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胳針:科學家疾呼獨立公正的武肺病毒起源論辨

圖/報呱製圖

著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21 年 9 月 17 日刊登一篇由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Université Aix-Marseille)生物資訊科學家范海登(Jacques van Helden)與 15 位科學家聯名發表的文章〈請為武肺病毒 SARS-CoV-2 起源進行客觀、公開和透明的科學辯論〉(An appeal for an objective, open, and transparent scientific debate about the origin of SARS-CoV-2)。

2021 年 7 月 5 日刺胳針刊登一篇名為〈科學,而非推測,才是判定武肺病毒 SARS-CoV-2 如何讓人類染疫的關鍵〉(Science, not speculation, is essential to determine how SARS-CoV-2 reached humans)的通訊文章。該篇文章重申作者群稍早(發表於 2020 年二月)的另外一篇通訊文章中的論點,即對於外界聲稱有壓倒性支持 COVID-19 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起源於野生動物的假設,這樣的說法提出質疑。任何站在這種假設對立面的科學家都被當作是陰謀論者,同時有一批人士刻意對外宣示:「我們站在一起強烈譴責持 COVID-19 並非來自自然界的陰謀論者。」像這樣的聲明引發了噤聲的寒蟬效應,讓科學界無法針對這個議題有更廣泛的論辨,包括在科學評論者之間亦然。

范海登等 16 位科學家認為,儘管至今沒有來自同行評審期刊的直接科學證據證明病毒由實驗室洩漏,但同樣沒有直接科學證據證明病毒來自自然界。目前最普遍的證據只能顯示 SARS-CoV-2 病毒和其他 β-冠狀病毒(Betacoronaviruses)具親緣演化關係。COVID-19 的病原體源自天然病毒這一論點已被廣泛接受,但這並不能解釋它是如何感染人類的。

SARS-CoV-2 的近端起源問題 —— 即感染人類之前的最終病毒和宿主 —— 僅在一篇被高度引用、支持自然起源假說的文章中明確提到,但它存在邏輯謬誤:它反對實驗室工程疏失與人畜共同傳染病這兩種假設,並錯誤地暗示沒有其他起源可能性。

在歷經 19 個月的調查後,SARS-CoV-2 的近端祖先(proximal progenitor)仍舊遍尋不著,而無論是蝙蝠到人類的宿主途徑,還是雲南(在此採集到親緣最接近武肺病毒的病毒)到武漢(疫情蔓延地)的地理傳遞途徑都無法認定。甚至從中國野外和農場所採集到的 8 萬多個樣本均呈現陰性。更有甚者,國際間的研究單位都沒有管道可以接觸到這些病毒樣本、採集地點或是實驗數據。儘管 WHO – 中國聯合研究做出結論指出,實驗室洩漏說「極度不可能」發生,但世衛秘書長譚德塞最終還是決定所有的假說都還需要討論,包括實驗室洩漏說。

每一個圓點就代表一個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病毒,SARS-CoV-2)基因體,連接原點的線各自代表著每一種變異株之間的演化關係。中心點代表該病毒最早感染人體的起源,離中心點越遠的病毒突變越多。
圖中黃色圓點分別代表近期三個不同的病毒變異株。
圖/Nextstrain (CC BY 4.0)

「病毒演化過程」和「病毒何以傳染至人類」是亟待解決的兩大疑問

自 2020 年 7 月起,數篇經過同行評審的科學期刊研究都討論到病毒起源可能與實驗研究相關。SARS-CoV-2 的基因序列有一些不尋常的特色,很可能是基因工程的結果。另一方面,傳遞至人類的結果可能肇因為細胞培養或是實驗動物連續傳代間接選擇的結果造成,其中包括擬人化老鼠(humanized mice)。將實驗白老鼠的基因改造成人類接收 SARS-CoV-2 (ACE2) 受器的研究早在疫情之前就有,這是用來試驗不同病毒株之間的致病性差異。實驗室研究還包括更多針對性研究,像是「增強功能」(Gain-of-Function)實驗,以基因改造過的嵌合病毒來測試突破跨物種屏障的能力。

在田野採樣時與自然界病毒的接觸、從田野到實驗室之間的運輸、實驗室裡蝙蝠及其病毒的相關研究、或是實驗室改造的非自然病毒等因素,都是實驗相關的污染成因。

無論是人畜共通病毒說或是實驗室相關說都還是缺乏壓倒性證據。根據目前科學報告,輔以我們自己對冠狀病毒基因序列和蛋白質構成的分析,目前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來判定武肺病毒是自然起源或是實驗室起源。

具公信力的國際聯合調查是必須.不該「河蟹」不同論點

本文作者認為應該由一群沒有利益衝突、來自不同國家和不同學術訓練的高級別專家組成國際諮詢小組,來進行立基於證據、獨立且無偏見的評估;任務將是建立不同條件和相關假設,然後提出方案、方法和所需數據,以闡明 SARS-CoV-2 的起源問題。

除了這個議題之外,針對當前田野調查和實驗室研究之間的比重及利弊權衡做持續的論辨是很重要的,其中也包括增強功能實驗研究,還有人類行為對人畜共同傳染病案例的影響等。

科學期刊也應該開闢專欄來針對所有的假說做詳盡探討。我們身為科學家,我們需要合理的評估所有假說,並且根據事實與證據來衡量它們的可能性,排除政治力操作的推測。和先前的科學家論點不同的是,我們不認為科學家需要強調「團結/和諧」(但我們支持 WHO 秘書長重視科學證據並團結對抗假訊息和胡亂揣測的呼籲)。如同上述,科學假說並非假資訊或是無根據的揣測。更重要的是,科學包容不同假說、觀點互斥的論點、反覆驗證、可反駁性和論戰。

背離此一原則,就有可能建立教條,背離科學的本質,更可能為陰謀論鋪路。而科學界更應該將這些論辨帶到它應屬之地:專欄報導或是科學期刊當中。


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Université Aix-Marseille)生物資訊科學家范海登(Jacques van Helden)
圖/Muséum Bourges

《刺胳針》刊登於 9 月 17 日通訊文章的主力操刀者為: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Université Aix-Marseille)生物資訊科學家范海登(Jacques van Helden)、澳洲國立大學國家流行病學和人口健康中心的名譽教授巴特勒(Colin D Butler)、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分子病毒學家戴寇利(Etienne Decroly)及法國巴黎大學的哈洛伊教授(José Halloy)。其餘作者皆有貢獻本文內容並做充分討論。所有作者均聲明無相關利益衝突。

參考新聞來源:
2021/09/17 The Lancet An appeal for an objective, open, and transparent scientific debate about the origin of SARS-CoV-2
2021/07/05 The Lancet Science, not speculation, is essential to determine how SARS-CoV-2 reached humans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