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除了持續蔓延的武漢肺炎疫情之外,另一個國際間的重要大事恐怕就屬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 OPEC 集團與俄羅斯因石油限產問題談判破裂,旋即引發的價格大戰,導致出現油市崩盤,美國原油期價史上首見跌破 0 美元!這件事情對全球經濟乃至國際政治的影響其實亦是既深且鉅。因為,石油實是當前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礎關鍵資源,不僅僅是能源主要來源,其同時也是包括化工、製藥等工業基礎來源。因此,石油價格的波動向來對全球經濟的榮枯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力。
為什麼此次油價持續走低對經濟不好?
正常情形下,油價的下跌,一般均認為有推升經濟成長、使通貨膨脹降低之效果。因為,較低的石油及能源成本,具有等同於減稅之效果,可刺激消費者購買商品,進而使整體經濟發展更為有利。
因此,上述的油價下降的效果,往往被人們視為一種「能源紅利」。以這波油價暴跌而言,汽油價格的隨之下降,相信對於開車或騎車族均十分「有感」,著實減輕不少交通能源支出之壓力。
然而,若進一步推估,則恐怕無法如此單純地樂觀。因為,油價下跌所導致的物價下跌,也會使企業的獲利預期降低。從而延伸所及,在金融市場方面,即有提高信貸市場的違約風險之可能。特別是許多銀行、金融業多有投資,或基於風險分散而大量持有被視為穩定獲利的能源部門金融資產或授信放款。此時,油價下跌將使這些擁有明顯能源曝險部位的金融產業,將因獲利預期降低甚至轉趨風險而受到影響。台灣作為外貿導向且屬於資源輸入國的經濟體,按理來說,一般而言,油價下跌對台灣無論是進口能源、原料,或是出口,均屬較為有利,也有助於整體經濟之發展。然而,這一波的油價下跌,似乎卻無法如此樂觀。不少經濟學者在油價暴跌下,均提出示警,而非展現樂觀的情緒。
曝險(Risk exposure)
一般的投資都有某種程度的風險。一旦投資了,你就曝露在該風險下,稱之為「曝險」;把所有的曝險金額加總起來則稱之為「曝險部位」。
例如以外幣做定存,萬一該貨幣對台幣貶值很多時,到期時利息收入可能仍無法沖銷匯兌損失,就會有「曝險」產生。
疫病作為「能源紅利」失效之原因
何以如此?關鍵主要還是與「時機」有關。而這一不巧的時機,使得油價的下跌更進一步引發全球市場乃至經濟整體走向的擔憂,從而,過去可以抑低物價、擴大消費的期待變得晦澀不明,進而引起擔憂。
此時的全球經濟,正因為中國前此的隱瞞疫情與WHO的應對失當,致使世界多數國家因為資訊錯誤延宕而不及應對,從而為確保疫情防控而進行全球範圍的包括流動管控。影響所及,包括許多經濟發達與工業國家生產與經濟活動全面停擺,再加上疫情的不確定性,全球經濟預期驟然趨冷,前景悲觀預期者日眾。
因此,在疫情日益嚴重且尚未明朗的當下,過往的油價下降所產生的「能源紅利」效能,恐遭到削弱或無法發揮。蓋由於疫情,市場情緒轉趨保守,其所造成的停工及經濟活動趨緩停滯,將導致沒有動機及機會將此次因油價下降所省下的經濟支出轉換到其他支出之上,並且,資本支出之減少,反恐帶來通貨緊縮之危機。
另一方面,增產導致的石油價格下降亦將隨之導致石油生產過剩,在預期心理下,石油的消費也可能更進一步轉趨保守,導致以石油收入為主的國家貨幣下跌,增大石油相關的貨幣和信貸市場的風險與危機。
石化產業對台灣經濟產業的重要影響
除上述油價價格戰對當前國際經濟及金融方面的不利影響外,從台灣的經濟與產業結構面來說,持續而不確定的油價下跌趨勢也一樣不利台灣的整體經濟表現。蓋台灣除了有基於能源與資源輸入國的這個國際經貿角色之外,同樣的,在國際經貿結構下,也扮演著出口導向作為經濟發展驅力國家的另一面。
而其中,石化產業在台灣現行的經濟結構下,仍屬十分重要的經濟產業。當前,石化產業其石化類產品佔台灣出口比率、產值仍高,產業關聯性強,並且涉及人數眾多的就業人口。在 2015 年前後,其產值一度高達新台幣 2 兆,間接產值約新台幣 7 兆左右之規模。而涉及之就業人口達 30 萬餘人之眾。近年來,隨著國際油價的持續維持較低之水準,其產值有所下降,但根據工研院推估,預期至 2020 年,仍有 1.6 兆元之規模(做為參考,2018 年為 1.89 兆元,2019 年約為 1.65 兆元)。影響台灣之產業與經濟發展,不可謂不大。
持續的低油價或者,油價驟降究竟對台灣的石化產業有何影響?以石化產業中的主要產品乙烯為例,2018 年 7 月,每噸價格仍有 1,234 美元的價格,但到了同年年底,價格即降至每噸 819 美元的價格,而到了 2019 年 6 月,價格降至 679 美元每噸。短短不過一年時間,降幅即高達 44.9%。這種降幅,不但壓低了石化產業的獲利水準,同時也使得市場預期更趨保守,也降低投資的意願,威脅所及,不但影響生產規模,亦有可能進一步威脅到就業人口的規模從而不利就業狀況。
而台灣對於石油原料的採購,多採簽訂長期契約之方式,確保石油價格的穩定。然而,石化中下游產品之價格卻依循離岸價格進行交易計算。而石油從主要採購地輸送至台灣有相當期日,換言之,油價持續下降,每降一天,油品採購方就多損失一天。而這都進一步帶動整體物價與經濟的變化與影響。影響極為廣泛,且未必均是有利,而負面效應更有可能影響消費意願與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嚴重者將可能面臨通貨緊縮之風險,若發展至此,恐怕是威脅極大的經濟挑戰。
從更長遠來看,除了上述直接之石化及其相關產業。另一隱憂則是由於油價的暴跌與持續走低,從而使得石化能源的成本更加便宜,對於綠能、替代能源產業的發展與其進程恐怕將有延滯的現象。蓋石化能源價格的走低不但將因其成本走低而變相鼓勵火力發電等能源系統的持續使用、延役,相對應地,即不利替代能源產業的發展。尤其台灣當前正處於替代能源發展的關鍵時期,相對仍屬弱勢或初階的替代能源產業恐因石化能源價格的持續走低而影響投資人之預期投資意願,不利相關產業之創新與發展。
台灣的因應與挑戰
在此疫情嚴峻與油價下跌的潛在風險壓力下,包過台灣的各國政府都在貨幣政策與紓困上,提出更為廣泛與龐大的資金與資源挹注。
此次引發降價之價格戰原因,固然是雙方企圖透過協議改善價格結構以圖產油國各自經濟財務狀況不成所導致的削價競爭危機。但從根本原因上來說,還是因為疫情的發展,使得全球對於經濟前景轉趨悲觀的預期調整所致。此際,如何重建對於經濟前景的信心,是當前各國經濟政策的挑戰。
無可迴避地,預示全球經濟發展邏輯與產業生產鏈的結構改變已勢在必行,並會因此產生根本的變化。從而,全球化的利弊得失也將遭到挑戰與變革。
就在疫情方熾的 2 月 14 日,G20 財長會議上,法國財長就已經拋出,疫情狀況凸顯全球產業過度依賴少數甚至單一國家的風險;並認為這樣的經濟發展、以及將社會與產業安全置於風險下的做法必須重新思考與改革。
無論是疫情與油價大戰,都預示著日後這種假開放流通之名而無視風險與基本保障體制建設與承擔義務的經濟建設邏輯必須被更易。作為制度性保障機制角色的國家,必須重新擔起重任。這或許是台灣在成功防控疫病之餘,應該藉此時機好好重思重構台灣經濟建設理路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