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政府原本預計在 2022 年 2 月 16 日要對柬埔寨網路執行全國網際網路閘道(National Internet Gateway, NIG)計劃,這種「鎖死鍵」(kill switch)的措施讓政府可以控制網路流量。這項於 2021 年提出的政策自公布後就飽受批評。不過,柬埔寨郵務與電信部門發言人表示,計劃推遲的原因是武漢肺炎,政府擔心現在推出會擾亂網路流量。
在全國網際網路閘道計劃,政府將成為當柬埔寨網路的巨型開關,所有網路流量,包括來自海外的流量,都將透過由政府指定的監管機構管理的單一窗口再行轉送。
該法令還要求網路伺服器提供商要求用戶以正確的身份登陸網路,而未依規定執行該法令將被處以暫停經營許可以及被凍結銀行帳戶。不過,這項政策在實施前夕已被推遲了。
排山倒海的批評聲浪
不出所料,全國網際網路閘道計劃引起了國際和柬埔寨國內言論自由倡議者和人權組織的嚴厲批評。「安全、社會秩序、道德、文化、傳統和習俗」一直是柬埔寨執政黨打壓異議人士的慣用語句,而在輿論與實際行動的協同打壓之下,在過去五年之中已嚴重倒退,特別是在全國網際網路閘道計劃計劃公布後的這一年,網路自由更是急遽倒退。
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認為,柬埔寨政府原本是要在今年地方選舉前讓這管制計畫生效的。在剷除異議後,政府現在正尋求進一步擴大對網路的控制。
人權觀察組織亞洲區副主任羅伯森(Phil Robertson)說:「他們希望有一個封閉控制的政治環境,在那裡他們是主人,他們說什麼都行,任何反對的人都會被送進監獄。」
柬埔寨郵務與電信部門發言人 Meas Po 則否認全國網際網路閘道計劃的推遲跟嚴厲的批評有任何關係。他說:「我們必須準備安裝和訂購設備,以便準備和設置網路開關。政府必須向能理解(政府政策)並有能力創建網路開關的公司頒發許可證,這就是為什麼它會影響(網路)流量。」
線上線下打壓異己滴水不漏
然而,即便全國網際網路閘道計劃未仍實施,但柬埔寨政府對網路的打壓早已在執行。饒舌歌手索肯(Kea Sokun)2020 年在網路分享音樂被政府以煽動罪判入獄一年。
三名環保組織 Mother Nature Cambodia 的人員在社群媒體發表了前往總理府遊行的計畫後,即被審前拘禁四個月。除了實際鎮壓之外,柬埔寨政府也命令網路服務商屏蔽某些頁面,例如新聞網站。
據民間社會團體稱,網路服務提供商還放慢了網路的速度,以擾亂他們的活動,包括直播,甚至被局部斷電。
中國的威權專制外送
全國網際網路閘道計劃被認為是柬埔寨與中國密切往來的成果之一,因為柬埔寨的網管計畫跟中國的網路長城有著高度的相似之處。目前尚不清楚,柬埔寨是否有技術能對網路訊息的流動進行如此嚴格的封鎖。但毫無疑問,計劃若付諸實行,柬埔寨執政黨就不會再把網路視為政治威脅。
自從臉書在 2013 年 7 月的全國大選中幫助反對派取得重大勝利後,柬埔寨執政黨就開始在網路採取雙軌戰略,除了利用社交媒體網路宣傳外,同時也開始將正式和非正式媒體控制手段擴展到網路。
人權觀察組織亞洲區副主任羅伯森說,關於柬埔寨版網路長城如何運作的資訊很少,柬埔寨政府可能想給人一種它正在引入中國式防火牆的印象,但尚不清楚它是否有能力這樣做。
羅伯森說:「目前尚不清楚他們是要如何做到這一點,它將採取什麼樣的形式,引進什麼樣的技術,如果你在網路上發表批評政府的內容,誰知道全國網際網路閘道(的人)會不會來抓你?」網路言論管制法律化後可能會導致自我審查的增加,而柬埔寨今年六月要選行地方選舉,明年 2023 年要舉行全國大選。
網路政策推遲 暫時的戰略性撤退?
對此,柬埔寨外交部也發表聲明表示,對外界的持續誤解表示失望。聲明說:「相反的,政府尊重個人的隱私權和言論自由,並保護個人數據,所有這些都載入法律、憲法、批准的國際人權條約、民法典、刑法典和電信法。政府承諾將在網路安全法草案完成後立即單獨制定個人數據保護法案」。
柬埔寨外交部發言人堅稱,法律是以「透明的方式」制定的。
但問題在於,柬埔寨法律中所寫的內容很少反映實際狀況,個人數據保護、隱私權、言論自由等要麼被忽視,要麼以有利於執政黨的方式實施,
因此分析人士認為,承諾要保護個人數據的法律框架的,推遲引入國家網路開關,與其說是完全投降,不如說是一種暫時的戰術性撤退。
參考來源:
2022/02/14 The Guardian Fears Cambodia is rolling out China-style ‘Great Firewall’ to curb online freedom
2022/02/16 The Diplomat Cambodia Puts Controversial National Internet Gateway Plan on Hold
2022/02/17 The Star Internet gateway project delayed amid privacy concer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