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揣,咱的所在」 以藝術與自然力解讀台灣身世 —— 陳澄波百三特展 by 李 若瑋2024-12-102024-12-10 為紀念陳澄波先生 130 歲冥誕,國立台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即日起至 2025 年 5 月 11 日止,在台博館鐵道園區舉辦「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八件陳澄波原畫,而為了讓觀展者可以隨著畫作的足跡與博物學的觀察剖析,窺探大自然對台灣島嶼的影響力及多樣性發展,策展單位更專程前往日本山口縣立美術館與東京藝術大學,借來了《東台灣臨海道路》與《山居》這兩件陳澄波重要的畫作。
美國圍堵下的法外之地,L.U.C的37屆東京影展觀察 by Lizard2024-12-052024-12-05 當自由秩序守護者美國越來越重視台灣半導體,並嚴密圍堵中國從台灣取得先進半導體,並以此壓制中國的發展與區域擴張野心時,經過超過三十年的養分積累,中國早已孕育出具有強烈文化影響力的世代,他們上至影視,下至抖音,在地理上東至亞太,西至非洲,早已跨越國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憤怒到極致時突然笑了,我突然懂了鍾孟宏的安排:《餘燼》 by Lizard2024-11-272024-11-27 導演鍾孟宏近日發佈了一部斥資破億的磅礡巨片《餘燼》,在宣傳前期幾乎保密到家,沒人能從預告看出這是關於什麼的電影。然而這部片從試映期間就評價兩極。有的觀眾進場看了之後說「這片有夠綠」,也有影評看完後被追問感想只能不知所云,說「有人願意挑戰白色恐怖題材是好事」而有的影評則直接表達對其不滿。《餘燼》題材是白色恐怖,這就是不滿的來源嗎?
愈在地愈國際! 《臺灣漫遊錄》角逐美國國家圖書獎 by 陳柏諺2024-11-142024-11-14 昨(13)日,新台灣和平基金會於左轉有書舉行作家楊双子壯行記者會與《臺灣漫遊錄》座談。曾在「2022 第六屆台灣歷史小說獎」入圍決選的《臺灣漫遊錄》,近日分別於 9 月及 10 月時,闖入「美國國家圖書獎」的長名單(入圍)和短名單(決選),締造台灣文學空前佳績。
影像教育與國安危機:佩姬・阿維許的台灣啟示 by Lizard2024-11-112024-11-11 今年第三十一屆女性影展展出焦點影人佩姬.阿維許(Peggy Ahwesh)展出這位實驗電影大師部分 1985 到 2017 的作品,其中內容包羅萬象,而且手法多元,既有膠卷也有數位,既有文化也有粗野,既引用拉岡也嘻笑怒罵,你很容易發現她的魅力,特別時她的作品總是充滿著自娛自樂的歡喜哪怕帶著對某些既成權威的嘲諷亦然。
「我尚未學會生活」?德希達逝世二十年後談解構 by 劉 又仁2024-11-012024-11-01 德希達的解構(deconstruction),之所以難以掌握,原因在於解構不是一種固定的方法,可以重複去瓦解一套僵固的哲學體系。對德希達來說,解構其實更像是一種文字閱讀的奇特經驗。每當我們預期一部哲學著作能夠有著完整且無所缺漏的系統秩序,彷彿沒有一種污點、意外、詭異、差錯會出現在這部著作之中時,透過驚人的細讀與耐心的推敲,總是會遇到一些無法被原有系統消化、掌握、融慣與詮釋的部分。
【陳俊光】被奪走的台灣美術課 —— 簡評《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by 陳俊光2024-10-292024-11-14 蔡潔妮博士的新書《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正是我們返校認識台灣美術的最佳讀物、也是召喚自由靈魂與創造能量的強大法器。
【蕭良嶼】韓江:「青少年有害圖書」與光州事件的疼痛記憶 by 蕭良嶼2024-10-232024-10-23 1970 年,韓江出生於南韓光州廣域市,父親是一名作家。1980 年,在全斗煥任內,光州發生了當地抗議戒嚴令的居民與學生遭到政府血腥鎮壓,包含性侵、毆打、殺害的事件,史稱「光州事件」。
陳列:那個埋很深很深的悲傷 by Jim Chen2024-10-082024-10-09 在 2024 年 10 月 6 日「民間轉型正義推動─中區共識營」519 行動組合委員,作家陳列自謙自己只有七年難以跟政治受難前輩相比,相較於其他政治受難者所受到的痛苦,他覺得自己實在微不足道。 但是他在獄中聽到其他人被刑求的經驗,讓他覺得很悲傷,人怎麼可以這樣對待人?
【Lizard的海底影院】前衛電影的前導影評《小丑:雙重瘋狂》 by Lizard2024-10-032024-10-05 這是一篇盡可能無雷的影評,特別適合那些想了解電影資訊,但不想被爆劇情的人。如果要我解釋這篇文章的存在意義,你可以想像成是坐在電影院前,有人幫你好打掃座椅,並準備好爆米花,同時給你一個盡可能精簡的前情提要 —— 比起情節上的,更多是文化上的,畢竟 2019 這個疫情前的無毒年代如今已經對我們相當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