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戰專家、台北大學犯罪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今(17)日在臉書貼文回顧今年一整年的資訊戰議題,並針對外界的誤解一一說明。

沈伯洋先表示他很敬佩許多默默耕耘的學者、專家,不為名利默默耕耘,他謙稱自己只是花了時間整理別人的研究成果而已。至於外界的種種誤解,他利用此篇貼文一一回應。

台北大學助理教授沈伯洋則指出,應揭露中國在台灣媒體的投資以及媒體所有者與中國的關係,包括關係企業的持股、受中國補助金額等,讓外界了解閱聽媒體與中國的關聯。(圖/中央社.江今葉)
台北大學助理教授沈伯洋則指出,應揭露中國在台灣媒體的投資以及媒體所有者與中國的關係,包括關係企業的持股、受中國補助金額等,讓外界了解閱聽媒體與中國的關聯。
(圖/中央社.江今葉)

首先,沈伯洋說,他提出中國資訊戰,不代表他就會認為什麼事情都是資訊戰,就好比如果今天他研究的課題是酒駕,也不表示他認為所有犯罪問題都是跟喝酒開車有關。

再者,沈伯洋說自己研究的重點是「中國發動」的資訊戰,也就是說研究的範疇是 state crime,是國與國之間如何發動的模式,至於台灣國內當然也會有資訊戰,但並非他研究的課題。不過正因為台灣也有很多網軍,他才需要研究哪一些人在台灣工作,卻會去拿中國的錢做攻擊。

中國利用社群媒體打資訊戰。
(圖/中央社)

至於,如果想知道消息是否真實,應該向台灣事實查核中心、Mygopen、Cofacts 等單位查訊,他們研究的是資訊戰的來源追蹤,而非個案事實的查核。他進一步說明,這樣的概念與代理人法是一致的:我們需要知道,哪個訊息是 Made in China ,也就是說,我們想要呈現給大眾的,是中國如何把特定訊息「散佈」在台灣,除了他們自己製造之外,更包含由他人製造,中國散佈。

因此,他們並不把資訊真假擺在研究的第一位,一方面已經很多專家了,二方面是,中國很多資訊攻擊,並不是假訊息,而是真的不得了的訊息:在這邊我稱之為「敘事攻擊」。

最後,沈伯洋強調,有中國攻擊,不代表他是「唯一」造成台灣紛擾的理由。所有記者在問他的意見時,他都會強調,台灣有很多「反作用力」(也就是吳介民老師提到的概念),所以很難量化攻擊的效應。

Tags
資訊戰

編輯推薦

有「居民身份證」即中國公民!駁斥陳玉珍的狡辯

YouTuber 攝徒日記(八炯)紀錄片中展示的證件明顯是「居民身份證」,不是「台胞證」、也不是「居住證」,而是具有中國公民身分的證件,更絕非陳玉珍意圖混淆視聽的「綠卡」。

January 8, 2025

不要害怕電影,更不要對不起電影:《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不要害怕電影!電影沒那麼可怕,也沒那麼重要。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政體因為電影而感到恐懼,那絕對不是因為電影太強,而是因為他們自己太脆弱了。」

January 6, 2025


台灣海底電纜遭中國貨輪破壞 疑灰色地帶攻擊 

週五下午,一艘登記為喀麥隆國籍的「順興39號」(Shunxin-39)號貨輪在距離東北角約 13 公里處被海巡署截獲,並被命令返回距離海岸較近的海域進行調查。

January 6, 2025


擺脫中國世界觀 台灣前進太平洋的挑戰 

台灣總統賴清德先前訪問太平洋島國,並過境夏威夷、關島,美媒《外交家》(The Diplomat)指出,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外交策略,代表台灣政府嘗試融入太平洋國家。

January 4, 2025

customplayer-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