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像中國 香港計畫加裝數千台監視器

2020年7月20日,港府辦公室外的監視器後方飄揚著香港和中國國旗。(圖/路透社/中央社)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本(10)月 5 日的報導,香港警方正在推進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即安裝數千台的監視器以提高其監控能力。

當漫步在香港市區時,抬頭仰望就會注意到監視器的黑色玻璃鏡頭正對準擁擠的街道,這一景象在未來幾年內可能會變得更加普遍。

監視器配備人臉辨識與AI功能

儘管香港這座亞洲金融中心一向被名列為全球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但香港警方稱,需要安裝新的監視器來打擊犯罪,且可能會配備強大的人臉辨識和人工智慧(AI)功能。

這引起了一些專家的警惕,他們認為此舉將讓香港往中國無所不在的監控系統邁進,並指出這些監視器可能帶來的打壓效果。

香港交易所前廣場。
(圖/中新社)

2024年加裝2千台監視器 往後每年還可能超過

香港警方先前設定的目標是在今(2024)年內加裝2,000 台監視器,並且往後每年安裝的監視器可能超過此數量。

香港保安局局長鄧炳強(Chris Tang)在 7 月告訴當地媒體,警方計劃最終在這些監視器當中引進人臉辨識功能,並補充說警方在未來將可以使用人工智慧來追蹤嫌疑人。

香港警務處在給《CNN》的聲明中表示,他們正在研究其他國家的警察如何使用監視器,包括如何使用人工智慧。

但目前尚不清楚香港會有多少新的監視器可能具有人臉辨識功能,也不清楚是否有時間表說明何時會引進這項技術。

港警與鄧炳強一再指出,包括西方民主國家在內的其他司法管轄區也廣泛使用監視器來執法。例如,新加坡擁有 9 萬台,英國則有超過 700 萬台監視器。

以打擊犯罪之名 行監控之實 

在英國等部分地區,已經開始使用具有人臉辨識功能的監視器,但專家們表示,這些初期的試驗凸顯出謹慎監管和保護隱私的必要性。

香港警方告訴《CNN》,他們將「遵守相關法律」,並會依照嚴格的內部指導方針,但沒有詳細說明這些方針的具體內容。

另有一些評論家指出,香港與其他地區的不同之處在於其政治環境。隨著香港與專制的中國日益接近,對政治異見的打壓也持續在進行。

在 2019 年震撼香港的反政府抗議活動之後,地方和中央當局實施了全面的「國家安全法」,這些法被用來監禁民運人士、記者和政治對手,並且針對公民團體和勇於發聲的媒體。

香港國家安全法宣傳廣告。
(圖/中新社)

相關報導:
香港蘋果日報因港版國安法停刊 林鄭月娥仍支持港版國安法
中共洗腦從小開始! 香港教育局規定小三必須學習「國安法」
香港區議會選舉篩選愛國者 投票率未滿 3 成創歷史新低

大家都有監視器 關鍵在於怎麼使用技術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表示,在這個名義上的半自治城市發生抗議活動後,需要制訂這些法律來恢復穩定,並辯稱他們的立法與世界各地的國家安全法類似。

美國智庫「國家亞洲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NBR)非常駐研究員霍夫曼(Samantha Hoffman)指出:「關鍵區別在於技術的使用方式」。

她表示,像美國或英國等國家可能也面臨如何引進這類技術的問題,但香港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有根本上的不同,這與政府的體制以及黨國如何利用法律維護自身權力有關。

每千人440台?中國天網往香港延伸

根據英國技術調查公司 Comparitech 的估計,目前香港有超過 5 萬 4,500 多台由政府機關使用的公共監視器,這相當於每千人約 7 台監視器。

這個數字與美國紐約市相仿,低於英國倫敦(每千人 13 台),但又與中國的城市相去甚遠,中國城市平均每千人有約 440 台。

在 2019 年的反送中運動中,對中國式的監控和治安的恐懼引起了顯著的焦慮,這也擴大了許多香港人對中國中央政府將侵犯香港有限自治權的擔憂。

街上的抗議者用口罩和護目鏡遮住臉部,以防止被認出,有時還砸碎或遮住監視器。 有一次,他們還拆掉了一個「智慧型」燈柱,儘管香港當局表示這只是用來收集交通、天氣和污染的數據。

2019年10月1日,反送中運動在中共建政70週年紀念日發起遍地開花遊行與示威,大批鎮暴警察在灣仔展開清場,拘捕多名示威者。
(圖/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攝)

全球監控最嚴密前10大城市 中國佔了8個

當時,社運人士兼學生領袖黃之鋒(他現在因被指控其活動與國家安全有關而入獄)質問說:

「港府能保證他們永遠不會在智慧燈柱上安裝人臉辨識技術嗎?⋯⋯他們無法保證,也不會保證,因為有來自北京的壓力。」

在邊界的另一邊,進入中國,抗議群眾所擔心的監控模式無所不在,中國還經常慶祝其即時人臉辨識演算法的各種成就,並將監控技術輸出到世界各國。

在武漢肺炎(COVID-19)大流行期間,中國政府強制使用 「健康碼」來追蹤人們的健康狀態,在某些地方還需要進行臉部掃描。

疫情期間中國政府進行高度的社會監控機制,人人更是必須攜帶「健康碼」電子通行證。
(圖/中央社)

據 Comparitech 分析,在全球監控最嚴密的 10 個城市中,有 8 個在中國。

在中國這些城市中,人臉辨識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從申請新的電話號碼所需的臉部掃描,到某些地鐵站的人臉辨識閘門等等。

用來壓迫 中國監控維吾爾人、異議份子

此外,這項技術還被用於更具壓迫性的方式。

中國政府利用監視器監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穆斯林佔大多數的維吾爾族居民。

據《紐約時報》報導,2022 年底在中國各地爆發全國性的抗議活動「白紙運動」,反對政府嚴格的「清零」防疫措施,當時中國警方就使用人臉辨識和其他先進監控工具追蹤抗議者。

總部在香港的中國商湯集團(SenseTime)利用其成熟的AI人工智慧科技來監控中國社會,特別用來監控新疆維吾爾人及穆斯林少數族裔。
(圖/Gilles Sabrie/Bloomberg)

相關報導:
國際人權日美再制裁中國企業及官員 商湯科技再入列
海康威視內部調查發現維吾爾監控合約
駭客揭露中國全球性監控與威脅維吾爾人

在整個城市追蹤你 香港將越來越像中國?

霍夫曼表示:「(中國的)公共安全監控系統傾向於追蹤特定人物,可能是有精神疾病病史或參與過抗議活動的人,並記錄下這些在某些方面被標記為有問題的人。」

接著該系統「會在整個城市及其監控網絡中追蹤這些特定人物」。

霍夫曼說:「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香港的監視器及人臉辨識技術的使用,將會非常接近中國大陸的模式。」

香港警方辯稱,這些監視器有助於打擊犯罪,並提到今年早些時候在一個地區安裝 15 台監視器的試辦計劃。

香港警方:只監控公共場所 尊重隱私與內部指引

鄧炳強向《星島日報》表示,這些監視器已經為至少 6 起犯罪提供了證據和線索,警方將優先在高風險或高犯罪率的地區安裝剩下的監視器。

《星島日報》報導,今年前 5 個月的犯罪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3%。

香港警方在聲明中向《CNN》表示,新的監視器只會監控公共場所,並在 31 天後刪除影像。

警方還表示,將遵守現有的個人資料隱私法及「全面且嚴謹的內部指引」,但未詳細說明這些指引的內容。

關於配備人工智慧的監視器,香港警方補充說,「肯定會遵守相關法律」。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中國政府大量使用人臉和車輛辨識系統,來追蹤特定人士,像是維吾爾人及維權人士。
(圖/twenty20photos)

依據港版國安法來使用 監視器用於政治打壓

然而,多位接受《CNN》採訪的專家對現有的法律是否足夠表示懷疑,這些法律是數十年前制定的,並給予警方廣泛的豁免權。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所所長曾銳生警告,如果這些新安裝的監視器根據「嚴厲的」國安法使用,可能會被「用於政治打壓」。

他表示,除非當局向公眾保證這些監視器不會被用於這種目的,否則「這可能會進一步讓香港的執法模式更加接近中國大陸」。

香港如何規範人臉辨識技術?

其他專家認為,現在要判斷這會對香港產生什麼影響還為時過早,因為當局尚未詳細說明將如何使用這項技術。

研究隱私法律與資料保護的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 Normann Witzleb 說道:「香港的法律在各方面並不完全照搬中國大陸的做法」。

但他也指出,這正是為何當局需要解決一系列尚未回答的問題的原因。

例如,目前尚不清楚香港是否會部署持續掃描周遭的即時人臉辨識技術,還是僅在特定犯罪發生或取得法律授權時,才會對過去的影像使用這項技術。

人臉辨識誰有權批准?何時使用?

他還提出了誰有權批准使用人臉辨識技術,以及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的問題。

像是這技術是否會用來起訴犯罪和尋找嫌疑犯,還是用於其他公共安全措施,例如辨認失蹤人口?

此外,警方是否會使用現有的影像資料庫運用這項技術,或是更廣泛地應用到其他公共機構持有的影像,甚至是任何人公開可用的影像?

中國政府嚴密監控全球維吾爾人,並將他們列為恐怖分子。
(圖/ABC News)

不用真的有用 香港人也已不再自由

Witzleb 說:「為這些系統設計指引非常重要,這些指引應充分考慮到這些技術的潛在利益,但同時也要承認這些技術並非萬無一失,且可能嚴重干涉個人權利。」

霍夫曼說:「當你感覺自己正在被監視時,這會影響你的行為和你對自由的感受。我認為,這裡有一股國家強制力量的因素,與技術本身的有效性無關。」

無論人臉辨識技術如何使用,霍夫曼和 Witzleb 都認為,這項技術的存在以及日益增加的監視器,可能讓香港人在警方的密切監控下感到不那麼自由。

參考新聞連結:
2024/10/05 CNN Hong Kong plans to install thousands of surveillance cameras. Critics say it’s more proof the city is moving closer to China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