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德國科布倫茲巿(Koblenz)的區域高等法院自 2020 年 4 月起審理敘利亞總統阿塞德(Bashar al-Assad)兩名安全官員的人道罪行案,牽涉超過 4000 起酷刑折磨事件,經過數個月冗長的聽審,法院於 2021 年 2 月 24 日就其中一名被告做成有罪判決並宣告四年半徒刑,另一名被告部分還在持續審理。這是全球第一起針對敘利亞境內違反人權罪行的審判,且認定敘利亞境內存在著系統性反人權行為,因此備受各界矚目。

法院訴追敘利亞人道犯行的同時,德國政界卻往相反的方向行動。自 2012 年以來,德國一直出於人道理由暫緩遣送敘利亞難民,暫緩遣送的決定每隔六個月就在各邦及聯邦層次審議更新。要維持暫緩遣送禁令,必須獲得各邦議會多數決以及內政部長的支持,然而各邦內政部長出現政治立場的分歧,最終導致 2020 年 12 月未能更新禁令,如此一來禁令到期之後,德國又將重啟敘利亞難民遣送措施。

德國人權團體難民援助組織(Pro-Asyl)對於這樣的情況表示不安,因為遣送以外交關係存在為前提,這將迫使德國聯邦政府必須和敘利亞政府建立高層關係,果真如此的話,將使德國成為第一個再度承認阿塞德政權的歐洲大國。

敘利亞難民(圖/Freedom House/公共網域)
遣送禁令到期之後,德國又將重啟敘利亞難民遣送措施(圖/Freedom House/公共網域)

德國於 2012 年關閉敘利亞大使館,但法學家指出,德國從未完全切斷與敘利亞的關係。事實上敘利亞至今在柏林設有大使館,雙方政府也一直有往來。柏林大學國際法專家塔爾蒙(Stefan Talmon)表示,德國面對著是否要強化對敘利亞關係的抉擇,「就像瓦斯爐一樣,火可以調大調小」,若是將火轉到最大,則會在雙方政界最高層建立起關係。

目前局勢看來,德國政界還沒有明顯將火調大的傾向,德國外交部依舊形容敘利亞人權狀況是「災難性」的問題。接下來究竟如何發展,還要看 2021 年 9 月德國聯邦議院的選舉結果。現任總理梅克爾卸任之後,最有可能代表執政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角逐總理之位的是 1 月新當選 CDU 黨魁的北萊因-西發利亞邦總理拉謝特(Armin Laschet)。拉謝特剛當選黨魁時,曾被媒體報導他曾為俄羅斯總統蒲亭和敘利亞總統阿塞德辯護,令自由派人士感到不安,也讓人揣測拉謝特當選新任德國總理對敘利亞人權問題的影響。

​參考新聞來源:​
2021/03/14    Deutsche Welle(德國之聲)    Germany grapples with its identity crisis on Syria
2021/01/19    Financial Times(英國金融時報)    Armin Laschet under fire as critics rake up past comments on Russia
2020/04    ​ECCHR(歐洲憲法與人權中心)    FIRST CRIMINAL TRIAL WORLDWIDE ON TORTURE IN SYRIA BEFORE A GERMAN COURT

編輯推薦

中國造特殊用途接駁船 軍事專家:對台防禦造成壓力

根據外媒 「海軍新聞」(Naval News)網站報導,中國廣東造船廠至少在興建三艘新船,可能在兩棲入侵台灣時發揮關鍵作用。

January 13, 2025

拜登任內最後的晶片管制:中國或成最終受益者?

據美國智庫 CEPA 日前指出,在拜登政府卸任倒數階段,政府團隊仍計劃祭出新一波的晶片出口管制,防止先進技術落入中國和俄羅斯手中。

January 11, 2025


解放軍相關企業 中國騰訊、寧德時代進美國黑名單

網路科技公司「騰訊」和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等一批中國公司在今(2025)年 1 月 6 日被美國五角大廈認定為是跟中國軍方有關的企業,進入美國的黑名單。根據美國 2024 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自 2026 年 6 月起,美國國防部將禁止直接向中國軍事企業清單(1260H 清單)上的企業採購商品或服務,並從 2027 年 6 月起禁止間接採購。這向美企發出強烈訊號,跟這些中企有業務往來存有風險。

January 11, 2025


灰色作戰已敲響:退役軍人遭吸收、中國船隻破壞台灣海纜 

復康聯盟黨主席屈宏義等人,遭控長期接受中國金援,在台吸收軍職背景人員發展組織、充當內應,甚至密組武裝部隊,刺蒐國軍營區與軍事據點並謀求發動武裝攻擊,日前遭檢方依違反「國家安全法」起訴。

January 9, 2025

customplayer-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