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斯濱】面對俄國資訊戰 北約發動「大規模戰略嚇阻」—— 對台灣的啟示

圖/Steinach

這段時間以來,烏克蘭東部衝突引發北約和俄羅斯之間強烈的軍事對峙。俄國除了派出地面上的軍事力量外,為了維護行動正當性以及宣傳俄國價值觀,莫斯科當局相當重視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政權形象,因此亦以同等規模投入「資訊戰/混合戰」(Hybrid warfare)。並同時發動對北約的攻勢,希望藉此得到全球廣泛認同,尤其是俄國內民意。

自 2014 年烏克蘭爆發嚴重區域衝突後,加上後來的敘利亞問題,皆為俄國核心利益,因此俄軍在資訊戰上的攻勢可說是沒有再停下來過。在這個過程中,俄國除了加強了駭客對西方機密的竊取之外,還透過社交媒體平台上的不實資訊加以攻擊,包括操縱影片、竄改官方文件、運用機器人來大量製造分化性質之內容及網路論辯、再利用「網軍工廠」(troll farm)來針對個人檔案(profiles)進行攻擊或資訊竊取等。

根據歐盟的分析,由於先前俄羅斯已對歐盟內外實施多次假資訊攻擊。為遏制俄羅斯的不實資訊干擾,保護歐洲的民主,歐盟於 2018 年 12 月 5 日發布《對抗不實訊息行動方案》(Action Plan Against Disinformation)。該行動方案也是對歐洲理事會呼籲採取「保護歐盟的民主制度和打擊不實資訊」措施要求之回應。

《對抗不實訊息行動方案》強調不實資訊是持續演進中的威脅,並分析了俄羅斯系統性、有充分資源、大規模的不實資訊行動對歐盟構成的威脅。這些攻擊手段透過傳統管道如電視、報紙、網站及連鎖電子郵件(chain email),以及屬於新興的社交媒體平台來進行。

那麼北約是如何在資訊戰領域對俄國進行回擊的?身為同樣面對來自中共的嚴峻資訊戰威脅的台灣,北約對抗俄國資訊戰的決策思維、執行部署都值得我們借鑒,也是筆者這次的分析重點。

筆者需要強調的是,本文所採用的「資訊戰」一詞,約略等於軍方術語的「資訊心理戰」、「戰略溝通」等詞,本文分析包括了:

  • 「外交對話」
  • 「國家總體宣傳政策」
  • 「資訊心理戰」(心理戰當中的資訊戰)
  • 「教育」
  • 「國內心防」
俄羅斯不斷的在以政府力量強力進行戰略宣傳本國價值/EUobserver

戰略思維

反制敵方資訊戰,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徹底瓦解敵方的實質作戰能力,也就是全面瓦解和遏制俄羅斯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及地位,也是北約的最終核心目標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為實現防衛合作而建立的國際組織,擁有大量核子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更是穩定全球自由世界的重要軍事力量,當然也包括資訊戰。

2020年11月,華府智庫「威爾遜中心」(Wilson Center)全球歐洲計畫主任漢米爾頓(Lee H. Hamilton)專文指出,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目前已展開對於新戰略概念的全面檢視。

北約近年來認為,除了面對傳統武力攻擊所必須強化自身戰力之外,還必須結合傳統與非傳統的資訊戰攻擊,或非武力攻擊(如心理、經濟、網路、情報、欺騙)的「非動能攻擊」(non-kinetic attack)之能力,才能因應類似 2014 年俄國併吞克里米亞所採用的資訊戰手段。

所以對於北約來說,在了解到俄國不斷在資訊戰上步步進逼,形成雙方激烈對抗的情況下,北約體認到首要任務是必須給予敵方戰略回擊,也就是說,必須在全方位的資訊領域上孤立俄羅斯,並且進一步削弱俄國當局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實力,這個目標也是北約成員各國的傳統國家利益及主要目標。

回顧北約於 2016 年 6 月在波蘭華沙召開峰會,會議上決定更加進一步明確防衛概念,在全球對俄國進行全面遏制(反俄宣傳)的戰略方針,同時確立俄國是北約在資訊戰領域上的主要威脅。北約決策圈認為,必須大規模使用「軟實力」和「高科技資源」來加強對社會大眾的自主意識,從而在根本上改變公民的價值觀,操縱資訊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認知行為和觀念,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認知作戰」(Cognitive Warfare, Perception warfare)

北約的資訊戰決策思維很容易理解,根據《2020數位報告》(《Digital Report 2020》)的調查報告,2020 年 1 月全球已有高達 38 億的驚人數量社交媒體用戶,以及全球超過51.9 億的手機使用者,至 2020 年中全球有超過一半人口使用社交媒體,全球網路用戶平均每天會花 6 小時 43 分鐘在網路上。而俄羅斯的 1.45 億人口中就有約為 1 億的網際網路用戶。

網路力量得到發揮的最好例子就是在 2010 年 12 月 17 日到 2012 年 12 月發生的「阿拉伯之春」(الثورات العربية‎)阿拉伯革命浪潮。當時突尼西亞爆發茉莉花革命後,阿拉伯世界有不少國家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推翻本國的專制政權,並樂觀地把「一個新中東即將誕生」預見為這個運動的前景,認為這個「阿拉伯之春」屬於「熟悉網際網路、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區一樣享有基本民主權利的年輕一代」。

波蘭華沙舉行的2017北約峰會/Wikipedia

戰略制定

基於上述思維,北約召集了內部成員國國防部長於 2017 年 6 月批准了一項特別計劃,這份文件詳細分析了關於資訊戰的戰略威懾力量,順便反制同年俄國為了威懾北約,與白俄羅斯一起舉行的俄白 Zapad-2017 聯合軍演。

這項特別計劃的主要目標如下:

  • 明確宣傳俄國的外交政策是歐洲安全威脅的主要根源,確保俄國在國際上被孤立,並縮小俄國在後蘇聯空間的勢力範圍。
  • 協助北約成員國建立起資訊戰反擊能力;
  • 在戰略遏制俄國的情況下的同時,和俄國保持有限度的外交溝通機制。
  • 詳細制定抗俄的資訊戰路線圖,及建立相應的軍事力量。

同時再雙向部署另外一項行動計劃,盡最大限度的力量對俄羅斯施加心理壓力,如下:

  • 展示北約的軍事力量存在
  • 重組軍隊編制及軍事裝備移轉
  • 部署負責預警的作戰部隊
  • 對核武力量指揮系統和相關機構進行培訓
  • 針對性的大規模軍事演習

北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被賦予執行戰略嚇阻的特殊權力,具備主動提高作戰部隊的戰備水準的權限。

接下來還必須對克里姆林宮決策圈進一步施加心理壓力,因此以固定的資訊管道,進行對外宣傳:

  • 國家領袖層級人物,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的對外聲明內容(如領袖高峰會的共同聲明);
  • 北約抗俄議題的相關委員會會議內容;
  • 在戰略抗俄政策的架構內宣傳有關演習相關資訊內容;
  • 北約的高階官員受訪內容;
  • 在各種國際論壇上協調促進盟國的反俄行動
  • 將北約演習地點,時間和主題通知特定媒體和相關機構;
  • 加強在俄羅斯邊界附近的北約軍隊和成員國軍力的部署,對外釋出訊號(加強北約在前線軍隊的戰備水準);
  • 部署武器,如空中預警與控制系統飛機(AWACS),戰術核武,防空/飛彈防禦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確保抗俄行動效率,美國對北約擁有更加絕對的掌控權,也就是說歐盟必須在安全戰略層面上和美國站在一起。最好的例子就是俄羅斯和德國之間合作的「北溪2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線。2019 年美國國會通過法律規定對那些參加「北溪2號」計畫的公司實行制裁。在 2021 年 3 月下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德國外交部長馬斯(Heiko Maas)會面時再次警告說,美國可能對同天然氣管道計畫相關的德國公司實施制裁。

美國和歐盟/美國駐烏克蘭大使館

如上所述,抗俄行動主要是以資訊戰的形式進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進行戰略上的抗俄宣傳,而這個任務由北約秘書長和理事會負責,這也決定了北約的資訊作戰思維。

同時北約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 —— 軍事委員會,負責制定和執行有關資訊和心理層面的作戰計劃。其中設立了一個北約戰略宣傳特別工作小組,負責以下任務:

  • 強化資訊心理作戰的理論架構和法律基礎,讓成員國民間社會更加了解北約的政策;
  • 分析戰爭熱點區域的作戰環境,評估預測俄羅斯在該區域的可能行動,以此準備因應對策;
  • 確保北約對外戰略宣傳的有效性,並在必要時聯合更多的力量和手段;
  • 強化資訊戰領域的管理師和專家的培訓教育;
  • 在對於作戰人員的訓練過程中,導入戰略性宣導,強化和維持資訊戰戰力的品質。

上述任務都會同步配套對外公關宣傳,定期舉行記者會或相關的對外展示活動,如部長級官員在出席重要會議時,確保讓所有的新聞媒體記者得到這些行程資訊。北約非常重視人際關係之間的交流,因為北約一系列的研討會、會議都需要各界專家、智庫學者、政治人物、民間專業人士的參與。

俄羅斯網路駭客組織「APT29」遭到英美加政府鎖定。  圖/報呱製圖

戰略執行

在以俄國為主要敵對目標的戰略制定下,執行手段主要為傳統軍事力量和資訊心裡的手段結合,也就是軍事部門和外交部門及民間機構的相互結合。

其中包括:軍事通訊技術、情報戰、電子戰、特種作戰、軍民互動機構、非政府組織及國際媒體都積極參與了這項戰略。為此北約研發了最新的針對目標受眾的心理認知影響技術,並且軍事和民間宣傳機構之間的合作規模正在擴大。

資訊戰領域的所有執行都以經過檢驗的決策作為根據,這些決策以每兩年為一個週期進行更新,同時需要定期評估北約的資訊作戰能力,確定作戰任務的優先層級,明確目標受眾,確定具體的執行作戰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北約高層極為重視在外交上對俄國的對話管道,因為必須在這個對話管道上對俄國明確訊號,也就是俄國政府的軍事和政治行動對歐洲已造成威脅,從對話上動搖俄國政府對自身行動的正當性

第1執行步驟:提升自身形象

但是和很多國家一樣,北約也面臨到了自身軍事行動的正當性和軍方形象問題。所以為了得到民意支持,北約首先從自身的形象開始塑造。北約以「國防與安全」為核心宣傳主題,對各成員國社會展開全方位宣導,以確保歐洲民間主流社會認同北約的行動,讓社會大眾了解到俄羅斯對歐洲所造成的嚴重威脅,以此獲得民意支持。

北約這樣做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因為成員國中很多國家民間對北約組織的存在是質疑的。北約還有做一項重要的調查,對北約這個組織的支持度最低的分別是三種人口類別:

  • 青年(擔心北約會引發軍事衝突);
  • 未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作為國際軍事政治實體的北約一無所知,也不在乎);
  • 婦女(對北約的組織存在意義缺乏了解,對軍事安全方面議題也缺乏興趣)。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北約借助網路自媒體、傳統媒體和舉辦公眾活動等平台加強了針對性的國防教育宣導,在網路上大幅度提升北約的存在感和正面形象,提升北約在歐洲年輕人口中的正面形象,已有不錯的效果。

第2執行步驟:「全方位遏制」和「有限度對話」雙路並行

如上所述,為了從根本上確保歐洲安全,北約需以最大的施壓力道給予俄羅斯有效的戰略嚇阻,確保北約的軍事前線的戰力。但在與此同時,盡可能和俄國當局保持「有限度對話」,若俄國當局主動關閉切斷對北約的對話管道,北約也需要盡可能恢復和對方的對話,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降低雙方緊張局勢升級的風險,因為戰略的重要關鍵是要給予俄國當局持續的資訊戰和傳統武力的混合施壓,迫使俄國出現動搖,因此與俄國的對話是必須的。

為了確保持續和俄國的「有限度對話」,北約在 2018 年啟動探索與俄羅斯建立建設性對話機制,作為北約對外資訊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筆者認為這是非常符合現代國際戰略利益的一種做法。不需要和敵人斷絕往來,而是在傳統武力和資訊戰領域給予極限施壓的同時,必須盡可能的透過外交渠道,讓敵方願意和我方溝通,以此來對敵方灌輸我方希望傳達的觀念,讓我方的安全底線深深的烙印在敵方的心裡

在北約的戰略指導下,為了探索和俄國建立「有限度對話機制,歐洲各國在國際組織(北約、歐盟、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OSCE)等)的框架內,以雙邊溝通的形式與莫斯科主動尋求建立聯繫的次數明顯增加。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雙邊溝通不是平等的,也不能平等。

必須需要注意的地方,和俄羅斯尋求對話,不代表是要尋求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關係,這不符合北約的戰略利益。對話真正的用意,是為了透過和俄國當局的外交接觸,來預防北約和俄國發生軍事衝突,盡可能降低爆發全面對抗的風險,擴大和俄國雙邊的接觸機制,是為了更好的執行抗俄戰略的一個戰略掩護,並且非常有必要。

第3執行步驟:確保國際社會對北約守護民主自由價值的肯定

確保國際社會對自由民主價值理念的支持,是北約的存在重要意義,也是確保任何作戰行動正當性的重要關鍵。

因此北約加強了對於俄國政府高層對烏克蘭事件的任何發表言論的關注,原屬烏克蘭的克里米亞雖然在實質上成為俄羅斯的領土,但必須藉此在全球社會輿論強化俄羅斯非法吞併外國領土這一件事實,強化北約對俄國回擊的正當性。

同時北約以戰略宣導的方式,不斷加強北約核心價值的宣傳,對盟邦不斷強調團結的重要性,而在這方面北約非常成功。同時與友好的國際組織,主要是與聯合國和歐盟的組織進行密切合作強化人權自由議題上的重要性

為了可以檢驗,並且提高反俄羅斯宣傳運動的有效性,北約決策圈已經開始執行大規模的計劃方案,這個方案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在歐洲人口中樹立莫斯科的負面形象,目的是幫助確保俄羅斯人民對蒲亭政權的反感

具體計劃如下:

  • 確立俄羅斯對歐洲安全造成危害的負面形象,如俄國退出《中程核飛彈條約》(INF Treaty),指控俄國製造及部署的 9M729 陸基巡弋飛彈已違反條約規範;
  • 向國際社會提供對俄國對烏克蘭的侵略事證,包括對克里米亞的佔領,以及在烏東區域部署俄軍,譴責俄國政府公然違反明斯克協議,破壞歐洲安全;
  • 和國際社會強調北約行動作戰的正當性,尤其是在針對東歐部分加強戰略部署,抵抗俄軍侵略是全歐共識;
  • 北約方面的動向的資訊傳播管道必須是可靠及有效的,避免俄國政府對局勢的誤判,也降低高風險衝突發生機率;
  • 向國際社會表明,俄羅斯在貿易、經濟、金融、文化等領域都是一個危險的行為者;
  • 運用人權議題,塑造俄羅斯在國際上的負面形象;
  • 確認北約戰略遏制俄羅斯的行動正當性。
總部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北約戰略溝通卓越中心(NATO Strategic Communications Centre of Excellence)/NATO

執行細節

根據總部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北約戰略溝通卓越中心(NATO Strategic Communications Centre of Excellence)的作戰評估建議,為了盡可能在最大程度上遏制俄羅斯,在媒體上的資源投入極為重要。

媒體參與包括:電視頻道節目的經費投入、印刷品出版、重要雜誌、大型跨國科技巨頭等。歐洲已經開始建立起專門從事抗俄話題的大型媒體社群。並且加強和重要的媒體人士合作、部落格主、網紅、名嘴的合作,加強反俄在社交媒體上的結構,以便隨時可以調整作戰強度。

傳統書籍尤其重要,因此也需要和出版社及書店合作,發布有戰略目的性的出版品,著重強調俄羅斯的負面形象,並且隨時注意俄國的反制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北約認為必須在各個方面(法律、經濟、文化等)限制俄國的論述能力。

目前北約已加強了與海外俄語僑民社區的合作。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親西方價值的俄語僑民對俄國社會的影響力,尤其是前蘇聯地區國家的影響力。

北約同時組建了固定的核心評論員以及專家班底,定期發表對國際重大議題看法,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北約行動的正當性,以及定期發布反駁俄國政府試圖傳達的資訊。

美國和北約盟國非常重視資訊戰對俄國產生的影響進度,而不是透過傳統武力來和俄國進行軍事對抗。北約會定期檢驗戰略抗俄宣傳對莫斯科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戰略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俄國喪失國際地位,讓俄國喪失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包括俄國有影響力的人物:蒲亭、知名運動員、知名藝人、知名文學家等),從而讓人權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更進一步影響俄羅斯社會

俄羅斯國內的反蒲亭媒體、公眾人物、政黨和非政府組織都是北約重要的合作對象,因此也提供全面的支持(主要是財政上)。同時美歐各國正在與俄國的有影響力的人物(官員、公眾人物等)積極建立聯繫管道。尤其是透過雙邊的教育文化和科學交流名義,進行和有戰略價值的俄方人物接觸。

最有效的戰略項目就是針對有影響力的來自敵方或外國的高素質青年人才、公眾人物等建立工作坊、培力營、領袖計劃等,並邀請政黨、有影響力的非政府組織、政府機構、大型媒體、商業機構等為他們提供經驗,並舉行一系列交流活動、實習機會、考察旅行等。從而培養有利於北約的各領域高素質人才,確保美國及北約外交政策的核心思想的傳播流動性。

同時特約記者對於北約戰略性的主導資訊輿論至關重要,因此北約建立了全新的和媒體互動模式,也就是透過給予重要資訊優先報導權讓特定記者報導,從而形成忠於北約的特約記者。

例如,美國《CBS新聞》已成為美國軍方的固定班底,並趕走了其他主要競爭對手如《NBC新聞》和《ABC新聞》。

北約戰略溝通卓越中心擔負了整體最重要的對俄資訊心理作戰(戰略溝通)任務,並透過和歐盟的密切合作,歐盟的作用極為重要。

目前歐盟對俄國的經濟制裁已持續 6 年。從 2014 年 7 月,歐盟以「破壞烏克蘭東部穩定」為由,開始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同年 9 月又加大制裁力度。目前歐盟經濟制裁主要針對俄羅斯金融、國家安全防禦事務、軍民兩用產品及能源領域。

歐盟現在限制俄國能源企業、國防相關企業、國有金融機構及其在歐盟境外設立的控股子公司,進入歐盟資本市場一級和二級市場;禁止向俄國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和仲介服務

同時,歐盟禁止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向俄羅斯進口、出口或轉讓任何國防物資,禁止向俄羅斯出口可用作軍事用途的軍民兩用產品;限制俄國獲取能源領域的敏感技術,例如石油勘探和生產領域的敏感技術。

北約戰略溝通卓越中心已僱用多達 30 名精通俄語和阿拉伯語的工作人員,這對於對抗俄羅斯的資訊心理作戰極為重要。北約戰略溝通卓越中心的部門結構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概念發展、資訊材料準備、培訓系統、行政管理。

這種結構主要是為了更好的建立資訊心理作戰的概念性材料,尋找影響北約敵人意識的最新有效方法,同時對戰略宣傳的專業作戰人員進行培訓,再送到作戰區域。

建立共同對應外來混合戰威脅能力,已經成為歐盟與北約之間合作的主要領域之一。在這方面北約已制定了對歐洲國家抵抗外部影響的統一標準,透過北約和歐盟的共同雙邊合作努力,對抗俄國或其他國家的資訊戰攻擊。

2017年幾個北約盟國和歐盟成員國在赫爾辛基舉行會議,正式同意在芬蘭首都建立一個應對混合威脅的歐洲卓越中心。當時共有九個國家簽署備忘錄,分別為:芬蘭、法國、德國、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瑞典、英國和美國。

其他卓越中心已為北約打擊混合威脅的努力做出了貢獻,包括拉脫維亞里加的戰略溝通卓越中心;以及愛沙尼亞塔林的合作網絡防禦卓越中心。

北約今年4月舉行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網路實戰演習

為了加強對俄羅斯的反制政策,歐盟對外事務部已特別設立由相關語言及知能的專家所組成的戰略溝通專案小組,來因應不實資訊的問題並擬定因應策略。以負責與歐盟東邊的夥伴國家在這些領域協作的「東方戰略溝通專案小組」(The East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Task Force)為例,主要的工作內容為:分析來自俄羅斯的不實資訊樣本、找出不實資訊的論述,以及提升對於不實資訊行動中各個要素的意識。

為了執行 2019 年制定的戰略宣傳任務,在所有處理資訊戰問題的歐盟國家都部署了「聯絡點」。他們的任務是對媒體資訊空間進行全天候監控,以便即使追踪假新聞,並及時確定其危害程度,以國家一級預防政策隨時待命,為歐洲安全提供預警。

歐盟也積極的讓私營單位參與資訊戰。例如在 2018 年,許多優秀的廣告科技公司簽署了《防止虛假資訊行為守則》,根據該守則,這些公司會確保以特殊標記有問題的出版物,以此識別和阻止機器人賬戶的攻擊。

在資訊戰的戰略架構內,非政府組織也被賦予重要使命,這些組織在北約的指揮下,皆具對抗俄國的軍事使命。其中包括:開放社會基金會(Open Society Foundations,OSF)、國際共和學會(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 IRI)、國際事務全國民主研究所(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NDI)、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等。

非政府組織有法律的保障、在國外限制較少的明顯優點,因此非政府組織較為容易和敵方單位接觸,尤其是在及時識別敵方公民這一方面。

例如,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已經建立了一個名為跨大西洋選舉誠信委員會的新非政府組織,由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和前美國國土安全部長謝爾托夫(Michael Chertoff)擔任主席。該機構的主要任務是對俄羅斯的資訊政策進行分析和預測,並為在即將到來的美國和歐洲國家選舉中制止「外國勢力干涉」並提出建議。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和《今日俄羅斯》(RT)。

北約戰略截至目前的成效:

  1. 俄羅斯在國際經濟、文化等層面的論述能力已受到重創,與俄政府有關的任何組織實質行為能力受到強烈約束。
  2. 俄羅斯年輕人口有較大比例的在政治立場上反對蒲亭,原因是俄國年輕人視野較廣,和西方接觸頻繁,並接收了與上一代相比較為良好的教育和知識,但更重要的是,這完全要算在北約戰略的成功。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個成效不能單純的算在蒲亭政權違反人類普世價值等理所當然的理由,甚至說這樣的想法容易降低有關決策人士的危機意識,因為俄國本身是有發動強烈的國內宣傳進行對年輕人口的認知灌輸的,所以第2點應該歸類到北約作戰的成效。
  3. 俄羅斯在國際上知名人物(蒲亭等)在西方社會的權威性及公信力降低,甚至可以說蒲亭的表態已成為西方社會的一種反指標,這是最明顯成功的例子,因為在2014年以前蒲亭對歐洲的個人影響力不算小,但如今蒲亭政權在歐盟已是臭名昭著,名聲甚至不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4. 對抗俄羅斯議題已經成為美國、歐盟的外交政策核心,西方對俄國議題的關注遠高於對威脅更大的中國議題,已經影響到了西方各個層面的決策優先順序,但這一狀況正在逐步改善。

目前台灣的政策及可增加或改善的方向

  1. 鑑於北約對俄羅斯的重視,但對中國尚沒有完整的戰略規劃。我國相關單位必須就北約核心戰略層面上的議題,盡可能多和北約進行交流或學習,而且是越深越好,讓北約決策圈認識到中共對我國,以及對亞洲民主自由的威脅。
  2. 扶持有助於我方混合戰力的特定媒體,給予特定記者相應的重要資訊報導權。必須在各個方面(法律、經濟、文化等)限制中共的論述能力。
  3. 除了加強傳統武力對抗中共的手段之外,資訊戰和傳統武力的相互結合永遠都是戰力更強的好選擇。在我國沒有參與國際軍事組織的條件下(沒有亞洲版北約),台灣只能在國內法律的基礎上強化對中共滲透的明確性和威懾
  4. 如同北約對俄羅斯採取的有限度對話機制,我國也應該不斷的加強和中共當局的溝通,但我方並未要追求平等溝通,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讓中國知道台灣安全立場的底線,從結構上讓中共認知到不管是誰執政,這都會是台灣的永久立場。
  5. 強化台灣在全球的能見度,尤其是外國人對於中文世界的認知,需要有台灣的一席之地,不能全都被中共壟斷,需要有諸多國際知名媒體成為台灣的強力合作夥伴,向國際社會傳達中國在貿易、經濟、金融、文化等領域都是一個相當危險的行為者。
  6. 從教育、媒體等各方面管道強調中國對台灣造成的安全威脅,藉此強化台灣捍衛國土的行動正當性,宣傳軍方的正面形象,增加國軍在社會上的存在感,讓台灣社會了解到,中共的對台政策是台灣社會生存面臨的主要威脅,讓台灣軍方的作戰行動有效得到民意支持。
  7. 強化台灣軍方和民間機構的資訊戰作戰合作,培養足夠戰力的混合戰編制,確立中共在我國社會的負面形象。
  8. 調查出我國內對軍方支持度最低的族群,並這些族群進行針對性的宣導,如舉辦公眾活動等都是一種方式。
  9. 應加強有助於強化我國混合戰力的民間機構的輔助,尤其是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等,在這個基礎上鼓勵民間和軍方機構的合作。

對中國資訊作戰可改善或加強的部分:

  1. 盡可能讓中國國內民眾,把對中共領導人和政府的注意力轉移到「中國內部社會問題」上,如城鄉戶籍不公平所造成低端人口、農民工被剝削等問題。對中共領導人施加政治和心理上的壓力,迫使中國當局增加維護社會秩序的成本。
  2. 戰略性打擊親共傾向的台灣藝人或其他知名親中公眾人物在國內知名度,如對親共藝人的經紀公司施壓,降低親共藝人能接到通告的機會,結合大型科技廣告公司和大型媒體的合作,協助政府降低親共藝人在媒體上的曝光度,降低他們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力。同時戰略性扶持愛台藝人的知名度、增加他們接到通告的機會、提高曝光率,以此提升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力。
  3. 透過舉行大規模的以紀念中國迫害人權為主題的活動,來針對性地影響中國青年人口,「淡化」中國青年的愛國主義思想,透過中國對人權迫害的事實,來強化中國在國際地緣政治上的負面形象。

參考資料:
北約戰略溝通卓越中心(NATO Strategic Communications Centre of Excellence)
2020/08/17 taskandpurpose Fake news is wreaking havoc on the battlefield. Here’s what the US military is doing about it
2021/04/12 NATO Relations with Russia
2021/04/08 neweurope How real is the Russian threat to the Baltic States?
NATO 2030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