投票。359 名保守黨國會議員中,共有 221 人投下信任票,不信任票則有 148 人(沒有棄權或無效票),強生以 59% 的支持度保住首相職位。

儘管強生本人形容近六成支持率為「決定性」的勝利,但四成保守黨員的否定也非同小可,「派對門」醜聞顯然削弱他的聲望,此外媒體也都將他和前任首相梅伊(Theresa May)2018 年的不信任案相比,當時梅伊以 63% 得票挺過不信任案,但數個月後還是因為脫歐協商問題遭到黨內施壓下台。

這次保守黨黨魁不信任案是由英國保守黨下議院黨團「1922 委員會」(1922 Committee)發動,委員會成員為保守黨後座議員(backbenchers),也就是非內閣成員的普通國會議員。若有 15% 保守黨國會議員致函委員會主席質疑黨魁,委員會就啟動對黨魁的不信任案投票,若有超過 50% 的現任議員對黨魁表達不信任,黨魁就必須下台。

強生挺過不信任案投票,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可能是高興的人之一。自從戰爭爆發,澤倫斯基曾屢次對外肯定,各國領袖當中以強生支持烏克蘭最力。就在不信任案投票當天,強生在推特上表示,英國不能坐視俄羅斯遠程火炮「夷平〔烏克蘭〕城市、殺害無辜平民」,將贈送烏克蘭多管火箭系統,以便「有效擊退俄羅斯持續猛攻」。

英國將贈給烏克蘭美國製造的 M270 多管火箭系統(圖/FaceMePLS/CC BY 2.0)

英國將贈給烏克蘭的是美國製造的 M270 多管火箭系統,也是全球第一個向烏克蘭提供此一武器的國家。根據軍事網的報導,M270 可在不到 60 秒的時間內連續發射多達 12 枚火箭,其設計可讓發射火箭的士兵在敵方無人機探得情況之前離開現場。

除了英國將提供 M270 多管火箭系統,上週美國也宣布,將提供烏克蘭先進火箭系統,其中包括 M142 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HIMARS)。這套系統比 2003 年停產的 M270 系統先進且輕便。雖然英美兩國都表示,獲得基輔方面的保證,不會將這些武器用於攻擊俄羅斯境內,但這並未安撫克里姆林宮。之前的週日,俄羅斯總統蒲亭在國家電視台上要脅西方國家,聲稱西方國家若提供烏克蘭更遠遠程的飛彈,俄羅斯將會「得到適當的結論」並「攻擊之前未曾攻擊過的目標」,不過並未明言是哪些目標。

烏克蘭戰事初起時,西方國家團結一致,但現在儼然分裂為兩個陣營,一個是英美、波羅的海、東歐國家的堅定支持陣營,另一個是以德法義為首的西歐綏靖派。分析家認為,即使英美等國也努力限制烏克蘭不可攻擊俄羅斯本土,只能攻擊或反擊烏克蘭境內的俄羅斯部隊,但俄羅斯作戰則全無自我限制。歐盟智庫歐洲改革中心(CER)外交政策主任龐德(Ian Bond)表示,「現在正在進行一種思想校正,好像是說,我們希望烏克蘭贏,但不要贏太多」。BBC的報導指出,蒲亭發動這場戰爭,這可能正是看準了西方國家的怯戰心裡,因為北約成員國自阿富汗羞辱撤軍,現在應該會迴避國際糾紛。

延伸閱讀:英分析:西歐政壇虛偽成風 改變綏靖政策有賴民意

BBC 並且引述一些俄羅斯新聞的意見指出,俄羅斯相信歐洲將會逐漸厭倦對烏克蘭提供援助,再加上俄羅斯還有天然氣作為武器,歐洲人很有可能因為生活受影響而感到憤怒,而迫使各國政府減少援助烏克蘭。更糟的是,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Avril Haines)上個月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所提出的正是這項警告:俄羅斯將寄望糧食短缺、通貨膨脹、能源漲價等因素來削弱西方國家的決心。

參考新聞來源:
2022/06/07    The Times Radio(英國泰晤士電台)    Why Ukraine loves Boris Johnson | Lesia Vasylenk(訪談影片)
2022/06/06    The Week(英國週刊)    ‘Pinpoint accuracy’: what are the M270 rocket systems the UK is sending to Ukraine?
2022/06/06    Deutsche Welle(德國之聲)    British Prime Minister Boris Johnson survives Conservative confidence vote
2022/06/06    Reuters(路透社)    UK PM Boris Johnson wins confidence vote with 59% share
2022/06/02    BBC(英國廣播公司)    Ukraine war: How long can the Western consensus hold?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