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無人 無人戰場》陳柏宏:台灣無人機發展以及未來防衛挑戰

「戰場無人?無人戰場?無人科技新趨勢與未來地緣衝突圖像」,邀請國際局勢專家與產業政策專家進行深入討論。(圖/台獨聯盟)

台灣軍警戰術研究發展協會常務理事陳柏宏首先表明,現代無人機的應用,已不僅限於偵查,還包括打擊與情報收集,這對於地緣政治衝突有著深遠影響。

台灣軍警戰術研究發展協會常務理事陳柏宏,從台灣現在面臨的中國侵台的地緣政治威脅,指出台灣政府應慎重考量無人機的應用,並對未來台灣軍事防衛策略的關鍵問題。

前情提要:抗中保台的不對稱作戰 無人載具創造入侵者的地獄景象

灣軍警戰術研究發展協會常務理事陳柏宏(圖/台獨聯盟)

烏克蘭無人機應用的啟示:台灣企業的創新與靈活性

位於基隆的橙森國際公司,是一家規模小於二十人的企業,但已成功將無人機產品供應至烏克蘭。

  • 橙森公司的業務模式主要以整合商的角色,並不自行生產零組件,而是購買現成的零件,並將重點放在「彈藥籠」的設計和應用。
位在基隆的橙森無人機公司,出產無人機產品至烏克蘭。
(圖/dronesvisio)

陳柏宏認為,這種靈活的整合方案,在應對戰場實際需求方面,成為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法,反映出台灣軍事系統需加速應急設備的採購流程,與橙森國際這類企業形成互補。

台灣無人機戰略地位與限制

陳柏宏指出,目前美國強大的空軍優勢,目前沒有其他對手可以跟美國競爭。因此 2023 年,美國空軍替台灣國防部向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訂購 4 架 MQ-9B 無人機,合約上限價格為 2 億 1760 萬美元,預計 2025 年完成合約。

  • MQ-9B「空中衛士」(SkyGuardian)無人機的特色,是不間斷地提供情報、監視與偵察。即使天候惡劣,MQ-9B 也能透過衛星飛行 40 多小時。
MQ-9 是由通用原子航空系統(GA-ASI)為美國空軍開發的無人機。也是世上第一款專為長時間進行高空偵察任務而設計的武裝無人機。2020 年 11 月 3 日,美國國務院批准售台 4 架 MQ-9B Sea Guardian 無人機。
(圖/U.S. Air Force photo by Paul Ridgeway/wiki)

近年來,台灣政府推動的商規軍用無人機計畫進入量產階段。然而,目前多數商規無人機為微型無人機,雖然在俄烏戰爭中發揮了作用,但在台灣的防衛中,這類無人機的航程和控制距離因電池技術限制,難以應對台灣海峽的跨海作戰需求。

  • 台灣(新竹南寮)與中國(福建平潭)之間的最短距離約為126公里,而現有無人機的控制距離僅為 5 到 15 公里,這使其無法有效參與兩岸間的防衛作戰。

陳柏宏提醒,台灣必須重新審視無人機的戰術角色,避免投入大量資源,卻把預算用在無法對台海戰爭有顯著幫助的技術上。

  • 因此,台灣必須謹慎分析無人機的適用戰例,避免盲目模仿他國的使用模式,而應專注於提升無人機針對台灣特定戰略需求的效能。
中科院紅雀 2 型無人機。(圖/中科院)

商規軍用無人機的發展困境 戰略考量與資源配置的質疑

台灣政府推動的「商規軍用」無人機計畫,原本希望通過快速採購現有產品來應急軍事需求,但實際執行中卻面臨許多挑戰。這使得許多標榜「商規」的無人機產品,實際上需重新設計、開發,降低採購速度的進行。

  • 例如,NCC 對無人機發射器功率的規定,限制了商用無人機的控制距離,導致廠商無法達到國防部的軍事規格需求。

陳柏宏指出,台灣在無人機方面的軍事投資,應注重對於阻絕敵方登陸的系統,而非僅著眼於末段作戰的微型無人機。

台灣單兵需要使用小型無人機進行偵查時,表示戰事可能已進入台灣本土,可能並非最有效益的資源分配方式。陳柏宏認為,與其投資於微型無人機,或許更應將資源投入到前期阻絕敵軍的主戰系統。

2023 年,經濟部與嘉義縣政府共同舉辦「經濟部無人機產業發展專案辦公室」揭牌典禮。(圖/經濟部)

無人機國家隊與商業化的挑戰

陳柏宏觀察,台灣政府目前強調無人機「國家隊」並走向國際市場,但目前「商規軍用」的無人機,在規格和標準都是為國防部量身訂製,實際上未必具備商業化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 陳柏宏提醒,如果台灣生產的產品無法在國際市場上銷售,無人機產業的發展方向將需重新思考。

台灣關鍵基礎設施的脆弱性 反無人機系統的缺失

陳柏宏提醒,台灣的電網是最脆弱的關鍵基礎設施之一,無論是火力發電廠或核能電廠,均容易受到攻擊。即使發電能力強,若電網傳輸受損,整體電力系統仍會癱瘓。因此,電網的保護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課題。

此外,台灣的機場和其他戰略設施也缺乏完善的反無人機系統。商規軍用無人機案中雖然有涉及反無人機系統的提案,但該技術的發展與實際應用仍有待加強。

  • 陳柏宏指出,台灣面臨小型無人機增加的威脅,但對無人機的反制卻相當缺乏。根據無人機的設置,干擾可能導致其停在原地或逐漸降落,而非即刻失效。因此,無人機干擾技術仍有其限制,難以單憑快速反應有效應對遠距離的小型無人機威脅。
陳柏宏指出,發電廠、電網是最脆弱的關鍵基礎建設。
(圖/CEphoto, Uwe Aranas/CC BY-SA 3.0)

無人機預警與反制系統的不足

陳柏宏表示,無人機的導控信號接收裝備,雖然能監測附近的遙控操作,但若無法確定遙控者的合法性或其意圖,執法人員仍面臨取證與執行上的難題。尤其是在關鍵基礎設施周邊,如台電等單位,僅憑監測到無人機操作訊號並不足以立即採取行動。

  • 以無人機預警系統為例,可以在5公里外發現目標,但實際操作中,由於無人機體積小、距離遠,難以準確定位。
Echodyne 反無人飛行器系統(圖/詹氏年鑑電子資料庫)

台灣無人機產業實力強大,國家隊政策展現潛力

台灣的無人機廠商已具備國際水準,不僅在全系統的開發上表現優異,針對特定零組件的生產也具備競爭力,整體產業的實力不容小覷。

未來,討論「無人機國家隊」的重點在於,政策的目的是整合這些已具備競爭力的企業,為國家需求提供支持。應對當前和未來的挑戰,台灣無人機產業在國際市場將繼續發揮其技術優勢,並在國家戰略中扮演關鍵角色。

無人機產業的台灣模式?

  • 面對主持人何澄輝提問,按照無人機產業的發展,是否可以發展出一個符合台灣情境的模式,類似像橙森呈現一個運作模式?

陳柏宏指出,無人機雖然看似勢不可擋,但其實並未對戰場大局產生決定性影響,對整體戰局來說影響有限。數據顯示,傳統炮兵單位仍是造成最大規模損害的主力。

此外,無人機的成本效益也值得重新審視。雖然無人機在某些情況下具有優勢,但其實造價並不低於傳統戰鬥機,且易受攻擊。未來的軍事決戰可能更多依賴水上和水下無人機,尤其是美國在水下自主無人載具方面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

在人工智慧(AI)應用方面,西方國家和台灣主要將 AI 用於目標辨識,但不會讓AI自主發動攻擊。相較之下,中國在 AI 倫理上的限制較少,可能在未來的軍事衝突中利用AI進行精準打擊,使其能夠更有效地鎖定高價值目標,這對未來的戰爭形態可能產生深遠影響。

陳柏宏認為,總體而言,台灣在無人機和AI技術上的發展已經達到甚至超越烏克蘭的水平,並獲得國際友邦的認可。然而,未來的軍事策略應更多關注如何反制無人機和AI技術的威脅,而非僅僅著眼於技術細節的改進。

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何澄輝與陳柏宏進行對談。(圖/台獨聯盟)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