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5)日為解嚴紀念日,同時也是三軍儀隊結束在中正紀念堂銅像大廳的禮兵交接,首度於主堂體前民主大道實施禮兵巡查及訓練展示。
三軍儀隊目前駐防於慈湖陵寢、大溪陵寢、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及國民革命忠烈祠執行禮儀勤務,慈湖與大溪陵寢為一組、中正紀念堂與國父紀念館為一組、國民革命忠烈祠為一組,每六個月輪替一次。
▌結束於銅像大廳的禮兵交接 文化部:去除權威崇拜
三軍儀隊於昨(14)日結束長達 44 年在中正紀念堂銅像大廳的禮兵交接,文化部表示,以「去個人崇拜」、「去威權崇拜」為現階段中正紀念堂轉型正義目標,要求中正紀念堂駐防國軍儀隊回歸巡查訓練及維護場域安全的任務目的,撤除原先銅像大廳站哨任務。
國防部表示,調整後的中正紀念堂國軍儀隊禮兵巡查及訓練展示,15 日起每天上午 9 時至下午 5 時,每整點時段由禮兵長及禮兵 2 員各 1 組,分別自主堂體 1 樓左右兩側門沿環堂道路(大孝門西段及大忠門東段),配合巡查至民主大道實施儀隊訓練展示,結束後返回備勤室,整體時間約 15 分鐘,如遇雨天則不實施巡查及訓練展示。
國防部說明,三軍儀隊隊員均完成耐熱訓練,執勤前亦由幹部掌握人員身體狀況,故於高溫炎熱天氣下執行無虞;另慈湖、頭寮儀隊勤務目前無調整規劃。
▌長達 38 年的戒嚴令 淪為蔣氏父子獨裁統治的法源依據
根據「新台灣和平基金會」文章所述,1947 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國民黨政權台灣行政公署長官陳儀,表面上妥協讓步,與台灣民間各界領袖商討政治改革,卻私下向蔣介石求援出兵。來自中國的鎮壓部隊抵達後,陳儀自 3 月 9 日起陸續宣布基隆、台北及全台戒嚴,展開「清鄉」屠殺行動。
「二二八事件戒嚴令」為期大約 2 個月,國民黨大舉搜捕、殺害台灣本土知識分子與仕紳領袖,造成台灣本地菁英死傷慘重。
1948 年,國民黨部隊在內戰中被共產黨擊潰,為了挽救敗局,鎮壓各地人民起義,蔣介石在該年 12 月 10 日發布全國戒嚴令,賦予國民黨各地軍事指揮官近乎獨裁的權力。
最初,台灣被當作榨取資源供給戰爭需求的後方省分,未被納入戒嚴令實施範圍。直到 1949 年 5 月 19 日,國民黨戰敗已無可挽回,蔣介石政權預謀逃難到台灣,於是由省政府主席兼臺灣警備總司令陳誠,頒布「臺灣省戒嚴令」。
在無限期「動員戡亂」、「反攻大陸」的名義下,「臺灣省戒嚴令」實施長達 38 年。戒嚴令全面限縮人民的言論自由、集會結社權,長期實施「報禁」、「黨禁」,由黨國體制全面掌控公共輿論及政治參與管道;戒嚴令也讓黨國體制可以進行思想檢查,只要閱讀「禁書」,唱「禁歌」,講「禁語」,都可能會情治單位認定為匪諜,以預謀叛亂的罪名加以處刑。
原本以應對戰爭或叛亂為立法目的「戒嚴法」,淪為蔣氏父子進行獨裁統治的法源依據,就連中央民意代表也因為實施戒嚴而停止改選,無限期續任,充當蔣家獨裁者的橡皮圖章。
▌轉移禮兵交接的地點 真的達到轉型正義了嗎?
直至 1987 年 6 月,時任立法委員的吳淑珍,在國會公開質詢大軍頭郝柏村,揭發國軍在金門烈嶼屠殺海上漂流難民的三七事件,該次事件引發社會質疑,戒嚴令賦予戰地指揮官過多權力,竟可胡亂下令虐殺,連老弱婦孺都不放過,同時也引起國際社會強烈譴責。
同年,美國眾議院、參議院先後通過《台灣民主決議案》,要求國民黨政府終止戒嚴令,落實人民權利保障,加速政治改革及民主化發展,盡快實施中央民意代表改選。
1986 年 5 月 19 日,鄭南榕發起主張解除戒嚴的「519 綠色行動」,在台北市艋舺龍山寺聚集數百名群眾,以街頭路線公然挑戰蔣經國政權。隔年的 5 月 19 日,剛成立不久的民進黨,再次發動抗議行動,提出「只要解嚴、不要國安法」、「100% 解嚴、100% 回歸憲法」的訴求。
面對國內民主運動浪潮、軍警情治人員濫殺醜聞,以及來自美國強大的外交壓力,獨裁者蔣經國意識到台灣民主化浪潮已勢不可阻擋。
1987 年 7 月 14 日,蔣經國簽屬總統令,宣布自 7 月 15 日起,終止長達 38 年的戒嚴,並且同步廢止依據《戒嚴法》制定的 30 多項相關法律、法規命令。
如今於 2024 年解嚴紀念日當天,以「去個人崇拜」、「去威權崇拜」等理由做為朝向轉型正義目標、結束中正紀念堂銅像大廳的禮兵交接的作法,也引發是否還是未去除紀念權威象徵之正反意見爭議。
新聞回顧:
2024/09/12 報呱 中正紀念堂轉型遭批缺乏「政治意志」 鄭文燦:還在找最大共識
2024/06/04 報呱 文化部長稱中正紀念堂轉型需「共識」 真促會:在首都紀念獨裁者是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