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在烏克蘭的俄國人」,是俄國總統蒲亭發動俄烏戰爭的原因之一。然而,發起這樣的號召後,後續卻引發烏克蘭執行一系列的「除俄」政策,有部分的烏克蘭人正嘗試著將俄語從生活中去除,取而代之的則是對烏克蘭語的強調。
- 包括總統澤倫斯基在內,烏克蘭境內許多人口都在俄語的環境中長大。而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俄語在烏克蘭境內的使用度正逐漸下降。
烏克蘭新政策:去除俄國地名、加強母語教育
澤倫斯基於 4 月時簽署兩項法律:禁止使用俄國地名、要求烏克蘭人民了解烏克蘭語。「去俄化」普遍發生在烏克蘭的公共場合,如廣場、公園等。過往設置在設施裡的俄國詩人、蘇聯將軍的雕細被拆毀、污損,而具俄國色彩的公共藝術、宣傳圖畫則被遮蔽或拆除。
- 劍橋大學烏克蘭研究副教授芬寧(Rory Finnin)表示,蒲亭是烏克蘭徹底執行「去俄化」的動力。他指出,面對過去歷史層層疊疊下產生的文化,烏克蘭向來處理的得心應手,然而蒲亭的侵略卻促使烏克蘭力求徹底去除俄國的文化與歷史。
一名烏克蘭民運份子奧列格(Oleg Slabospitsky)表示,他記錄了基輔內 2 百多處他認為應該移除的標誌或紀念碑。此外,相關活動份子也在 telegram 上組織,分工發現各處留有俄國印記的地方,並自發性的前往遮蔽、拆除這些尚未被當地政府觸及的地標。
這個人對烏克蘭人不好 為何各處都以他為名?
烏克蘭非殖民化組織代表瓦迪姆(Vadym Pozdniakov)表示,自己年輕時曾經很困惑,認為一個對烏克蘭人民施加諸多暴行的歷史人物,為何在各街道、公園都經常以他為名?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州(Kharkiv)市議會則已決定採取措施,要拆除該市裡涉及蘇聯、俄羅斯的紀念碑。
- 這種「去殖民化」運動,是由烏克蘭早期的「去社區化」運動演變而來。自 2013 至 2014 年,在基輔的獨立廣場發生的「廣場革命」(Maidan),當時的烏克蘭抗議人士拒絕蘇聯的象徵、列寧的雕像,同時抵制獨裁及共產注意,並要求與歐盟建立更緊密的聯繫。在 2014 年俄國併吞克里米亞地區後,烏克蘭便開始取締蘇聯的標誌;然而,這樣的手段對許多人而言仍不夠強烈。
在這些活動分子之外,當然也有些不同的聲音。部分烏克蘭人基於藝術、歷史的角度,希望當雕像、圖畫被銷毀前,能經過一些專業的審議過程。此外,他們認為拆除的方式並非僅是破壞,而可以用較文明的方式為之,並以歷史文物的方式留存,也協助未來的烏克蘭人民記取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
- 在哈爾科夫州裡的部份市民表示,倘若這些雕像真的具有藝術、歷史的價值,他們可以被存放在博物館中,讓關心這段歷史的人民都可以前往了解。
參考新聞連結:
2023/05/09 TheWashingtonPost Ukraine’s cultural counteroffensive: The rush to erase Russia’s im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