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通過 1.9 兆美元振興方案,聯準會持續加碼美元貨幣流動供應,新台幣兌美元也在昨日(11)勁揚至 28.241 元,創逾 23 年半以來新高紀錄。然而,為鞏固我國出口產業,央行長期謹守高額的外匯儲備與嚴格的匯率控制,於去年 12 月被美國財政部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甚至可能進一步被列入「匯率操縱國」,對此,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台灣對美出超擴大非匯率因素,主因是美國對台灣產品需求提高,而央行也會第一時間美國磋商,應不至於有立即性影響。
匯率操縱國(Currency manipulator)
美國財政部依據「1988 年綜合貿易暨競爭力法」(Omnibus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Act of 1988)及 「貿易便捷化暨執行法」(Trade Facilitation and Trade Enforcement Act of 2015)每年4、10月向國會提交「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外匯政策報告」,觀察主要貿易夥伴是否藉由匯率政策對美國進行不公平貿易。
若符合評估3要項可判定為匯率操縱國,符合部分要項可列入觀察名單
一、與美國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
二、該經濟體的經常帳戶順差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超過 3%
三、該經濟體持續單邊干預匯率市場
(資料來源:中央社)
央行新聞稿首先表示,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檢視標準,2020 年我國將觸及對美貿易出超逾 200 億美元、經常帳順差對 GDP 比率逾 2%,及淨買匯對 GDP 比率逾 2%,三項檢視「匯率操縱國」標準皆達標。
央行強調,美國對我國貿易逆差是來自關鍵資通訊商品的需求,而非匯率造成。由於美中貿易及科技爭端的轉單效應、美國強化資安防護及 COVID-19 疫情,導致美國對我國資通訊及視聽產品需求大幅增加,才帶動上年我國對美國商品出超達 299.3 億美元。
央行也指出,在 COVID-19 疫情衝擊下,各主要經濟體的央行基於法定職責,於上年採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其外溢效果改變全球資本移動方向,導致鉅額資金流入小型開放經濟體。而小型開放經濟體為因應主要經濟體寬鬆政策的外溢效果,也多透過調節匯市,維持金融穩定。事實上,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匯率干預,與他國實施量化寬鬆相同,均為達成各自央行法定職責的重要貨幣政策工具。
根據美國財政部 2020 年 12 月《主要貿易夥伴總體經濟與外貿政策報告》,截至 2020 年 12 月,被美國財政部列為匯率操縱國的名單有日本、義大利、愛爾蘭、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德國、越南、瑞士等國,被列監測名單的經濟體有:中國,日本,韓國,德國,義大利,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泰國和印度。
央行表示,面對貿易帳失衡問題,無法單靠匯率調整來解決。由於隨全球價值鏈興起,以中間財出口為主的國家*(如台灣),匯率對貿易之影響弱化。此外,跨境資本移動已成為決定匯率的主要因素,若要以匯率做為貿易失衡的調整工具將更為困難。
央行直言,台美間存有緊密且互利的雙邊貿易關係,且在半導體等科技供應鏈上為重要戰略夥伴,此非匯率報告三項檢視標準所能衡量。此外,長期以來,本行與美國財政部保持暢通的溝通管道,基於美中貿易爭端及 COVID-19疫情期間係屬特殊情況,本行將向美方反映,前述三項檢視標準似不太適合美方用來衡量當前貿易對手國的經貿及匯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