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扣船,英伊衝突升溫
上週五(7 月 19 日)伊朗革命衛隊(Revolutionary Guard)在荷莫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扣押了一艘懸掛英國國旗的史丹納帝國號油輪(Stena Impero)。根據伊朗伊斯蘭國際通訊社(IRNA)的新聞,扣押理由是油輪與一艘漁船相撞之後,對漁船的呼叫不予回應,「違反國際航行規則」。但英國外相韓特(Jeremy Hunt)表示,史丹納帝國號油輪是在阿曼水域遭到挾持,之後被迫航向伊朗,伊朗「明顯違反國際法」。
這起油輪扣押事件發生之前兩週,英國皇家海軍扣押了伊朗油輪 Grace 1,理由是該油輪運送石油前往敘利亞,違反歐盟制裁規定。當時韓特表示,Grace 1 的扣押合於國際法,但伊朗方面指此為「海盜行為」,也曾表示要扣押一艘英國船以為報復。
最近這兩起你來我往的油輪扣押事件,使得本已緊張的美英伊三國關係更形升溫。美國自從退出 2015 年伊朗核子協議之後,又對伊朗重施制裁,雙方頗多交手,英國雖然努力維持核子協議,試圖降低區域緊張,但扣押 Grace 1 顯然觸怒伊朗。伊朗在扣押史丹納帝國號之前一週也曾試圖阻撓一艘英國油輪航行,遭到英國巡防艦蒙特羅斯號(HMS Montrose)的介入,但伊朗一貫的否認曾企圖奪取這艘油輪。
伊朗扣押船籍英國的油輪,引發國際關切。白宮指責伊朗對英國「暴力升級」,歐盟對外事務部並代表二十八個會員國對本案表達「深切的關注」(deep concern)。此外法國外長向伊朗提出「嚴厲譴責」,並聲明法國「與英國團結一致的立場」,德國聯邦政府則向伊朗提出「立即釋放英國油輪」的鄭重要求。德國外長表示,若情況持續惡化,將會是「無人勝出,滿盤皆輸」的局面。
*史丹納帝國號是船籍為英國的瑞典油輪,船上共有二十三名船員,國籍分為印度、俄羅斯、拉脫維亞和菲律賓。
參考新聞來源:
2019/07/21 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Iran tanker seizure: Radio exchanges reveal Iran-UK confrontation(伊朗扣押油輪:無線電通訊洩漏伊英衝突)
2019/07/21 Der Spiegel(德國明鏡週刊)"Es geht darum, Krieg zu verhindern"(「這是為了避免戰爭」)
2019/07/20 Le Parisien(法國巴黎人報)L’Iran a ancré le pétrolier battant pavillon britannique à un de ses ports(英籍油輪碇泊伊朗某港)
英國脫歐亂局:西敏宮「恭請聖訓」?
英國脫歐亂局愈演愈烈,上週保守黨議員表示,可能的首相繼任人強森(Boris Johnson)公開表示即便無法達成協議,也要在 10 月 31 日的期限之前硬脫歐,為了阻止這場將對英國造成重大傷害的慘劇,他們可能迫不得已要將女王陛下一併拖下水。
保守黨議員所考慮的手段稱為「恭請聖訓」(humble address),也就是在首相漠視國會的反硬脫歐決議時,請求女王陛下代表英國出席歐盟高峰會,向歐盟要求延長《里斯本條約》第五十條的脫歐程序。這是西敏宮繞過唐寧街而直接訴諸白金漢宮的激烈舉措,若真成事實,將會是伊麗莎白二世登基以來最特殊的政治事件。
保守黨議員告訴 BBC,強森有可能漠視國會對硬脫歐的否決案,但即便他同意尊重國會,還是有可能在歐盟內部動手腳,讓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歐盟行使否決權,不讓英國延長脫歐程序。最終國會可能別無他法,只能請求女王以國家元首的身份介入。
BBC 指出,按照歐盟的規定,只有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可以代表會員國出席高峰會,既然英國女王是國家元首,她在法律上確實有資格代表英國前往歐盟。然而歐洲各國王室都是虛位元首,並不涉及政治,伊麗莎白二世登基六十七年以來,更是力求在政治上超然中立。既然「很難想像女王如此直接涉入政治」,「恭請聖訓」可能只是保守黨對下一任首相施壓的手段之一,而不是真的要女王「搭歐洲之星去布魯塞爾」。
BBC 的分析如此,美國 CNN 的報導卻引用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憲法教授哈瑟爾(Robert Hazell)的分析,稱英國女王出席歐盟高峰會是個荒謬的念頭。他說作為虛位元首的歐洲王室無權出席歐盟會議,歐盟高峰會是「政府首腦的會議」。最後 CNN 報導作結指出,英國脫歐大戲的這個最新發展,反映了是國會對於新任首相的高度關切。
參考新聞來源:
2019/07/18 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rexit: Scheme to block no deal 'could involve Queen'(英國脫歐:阻止硬脫歐手段可能牽扯女王)
2019/07/19 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UK MPs threaten to drag Queen Elizabeth into Brexit chaos(英國國會議員揚言拖女王入脫歐亂局)
WHO 發布剛果伊波拉疫情為國際關注緊急公衛事件
去年八月剛果民主共和國(RDC)爆發伊波拉疫情,至今已確認案例超過兩千五百起,導致一千六百人死亡,是史上第二凶險的伊波拉疫情。上週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已經接受國際專家委會員的建議,宣布 RDC 疫情為「國際關注緊急公共衛生事件」(PHEIC,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上個月烏干達出現了兩起伊波拉致死案例,是一名來自 RDC 的老婦和五歲的小孫子。此等「跨境」病例發生後,許多專家便敦促世衛組織發布警訊,不過 WHO 並未採取行動,直到 RDC 邊境城市果瑪(Goma)發現伊波拉病例才改變態度。譚德塞表示,果瑪出現疫情是促使 WHO 發布警訊的主要原因之一。果瑪有兩百萬人口,又鄰近盧安達,若是疫情在大城市蔓延開來,或更進一步傳播到盧安達,後果不堪設想。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遲遲不發布 PHEIC 是因為此等警訊可能給人全球性疫情威脅的錯覺,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如今雖然發布 PHEIC,並敦促聯合國籲請世界各國注意,尤其是鄰國盧安達、南蘇丹、布隆迪、烏干達等,不過世衛組織還是強調剛果伊波拉疫情並未造成「全球性的威脅」,也呼籲不該因此限制旅行或貿易。
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第五次依照 2005 年簽訂的協議發布 PHEIC,前四次分別為:2009 年非洲豬瘟;2014 年急性脊髓灰質炎(poliomyelitis,俗稱小兒麻痺);2016 年茲卡病毒(zika),此外另一例是 2014 年西非的伊波拉疫情,總共奪走了一萬一千條人命。
參考新聞來源:
2019/07/19 Africanews(剛果非洲新聞台)Ebola : risque de contamination au Rwanda après la présence suspecte d'un cas dans le pays(WHO 發布伊波拉警訊,烏干達加強監控)
2019/07/17 De Volkskrant(荷蘭人民報)Ebola-uitbraak in Congo die al een jaar duurt door WHO uitgeroepen tot medische noodsituatie(世衛組織就肆虐剛果一年之久的伊波拉疫情發布醫療警訊)
2019/07/17 Nature(自然)Ebola outbreak declared an international public-health emergency(伊波拉疫情成為國際緊急公衛事件)
范德賴恩的硬仗:氣候中立的歐洲
上週歐洲議會就執委會主席人事案進行投票,前德國國防部長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以僅僅超出絕對多數九票的 383 票獲得任命,成為歐盟首位女性領導人,然而議會之內反對票數也高達 327 票,顯示她在今年 11 月上任之後還有艱困長路要走。而除了歐盟內部的政黨政治問題,荷蘭媒體還指出范德賴恩將面臨的多場硬戰,例如移民問題、歐盟法治問題、廢止會員國否決權、失業政策、多年度歐盟預算協商等等,此外還有范德賴恩自月初被提名後便高舉的氣候變遷議題。著名科學期刊《自然》評論她在歐洲議會投票開始前數小時的演說為「關於氣候的大膽保證」。
范德賴恩在演說中明確表示要將氣候議題列為歐盟首要議程,並宣示短程目標為至遲於 2030 年將歐洲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 40% 降低到 50%(相對於 1990 年)。《自然》引述德國菠次坦氣候研究中心(Potsdam-Institut für Klimafolgenforschung)主任艾登豪夫(Ottmar Edenhofer)從科學角度對此做出的評論,稱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是氣候議題中關鍵的一步。
范德賴恩也宣布要在上任後一百天內展開歐洲的「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目標在 2050 年讓歐洲成為全球第一個氣候中立的大陸。她並且保證將在未來的十年內動用一兆歐元於氣候投資,歐洲投資銀行也將轉型為氣候銀行。德國經濟研究中心(Deutsches Institut für Wirtschaftsforschung)研究員坎佛特(Claudia Kemfert)稱綠色新政「具有開創性」,能夠「在避免損及氣候的情況下開啟新市場,創造巨大的經濟機會」。
科學家看法如此,歐洲議會內的綠黨與歐洲自由聯盟(Greens/EFA)議員卻不領情,在人事案中投下了反對票,理由是范德賴恩並未具體提出避免氣候崩潰的方案。而在更現實的層面上,不論政策和議會內部如何,若沒有歐盟國的密切配合,一切都將成為紙上空談。
參考新聞來源:
2019/07/17 De Volkskrant(荷蘭人民報)De verkiezing van Von der Leyen toont aan dat de Europese politiek Nederlandser wordt(范德賴恩當選顯示歐洲政局荷蘭化)
2019/07/17 Nature(自然)New EU chief makes bold climate pledges(歐盟新首腦就氣候做出大膽承諾)
瑞士同意引渡中國生醫間諜
在美方的要求之下,瑞士聯邦最高法院上週宣佈做成決定,同意將竊取商業機密的中國科學家薛功達(Gongda Xue,音譯)引渡到美國。
薛功達在瑞士巴塞爾(Basel)地區已經居住了二十年,2008-2014 年間任職於瑞士的弗雷德里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Friedrich Miescher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他的妹妹薛瑜(Yu Joyce Xue,音譯)是華裔美籍生化學家,2006-2016 年間任職於英國葛蘭素藥廠(GlaxoSmithKline)。薛瑜被控竊取價值五億五千萬美元的商業機密(與能夠殺死腫瘤細胞的抗體有關),並在去年八月向美國賓州地方法院坦承犯案,薛功達則被控將薛瑜所竊在米歇爾生醫研究所進行測試,再將結果轉送給中國的共犯。
根據瑞士方面的報導,本案共有五人被控,其中有三人在中國成立任諾藥業(Renopharma),銷售竊得的商業機密。至於薛瑜則被美國法庭指為「全球頂尖的生化學家」。如今薛瑜還在等待美國賓州地院宣判,薛功達則有三十天的上訴期間。
去年美國司法部曾指稱設立於中國南京的任諾藥業是中國政府資助的企業,且明白表示將本案視為一種「經濟戰」,然而科學界另有不同的聲音。就在瑞士宣布同意引渡薛功達時,英國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刊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拉瑪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的公開信。拉瑪克里斯南認為,現今美國科學界面對中國科學家的態度,堪比二戰時期的日囚營和麥卡錫時代對共產黨的猜忌。他宣稱科學家追求公開與公平,以族裔或國籍拒絕特定人士入境或合作,是「道德上應予反對的」歧視行為,「必須停止」。
參考新聞來源:
2019/07/16 Swissinfo(瑞士資訊)Swiss agree to extradite Chinese researcher in US corporate espionage case (瑞士同意引渡涉入美國企業間諜案的中國研究員)
2019/07/17 Reuters(路透社)Swiss agree to extradite Chinese scientist to U.S. on theft charges(瑞士同意引渡被控偷竊的中國研究員到美國)
2019/07/16 Nature(自然)Royal Society president stands up for Chinese scient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英國皇家科學學會會長為美國華裔科學家發聲)
「伽利略」恢復通訊
歐洲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局(GSA)上週宣布修復因地面原因而當機長達一週的歐洲導航衛星系統「伽利略」(Galileo)。
「伽利略」是歐洲為了避免過度仰賴美國軍方的全球定位系統(GPS)而致力發展的技術。雖然就書面設計而言,「伽利略」的技術比已經運作二十五年的 GPS 高明,實際上這個系統自 2005 年發射第一具衛星以來便問題不斷—— 2014 年發射的兩具衛星最後上到錯誤的軌道,2017 年眾衛星上總共 72 具原子鐘甚至有九具完全故障不能作用。
GSA 表示,「伽利略」目前還處在測試階段,明年還將發射 30 具衛星,屆時整個系統才算正式啟動。
報呱延伸閱讀:
報呱世界新聞選摘@歐+非洲(2019/07/11-07/17) 歐洲導航衛星伽利略系統失效中
參考新聞來源:
2019/07/18 De Volkskrant(荷蘭人民報) ‘Europese gps’-netwerk is gerepareerd(「歐洲GPS」網路已經修復)
荷蘭分析:馬航 MH17 案五週年,追究俄羅斯責任的可能性
2014 年 7 月 17 日,由阿姆斯特丹飛往吉隆玻的馬航 MH17 班機在烏克蘭東部失事,機上 283 名乘客和 15 名機組人員全數罹難。一年後荷蘭運輸安全委員會調查結果出爐,指出班機是被俄羅斯製山毛櫸飛彈(BUK-TELAR)擊中,這項調查結果也獲得後來荷蘭、澳洲、比利時、馬來西亞組成的國際聯合調查小組所支持。不過俄羅斯始終否認此事與俄羅斯有關,聲稱山毛櫸飛彈是前蘇聯所製造,運送到烏克蘭後就沒有返回俄羅斯。此外俄羅斯也極力反對就此事成立國際法庭,最終這些受影響最多的國家同意將本案交由荷蘭法院審理。
馬航 MH17 罹難者多數為荷蘭人,且案件又交由荷蘭法院,荷蘭媒體的關切可想而知。荷蘭《人民報》在事件五週年前夕刊出跨版報導,分析向俄羅斯追究本案國際責任的可能。
(一)荷蘭法院的審理現況:
上個月主掌荷蘭犯罪偵查與訴訟的公訴部明確表示指擊落馬航的山毛櫸飛彈來自俄羅斯,並起訴參與運送飛彈的四人,其中三人是俄羅斯人。這四人的審判程序將在明年三月展開,但其中有兩人已經明白表示不會前往荷蘭受審。
公訴部「謀殺」的起訴罪名令人吃驚,媒體認為不論究竟何人下令發射飛彈,應當都是出於錯誤判斷,誤將馬航班機認為是烏克蘭軍機。但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國際刑法學教授德宏恩(Marieke de Hoon)指出,即便軍事衝突期間可以合法動用山毛櫸飛彈,確認攻擊對象並非平民依舊是軍方的責任,更何況俄羅斯方面一直否認馬航事件與俄烏雙方衝突有關,可以想見被告不可能援引合法軍事行動來進行辯護。此外,德宏恩認為,缺席審判的情況下,接受被告指派出庭的律師可能對審判程序步步杯葛,可以預期將是非常冗長的審理過程。
(二)在國際法院成案的可能:
荷蘭和澳洲都認定俄羅斯為罪魁,兩國很有可能將本案訴諸國際法院(ICJ),然而 ICJ 的管轄權以當事國的同意為基礎,因此兩國已經和俄羅斯展開協商。在俄羅斯始終不同意的最壞情況下,兩國可能會援引俄羅斯沒有保留管轄權的 1944 年《芝加哥航空公約》。該公約規範不得對民用航空器開火,因此只要能夠證明俄羅斯軍方人員涉案,就可以啟動該公約程序。烏克蘭已經援引聯合國反恐公約向 ICJ 起訴俄羅斯,該公約認定對民用航空器開火為恐怖行動,也是荷澳兩國也可以考慮的手段。
(三)在歐洲人權法院成案的可能:
共有 380 名馬航 MH17 罹難者家屬向歐洲人權法院(ECHR)起訴俄羅斯,而歐洲人權法院是否能夠成為本案各國交手的場域?荷蘭、俄羅斯、烏克蘭都是《歐洲人權公約》的締約國,而該公約規定不得攻擊民用航空器,一國在其能力所及範圍內都有預防此等事件發生的義務。德宏恩指出,若是做此主張,俄羅斯對事發地點是否有影響能力便成為關鍵爭點。由於人權法院對國家的態度向來比較嚴格,德宏恩認為法院有可能以俄羅斯在當地是否「具有相當影響力」為責任的判斷標準,這可能也是這條訴訟途徑的一大優點。
不過俄羅斯在 2017 年立法規定,歐洲人權法院的判決損及俄羅斯國家主權時,俄羅斯可以對判決「不予理會」,但德宏恩表示這違反了《維也納條約法公約》,一國不得以其內國義務迴避國際義務。只是即便國際法的適用不成問題,德宏恩認為案件的審理大約還是要「耗費七到十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