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阻中國不能僅靠威脅 學者籲:美中台三方需提供有效保證

學者強調,為避免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美、中、台三方除「威脅」外,更應提供彼此更有效的「保證」。 (圖:蔡英文 Tsai Ing-wen)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康奈爾大學政治學教授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與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日前共同撰文投書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分析在美國在台海議題上對中國之「嚇阻」策略。

文章強調,為避免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美、中、台三方除「威脅」外,更應提供彼此更有效的「保證」。如美國應表明反對台海任一方改變現狀,並承諾不會與台灣恢復正式外交關係;中國則應承諾只要台灣不追求正式獨立,就不會動用武力;台灣也必須向中國保證,不受到攻擊就不會追求獨立,且不會採取挑釁行動。

葛來儀、白潔曦、柯慶生 3 位學者日前共同投書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分析在美國在台海議題上對中國之「嚇阻」策略。/圖:Pete Ryan(Foreign Affairs)

▌美國應堅持戰略模糊 才能有效嚇阻中國武統台灣

文中指出,隨著中國軍事實力的增強以及其對台灣日漸強硬的姿態,使得在台灣海峽實施「嚇阻(deterrence)」策略成為更加嚴峻的挑戰,美國有責任透過提供防禦武器、協助軍隊培訓、強化民防能量等方式,支持台灣制定防禦性的「豪豬戰略(Porcupine strategy)」,以應對中國威脅。

然而,文中強調,發出軍事威脅信號只是成功嚇阻戰略的一部分,還需使潛在對手了解發起戰爭將導致嚴重後果、不輕易發起戰爭。為達成此目的,美國必須清楚表明,反對台海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包含中國尋求武力統一台灣,或台灣追求獨立。且美國協助台灣增強軍事防禦能力時,也需避免讓外界認定台美關係將朝向恢復正式外交關係或防禦聯盟的方向前進。

作者認為,前任和現任美國官員過去曾發表不明智的言論,暗示美國應正式承認台灣為主權國家,或恢復保衛台灣的明確同盟承諾,若這些建議被採納,將削弱對中國的嚇阻力。因為當中國領導人相信美國在利用他們的「克制」推動台灣獨立、阻止統一,將認定不發動攻擊會永遠失去統一台灣的可能性,或允許美國恢復與台灣的防衛同盟。一旦中國得出如此結論,美國如何加強對台海地區軍事力量的關注也無法阻止戰爭爆發。

文中指出,美國必須清楚表明,反對台海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包含中國尋求武力統一台灣,或台灣追求獨立,才能有嚇阻中國對台進行軍事侵略。圖為 2023 年 11 月 15 日中美雙方進行會談。/圖:新華社

▌各方皆強化軍事威脅 台海局勢更加一觸即發

文中指出,不論美國、中國、台灣都著重展現其決心及軍事實力,宣示自己有能力並願意使用武力,然而三方都忽略向對方表明,這些軍事準備並非意在改變現狀,或排除兩岸分歧得以和平解決的可能性。不幸的是,三方官員還擴大了「表達決心」的範圍,助長各方擦槍走火的威脅。

中國方面,作者指出,中國政府對於統一台灣後的治理策略逐漸緊縮,原先提出的「一國兩制」方案允許台灣「擁有獨立的行政、立法、司法、軍事權及一定的外交權」,且能「自行管理黨、政、軍、經、財等事務」,並保證中央政府不派軍隊和人員駐台,然而這些承諾皆在近年被刪除。「一國兩制」的限縮加上在台海進行更加頻繁、激進的軍事行動,使中國看起來更加不可信且具威脅性。

台灣方面,作者表示,執政的民進黨長期支持台獨,雖然現任總統蔡英文持續避免正式尋求獨立,但她拒絕接受直指兩岸同屬一國的「九二共識」,引發中國政府與國民黨競爭對手質疑。尤其現任副總統、2024 總統大選候選人賴清德過去比蔡英文更強烈主張獨立,曾在 2017 年描述自己為「台獨工作者」,更在 2023 年 7 月在競選活動中說他的目標是讓台灣現任總統「入主白宮」,暗指要升級美台關係,使得中國官員對他極度不信任。

延伸閱讀:賴清德「入白宮說」 美方僅重申一中政策不變

至於美國,文中強調,雖然拜登(Joe Biden)政府一再重申「不支持台灣獨立」、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與美國傳統「戰略模糊」策略一致,但同時卻不停強調美國將保護遭武力侵犯的台灣。加上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表示台灣「位於西太平洋的第一島鏈中的關鍵節點」,暗示台灣對美國有重要戰略意義,以及部分美國官員、學者建議台美恢復正式外交關係,引發中國擔憂。

延伸閱讀:前所未有的戰略評價!美國:台灣是盟邦網絡的關鍵節點

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在 2021 年 12 月 8 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表示台灣安全攸關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盟邦網絡。/圖:擷取自聽證會影片(Defense Flash News/youtube)

▌為達成有效的嚇阻 需具備可靠的威嚇和保證

文中指出,為了確保台海地區的和平穩定,各方必須認識到「可信的保證」對於有效的嚇阻至關重要,該保證並非獎勵或誘因,而是「是否採取『威脅手段』完全取決於嚇阻目標行為」的保證。

中國近期頻頻在台海發起激烈的軍事行動,使外界懷疑中國正從「抑制台獨」轉為「武力統一台灣」,這類疑慮的增加,將促使台灣民眾支持更加「反中」的政治人物,也將使美國政治家放棄戰略模糊轉向支持台美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作者認為,若中國領導人想加強「和平統一」論述的可信度,並阻止台灣單方面改變現狀,就應限制在台灣附近的軍事行動,也應該修改『反分裂法』,納入只要台灣不追求正式獨立,北京就不會使用武力的保證。

就台灣而言,作者表示,在加強軍事防禦能力的同時,也必須向中國做出可靠保證,只要中國軍隊不攻擊台灣,就不會追求獨立或永久分離。此外,台灣也應避免採取潛在的挑釁行動,例如舉行更改國號公投,或修改領土範圍主張將中國大陸排除在外。

作者認為,不論誰當選台灣下任總統,都需讓中方信服台灣沒有改變現狀的意圖,尤其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獲勝的話更需如此,因為即便他承諾將維持蔡英文「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延續用「中華民國(台灣)」來形容台灣,中國官員仍對他極為不信任。

延伸閱讀:賴清德將登下期彭博商業周刊封面 指台海緊張問題根源在中國

由於民進黨仍保有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的台獨黨綱,作者建議,若賴清德當選,應該考慮重新審視民進黨立委 2014 年提出的「凍結台獨黨綱」提案,賦予維持現狀的承諾更多分量和可信度。因為出於嚇阻戰爭,台灣必須讓中國領導人相信,和平統一仍是可能的選項。

作者相信,除了可信的威脅之外,可信的「保證」也是嚇阻策略的組成部分,而這並非綏靖或徹底投降。相反,這些保證將有助於加強威懾戰略,包括加強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存在,及加強台灣的防禦。

賴清德 7 月 27 日在總統府接受「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訪問,稱「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國家」,並承諾將致力維持和平現狀。/圖:Bloomberg Television。

參考資料:
2023/11/30 Foreign Affairs Taiwan and the True Sources of Deterrence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