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四(7 月 14 日)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在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演講,提出一份長達 64 頁的戰略報告,說明德國與中國的關係框架。貝爾伯克說,近年來,中國經歷前所未有的經濟成長,但也加倍推行威權主義,尤其在新疆和香港,這一切使中國在地緣政治上變得愈加自信,也讓中國成為德國的戰略對手。
朝經濟關係多元化邁進
貝爾伯克指出,「中國變了,因此我們的對中政策也必須改變」。她強調德國並不要與中國「脫鉤」,只是想要儘量「消除風險」。她舉出過去德國過度依賴俄羅斯化石燃料的錯誤來說明可能存在的風險。她並且補充說,「我們不想阻礙中國的經濟發展,也不想阻礙我們自己的經濟發展」,但德國必須實現經濟關係多元化。
貝爾伯克說明,人權在這當中佔有一席之地,企業必須確保其供應鏈中沒有人權侵犯事宜,企業愈是依賴中國,在這方面的風險和財務負擔就愈重。她強調這不僅是為了維護人權,也是為了保護德國自身的利益。
推動中國放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
貝爾伯克並且說,有鑒於中國曾因立陶宛的對台政策而施加經濟壓力,未來德國有可能必須在歐洲層面上對抗中國脅迫。至於對台關係,貝爾伯克說,德國和台灣在很多領域維持著密切良好的關係,德國也不會放棄與台灣的商貿往來。此外,鑑於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德國將會推動中國放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
德國政治與經濟的傾中
目前德國是由三個政黨組成聯合政府,而相對於總理蕭茲所領導的社民黨,綠黨籍的貝爾伯克提出的報告顯然更為強硬。德國政府存在對中政策的內部分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早先蕭茲不顧綠黨反對,將漢堡港貨櫃碼頭股權出售給中遠集團。中遠是中國國營企業,是全球大型海洋運輸企業之一。
德國是歐盟最大經濟體,長年去工業化的結果,現在反映在經濟成長衰退上。德國是高度仰賴工業的國家,但從化學產品到汽車、機械,都植根於 19 世紀的技術,德國企業透過提升產品品質而維持數十年繁榮,但這些工業產品中,許多已經過時(例如內燃機),或者在德國面臨過高的生產成本,於是將生產外移到他國(例如中國)。
例如德國最大鋁冶煉廠 Uedesheimer Rheinwerk 的母公司表示,由於能源成本高昂,將在今年年底前關閉該工廠。又例如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BASF),該公司要投資 100 億美元,建造最先進的綜合設施,以確保可以持續生產,但這投資並未投向德國國內,而是投向中國。
歐盟:歐洲去工業化問題是美中兩國造成的
歐盟官員將歐洲去工業化問題歸咎於美中兩國實施的不公平政策,使歐洲企業立於不利之地,但與其他歐盟成員國相比,德國的問題更為嚴重,且主要是內部因素造成,例如欠缺高技能勞動力、廉價能源與新創公司,再加上人口嚴重老齡化。數據顯示,未來 15 年內,約 30% 的德國勞動力達到退休年齡,工程師、科學家以及其他高技能工人,也就是能確保德國在全球市場競爭力的人力,都將嚴重短缺,這個問題在短期內並沒有解決方法。
參考新聞來源:
2023/07/13 Politico EU(政客雜誌歐洲版) The deindustrialization of Germany:If Europe’s economic motor stalls, the Continent’s already polarized political landscape will shudder
2023/07/13 DW(德國之聲) China policy: Germany outlines new 'not naive'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