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地出發 還原原住民歷史真相

國家人權博物館今(16)天發布新聞稿表示,轉型正義是一條漫長,但必須持續前行的道路。本(9)月 11 日,館長陳俊宏指出,光是處理個人層次上的政治受難經驗,無法面對原住民族在語言、經濟、土地與社會等根本的結構性問題,為推廣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人權館主辦之《原音重現》行動展於今年走入全臺各部落、串聯在地議題,而本次半年刊《向光》主題更選擇「原住民族人權」,期待將人權觀念進一步傳遞給社會大眾,共同逐步探討、面對長期的結構不正義。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分享。
(圖/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陳俊宏表示,臺灣的轉型正義致力於還原歷史真相、平復司法不法、賠償各種損失、撫慰歷史創痛、重建社會信任等目標,半年刊《向光》持續擇選當前臺灣社會的重要議題,如原住民族歷史正義、兒童權利、身心障礙權利、移工權利、語言與性別平權等,以展現臺灣追求落實民主人權普世價值的決心。

半年刊《向光》作者群之一、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委楊翠在座談會中談到,促轉會幾度進入部落舉辦論壇,並且展開原住民族歷史真相調查的培力及團隊扶植工作,正是試圖以原住民族主體作為歷史的敘事者,探掘部落記憶,讓轉型正義從在地出發,重建部落社會的信任體系。而政治暴力的後延性比我們所能想像的更悠長,

會後合照。
(圖/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楊翠說:「威權時期政府不只剝奪了受害者的生命,更深的傷痕其實是對於情感聯繫的剝奪。」她進一步表示,原住民族部落的情感連結是非常深的,因此若利用這樣的關係進行挑撥與間離,造成的傷害也特別深刻。也因此,「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是一項直視『生命』的工作。」期許能夠藉由直視逝去的、被剝奪的、傷痛的生命,直視不同傷痛之間的對話、拉扯、糾結。

排灣族散文作家 Liglav A-wu(高振蕙)分享童年時期因血緣與歷史背景所造成的混亂,因此踏上自己的尋根之旅,並指出,原住民族歷史解釋權長期被剝奪、而其白色恐怖時期的記憶也長期被掩蓋,彷彿原鄉無事,一片寧靜祥和。然而,威權政府的山地控制系統之多重、監控之嚴密,以及事件被抹除之乾淨、影響之深遠,都遠超乎我們原先的想像。因此,處理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課題,必須具備不同的差異視角。

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高一生之子高英傑也以自身經歷出發,分享政治受難者家屬的長年追尋、受苦、承擔、等待歷程。威權統治時期造成原住民族部落中的誤會與仇恨,至今仍然存在,而過往的傷痕或許永遠不可能真正彌平。

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高英傑(左一)分享。
(圖/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高英傑進一步表示,為了使疼痛不再持續、為了縫合回憶的裂口,我們必須正視不義,唯有讓轉型正義進入部落、進入在地,才有可能重建社會的信任、重拾人權的價值。

國家人權博物館於日(11)前於薄霧書店舉辦《向光》半年刊分享座談會:還「原」真相,重寫生命。《向光》第二期以「原住民族人權」為主題,從轉型正義的關照出發,聚焦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工程。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