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內自造、挑戰世界紀錄的火箭「飛鼠一號」於 2 月 13 日清晨由於氣候不佳、發射終止未升空,預計 1 個半月至 2 個月後會再度發射。俄羅斯方面對此發展格外關心,俄專家表示,「飛鼠一號」雖然在軍事層面上影響有限,但能為台灣帶來新的高科技太空產業。台灣的混合式火箭引擎儘管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但有在這個領域迅速佔據領先位置的潛力。
俄羅斯方面認為,台灣民間企業「晉陞太空科技公司(TiSPACE)」,有野心成為世界混合式火箭和引擎研發等生產領域的領導者。在試射期間,火箭的飛行高度預計為 250 公里。截至目前為止,混合式火箭的飛行高度紀錄是 120 公里。
比衝值
用來表示一個推進系統的燃燒效率。在燃料一樣多的基礎上,能產生越多的推力,比衝值就越高。
「混合式火箭引擎」是一種火箭推進器,主要由氧化劑供應系統、燃料、燃燒室及噴嘴組成。其推進劑包含固態燃料以及液態氧化劑。和固態火箭、液態火箭同樣屬於化學火箭,具備能夠控制推力大小、成本相對低等特性,同時具備更高的安全性。許多公司及團隊都相繼投入相關研究,不過其比衝值仍待突破。
混合式火箭引擎與單純的液體或固體火箭引擎相比有很多優點。它比液體火箭引擎結構更為簡單也更安全,燃料和氧化劑保存在單獨的容器中並透過單獨的導管傳給引擎。
與固體火箭引擎相比,混合式火箭引擎更安全和更易控制 —— 可以接通和斷開。混合式火箭引擎比單純的液體火箭引擎或固體火箭引擎更便宜,因為它可以使用更簡單和更安全的材料。混合式火箭引擎的成本未來還能降低,更適用於開發宇宙等相關計畫。
台灣晉陞太空科技公司的「飛鼠一號」 火箭(未來將發射這個系列的火箭)對於軍事系統而言之所以影響有限,是因為過於笨重 —— 重量約為 45 噸。與此同時,它的有效載荷重量並不大,約為 390 公斤。
台灣過去有研製傳統類型彈道飛彈的經驗,包括曾嘗試建造美國 Lance 戰術彈道飛彈的台灣版本和自主研發天馬飛彈。目前,台灣憑借射程可以覆蓋中國許多大城市的中程巡弋飛彈,以此遏制中國當局的威脅,然而彈道飛彈研製計劃先前已被台灣政府終止。但是台灣在研製彈道飛彈方面有儲備技術和相關人才,以及豐富的經驗。如果台灣決定重新啓動彈道飛彈計畫,台灣專家最有可能建造傳統類型的彈道飛彈。
日本《產經新聞》於 2019 年 11 月 7 日以頭版報導,1995 年台海飛彈危機之後,李登輝政府著手開發「準中程彈道飛彈」(MRBM),以提高對中國的嚇阻力,雖然彈道飛彈的開發後來中止,但引擎技術有部分應用在實戰部署的對地巡弋飛彈「雄風2E」上,成為台灣對中嚇阻力的基礎。
報導指出,台灣開發中程飛彈的「雲峰計畫」過去已曾曝光,不過開發目標究竟是使用火箭引擎的彈道飛彈,或是使用噴射引擎的的巡弋飛彈則不清楚,美國戰略國際問題研究所(CSIS)認定「雲峰」是超音速對地巡弋飛彈。東京大學教授松田康博表示,台灣彈道飛彈的開發以前是和核開發同時進行,1980年代後期,核開發受到美國壓力而停止,但彈道飛彈仍持續開發。
然而,在 2014 年底媒體引述「軍方權威消息」指出,從李登輝到陳水扁政府時代積極研發,射程涵蓋北京、上海的中程地對地飛彈,甫當選的馬英九總統對中國釋出善意 —— 代號「雲峰」的中程飛彈研製計畫,在馬英九執政時因考慮兩岸關係而暫緩,馬英九裁示擱置雲峰中程飛彈量產計畫。
最新發展:2019 年 10 月 4 日媒體報導,時隔 5 年後蔡英文總統下令,國防部再次驗測雲峰中程飛彈,國防部委中科院持續研發並精進雲峰中程飛彈各項效能的「擎揚專案」。
資料來源:
2020/2/14 aboutspacejornal Компания TiSPACE готовится к запуску ракеты Hapith I
2020/2/14 aboutspacejournal NCU подписал контракт с частной ракетной компанией Ti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