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戰專家、台北大學犯罪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今(17)日在臉書貼文回顧今年一整年的資訊戰議題,並針對外界的誤解一一說明。
沈伯洋先表示他很敬佩許多默默耕耘的學者、專家,不為名利默默耕耘,他謙稱自己只是花了時間整理別人的研究成果而已。至於外界的種種誤解,他利用此篇貼文一一回應。
首先,沈伯洋說,他提出中國資訊戰,不代表他就會認為什麼事情都是資訊戰,就好比如果今天他研究的課題是酒駕,也不表示他認為所有犯罪問題都是跟喝酒開車有關。
再者,沈伯洋說自己研究的重點是「中國發動」的資訊戰,也就是說研究的範疇是 state crime,是國與國之間如何發動的模式,至於台灣國內當然也會有資訊戰,但並非他研究的課題。不過正因為台灣也有很多網軍,他才需要研究哪一些人在台灣工作,卻會去拿中國的錢做攻擊。
至於,如果想知道消息是否真實,應該向台灣事實查核中心、Mygopen、Cofacts 等單位查訊,他們研究的是資訊戰的來源追蹤,而非個案事實的查核。他進一步說明,這樣的概念與代理人法是一致的:我們需要知道,哪個訊息是 Made in China ,也就是說,我們想要呈現給大眾的,是中國如何把特定訊息「散佈」在台灣,除了他們自己製造之外,更包含由他人製造,中國散佈。
因此,他們並不把資訊真假擺在研究的第一位,一方面已經很多專家了,二方面是,中國很多資訊攻擊,並不是假訊息,而是真的不得了的訊息:在這邊我稱之為「敘事攻擊」。
最後,沈伯洋強調,有中國攻擊,不代表他是「唯一」造成台灣紛擾的理由。所有記者在問他的意見時,他都會強調,台灣有很多「反作用力」(也就是吳介民老師提到的概念),所以很難量化攻擊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