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事件背後的紅色滲透

(作者:施研言 / 責任編輯:古若文)日前,一位中原大學教授在課堂上提到「武漢肺炎」與「中華民國」等詞彙,且出言挑釁課堂上中國學生,校方高層收到學生投訴後,竟要教授於中國學生在場時勿提「中華民國」,引發輿論譁然。在這個事件過後,這位教授挑釁學生的言論,卻蓋過了本應對校方高層的檢討。

前陣子,澳洲昆士蘭大學一位學生,因參與與主導校內多起反對中國迫害人權的運動,而面臨可能遭退學的事件。回到受紅色滲透更嚴重的台灣,我們怎麼能不檢討中原大學校方,討論私立學校與「中國」之間的結構性依賴呢?

一、中國學生,私校的久旱甘霖

少子化的趨勢下,私立學校經營困難的新聞時有所聞。今年初,崑山科大、東南科大都有傳出學校要求老師捐款,當作招生基金的新聞;近幾年更接連爆出學校將「招生績效」視作教師評鑑標準的新聞,去年遠東科大便因此被教育部盯上。前天,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也傳出停招,甚至不留任何老師與學生。

在這樣的困境下,境外學生就成了私校的招生重點。從最新公布的107學年度數據來說,大專校院境外學生人數計 12 萬 6,997 人,其中以來自中國地區人數計 2 萬 9,960 人(占 23.6%)最多,「陸生」成為境外生中最大的一部分。

在近三萬名來自「大陸地區」的學生中,占兩萬多名的「研修生」甚至可以視為大學的金雞母。「研修生」其實就是類似短期交換的制度,通常一位研修生來台平均4~6個月,但是學分費卻是一般生1.5倍。2017年曾經喧囂一時的「一中承諾書」事件,便是各大學針對準備來就讀的研修生,做出「課程內容不涉及一中一台、兩個中國」的承諾。

私立的中原大學,也正透過中國學生減輕招生壓力。在中國時報的報導中,校長張光正就曾提到,由於私校收到的補助遠少於公立大學,私校必須積極去「開拓境外生源市場」。

直得一提的是,這篇題名「中原口碑好 陸生占境外生6成」的報導中,將境外學生中「陸生比例」與「辦學優良」綁在一起,好像「陸生比例」越高,越顯得「辦學優良」

對學校的經營者來說,對外籍學生之間的差別評價,其實有著經濟上的考量。比起提供「快錢」的中國「研修生」,若招收東南亞或歐美學生,校方必須設置語言中心、語言課程、課後輔導機制、交換生輔導機制,招收語言相近的中國學生之成本顯得便宜很多

中原校長張光正也明確的指出,東南亞學生若經濟條件較好,較偏好到歐美國家留學,反之如果家庭環境不理想,學校還要給他獎學金,「勢必是一筆負擔」。國立的台北大學校長,也曾經向媒體表示「陸生大多是自費,東南亞學生若多是獎學金或有補貼,對學校來說可能就沒有收到一樣多的錢。」

於是,即使新南向政策帶來東南亞國家學生不斷成長,已佔境外學生總數的41%,但對經營困難的學校而言,仍然不如中國學生的效益之大

在少子化影響下,外籍學生成為許多私立大專院校的招生目標。
圖:中新社

二、私立大學成為統戰的「破口」

不難發現,看上中國學生帶來的經濟利益,也自然給予最會撒錢的中共統戰機構插手中原大學的機會。

一方面,中原大學對來自中國的參訪團可說是來者不拒。從中原大學國際暨兩岸教育處的官網中可以看到,單單2017年,便有24間中國大學來校參訪,其中不乏「黨委書記」等體制上偏向政治工作的角色。此外,中國地方政府的台辦、負責統戰的台聯,竟也大喇喇的成為交流對象

2016年,河北、寧夏、吉林、河南等地的台辦高層,也有到訪中原大學的紀錄。雖然來訪機構大多掛名為該地的大學,但是中原大學卻是光榮地以「河北省台聯王耀冀會長等15人」為題發文,完全不避諱這些中國參訪團的統戰意圖。

另一方面,中原大學也不吝於親自「大膽西進」。2013年,張光正以校長的身份親自帶團到陝西,直接接觸陝西省台辦主任,並留下「兩岸教育界的交流發展,源於兩岸同胞的團結合作,必將促進中華民族更加強大」的發言。除此之外,中原大學至少在河南青島哈爾濱廣東福建等地留下參訪的報導,除了可以看出中共透過學術交流滲透的路徑,早已從東南沿海擴散到全中國的範圍,更可以找到中原校方在參訪中,諂媚地說出「兩岸一家親」的發言紀錄。

中原大學兩岸交流處處長許世哲前往廣東參訪肇慶學院
圖:中國高校之窗

三、中原校方高層的意識形態

私校對中國的結構性依賴,加上與中共頻繁的交流接觸,或許導致這些私校更加唯中國是從。2017年爆發多起大專院校簽署「一中承諾書」事件,而中原大學就是第一波被教育部公告的六校名單之一

後續中原的聲明裡面自述,這些承諾書是要說明這些交流不涉及「一中一台」等政治議題,卻不見中原校方到中國參訪時,向對方提出類似的要求;反而是這次出現在錄音黨中的教務長夏誠華,到鄭州大學參訪時,說出「河南是中原大學現任校長張光正的出身地……學校始终把河南視為本校的故鄉」這類充滿意識形態的言論。

細察這位夏誠華教務長,出身自海外華語教育、僑民教育研究,雖然出生於台灣,卻對著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自稱河南籍,過去曾對中評網說出「畢竟台灣與中國大陸,同文同種又有血緣關係,人不親土親」、指責去中國化與本土意識會讓台灣「四分五裂」言論,更在僑聯總會的僑訊裡提到應關注「海外僑社重新扮演中華民族融冰、統一、復興之角色」。

張光正校長,曾經於2015年反課綱爭議中,指責佔領教育部的學生低EQ、沒有理性,還說「如果養成抗議習慣,以後公司大概不敢僱用他」;過去曾對中評網指出中原大學的命名就是要懷念中原大陸,更在國共兩黨聯手舉辦的兩岸青年論壇中,大辣辣的指出兩岸年輕人應 …… 一起努力讓中國成為文化大國,為振興中華大業一起奮鬥」,意識形態昭然若揭。

中原大學校長張光正

四、信黨不信上帝的中原大學

很難想像,中原大學竟然會為了區區200多名中國學生,而跟台灣的主流認同相衝突。若我們回顧中原大學的校史,便能夠知道,中原的「親中」或許與過去的黨國體制脫離不了關係

中原大學是在1955年創立的基督教大學,根據曾慶豹的研究,從創校之初便充滿黨國基督徒的色彩,當時協助創辦的張靜愚,原先已經是另一所基督教大學—東海大學的董事長,後來結合美國傳教士,與中壢吳家勢力(也就是吳伯雄的出身),在中壢成立了中原大學。

這位張靜愚,就是現任校長張光正之父。張靜愚一畢業就跟隨蔣介石當秘書,一路受栽培到河南建設廳長,並在河南生下張光正;後來到了台灣,更成為黨國「護教反共」的代表,先是被安插進長老教會協辦的東海大學,做到董事長,並一路鬥掉長老教會本土派的代表,掌控這所屬靈、自由的基督教學校;後來,再轉往中壢,直接成立一所沒有自由派色彩的正宗黨國基督教學校。

中原大學歷任董事的背景,大多來自背景相似的黨國基督徒,歷任的校長卸任後也都靠著良好的黨政關係,每一任卸任後都順利地到中央政府任職,更有幾任校長前後亦擔任了東海大學的校長,可見黨國持續操控兩間基督教大學的痕跡。而現任的這位張光正校長,身為張靜愚之子,更是坐享父親經營的黨國關係,過往曾向校內發表意見的學生會幹部暴怒,忽視學生針對學校會議應有一定比例學生參與的要求,威權性格可見一斑;如今更帶領學校轉往中國,向更大的威權不斷輸誠,唯利是圖。

中原大學地標,即為一個十字架牌樓
圖:中原大學網站

結論:兩岸關係激化下的新局

中國從2017年開始,主動限縮中國學生來台名額,同時也調整原先「先分發台灣,再分發到中國學校」的順序,改為同時分發,增加台灣學校招生難度。輿論普遍認為,中國已經開始不再鼓勵學生到台灣就讀,今年更拋下震撼彈:4月9號,中國教育部以疫情為由,宣布暫停中生赴台就讀。

實際上,中生除了上述被視為「金雞母」的研修生以外,來台長期就讀的學位生到馬政府的2015年達到3019人的高峰,之後便逐年下滑,到了去年僅剩2259人。中國近年來也對中生越來越不信任,2018年中國特別以重要電視節目《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揭發中生被台灣間諜收買,318學運後聲名大噪的中生蔡博藝,也被中國輿論大力抨擊,連帶導致中生在端傳媒投書,闡明台辦、警察都會不斷盤問中生在台做了什麼事情的現象。

在這個局勢下,中共的統戰從中生交流的面向,轉向單向利益輸送、校方交流的趨勢,可能會更加明顯。2019年,天津大學邀請台灣各大學參加「2019年海峽兩岸青年學生領導力論壇」,邀請函中便直接以《吿台灣同胞書》「31條措施」等字眼,明目張膽地進行統戰政治宣傳。

然而,過往台大都會洽詢學生會、研協等學生自治組織人員參加,這次學生會與研協雖然已經明確拒絕,台大仍執意出團,另闢管道徵集學生,無論如何不願意缺席,更對參加者進行篩選。學生會長凃峻清因而組成「青年抵抗校園統戰聯盟」,發表聲明,呼籲各校停止參加此類統戰團。

台灣大學爭議性地選出管中閔校長,雖然反統戰的意識逐漸在學生間抬頭,卻仍進一步導致這種無論如何要派員去中國的態度;中原大學同樣陷於出身黨國的高層,即使學校裡的中國學位生僅281位,相較之下不算多,卻仍在意識形態與私校壓力之下,演變出今天老師在自己土地上被迫噤聲的弔詭。

當中共不再鼓勵,甚至暫停中生赴台,接下來校園統戰的節奏,或許將慢慢轉向短期交換的研修生,與校方間的交流互動。此時各大學將如何因應,如何在少子化下面對研修生的金錢樹,又該如何面對中共各單位的統戰交流團,將是接下來學生、校方、政府與公民團體著力的重點。

作者:施研言,澎湖人,做過很多行業,大多是服務業,現從事室內裝潢工程相關工作。

Tagged:
About the Author

南部國立大學工科畢業,主業是新創公司打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