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3 月 10 日)德國廣播電台文化台最近就台灣在國際上的現況做了一個長篇報導,稱台灣為「身陷絕大兩難的島嶼」。報導形容台灣是「自治民主的島嶼」,受到「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威脅,但台灣作為一個充滿自信的年輕民主政體還是往自決的方向推進。
報導以 2020 年 9 月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簡稱中華鳥會)遭到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除名一事,說明台灣不僅面臨來自中國的政治軍事壓力,其困境範圍也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報導稱中華鳥會為「台灣鳥會」,指出該組織於 1996 年成為全球最大鳥類保育組織國際鳥盟的成員,但過去 20 年間曾被國際鳥盟要求更改英文名稱總共 3 次,2020 年首度被要求更改中文名稱並簽署承諾不促進不倡導台獨的文件,理由是若非如此,就會使作為非政府組織的國際鳥盟蒙受「危險」。作為保育團體的台灣鳥會不願作出政治表態,拒絕簽署相關文件,其後果就是 2020 年 9 月台灣鳥會遭到國際鳥盟除名。
報導引述台灣鳥會國際事務部主任潘森識(Scott Pursner)的話:「他們(國際鳥盟)說我們是危險⋯⋯我們到現在都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危險。」相反的,潘森識表示,作為非政治性的保育團體,如果簽署了那樣的文件,將會嚴重損及台灣鳥會在專業領域的名聲。而遭到除名之後,真正受到風險的並不是哪個團體或政體,而是國際鳥類保育出現了缺口。
報導並且指出,對於 2020 年台灣鳥會遭「驅逐」一事,許多鳥類愛好者都不意外,因為類似的事情發生在許多不同的領域,台灣人早已司空見慣。過去台灣和中國曾爭執中國的代表性,現在台灣人更傾向於「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的立場,然而這在國際法上並不容易解決,因此也有綠黨等政黨試圖透過修憲來解決問題。
報導引述政治大學的一項民意調查指出,願意和中國統一的人還不到受訪者的 8%,受訪者的 54.6% 希望台灣最終能夠獨立,而自我認同為台灣人的比例愈來愈高。當然台灣人的認同也存在著世代差異,一位 56 歲的受訪者就被報導形容為屬於「受宣傳打造而抱有中國認同」的世代,然而連這樣的世代都逐漸開始動搖,不斷惡化的香港情況也是推手之一。
報導提及蔡英文總統接受 BBC 訪問時主張台灣的名字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台灣不必宣布獨立,因為台灣本來已經獨立。這樣的立場雖然迴避了宣布獨立的困擾,但未見得於台灣有利。報導指出,表面上看來,台灣堅持兩岸對話必須以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為前提,中國則堅持對談以尊奉一個中國原則為前提,於是形成一個打不破的僵局,實則這個僵局對北京有利,因為在這樣的現狀之下,台灣人看不到奮鬥的盡頭,必須承受不斷爭取國際認同的辛苦。
延伸閱讀:中華鳥會英文改成Taiwan 中華鳥會:加強國際間的識別度
參考新聞來源:
2021/03/10 Deutschland Funkkultur(德國廣播電台文化台) Eine Insel und ihr großes Dil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