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牌效應:波灣國家是否會接連跟以色列恢復外交?

美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以色列(圖/白宮 Flickr/報呱再製)
美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以色列(圖/白宮 Flickr/報呱再製)

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 2020 年 8 月 13 日宣佈與以色列恢復關係正常化之後,巴林也在 9 月 11 日跟進,成為第 4 個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的阿拉伯國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巴勒斯坦認為傳統盟邦棄阿拉伯共識(Arab consensus)於不顧而再次表達不滿外,反倒是伊朗、土耳其這兩個與以色列對峙且非屬阿拉伯世界的國家,出面譴責巴林的外交政策。

報呱小教室

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阿拉伯國家
除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之外,1980 年 1 月埃及跟以色列建立全面外交關係。以色列與約旦也在 1994 年簽署以色列-約旦和平條約後建立官方外交關係。

阿拉伯聯盟(Arab League)曾經在 2002 年提出一份和平協議方案,當中表明要在全面和解的前提下,才有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可能,而所謂的全面和解,意味著讓巴勒斯坦人建立一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國家。當年的以色列迄今都沒有接受這項協議,是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巴林的決定,的確有違阿拉伯聯盟在 2002 年的共識。

事實上,阿拉伯聯盟 22 個成員國的外長級峰會於 9 月 9 日落幕,會後並未如巴勒斯坦所望地以共同聲明指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逕自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舉動,間接透露出巴勒斯坦傳統的阿拉伯盟邦要不是已經認同,要不就是默許與以色列提升關係的決定。

阿拉伯世界不再把巴勒斯坦視為核心議題,開始改變外交政策的原因,大致上可歸因於以下幾點:阿拉伯之春引發的革命浪潮、敘利亞內戰伊斯蘭國的崛起,再加上伊朗暗中支持中東各地同屬什葉派的武裝團體,致使阿拉伯世界飽受區域動盪之苦,不得不調整過往維持長達數十年的地緣戰略。

沙烏地阿拉伯自詡為阿拉伯世界裡的遜尼派領導人,同時也是波斯灣地區具有實質影響力的主要國家,伊朗提供給其他國家境內什葉派的「援外方案」,無疑會加深與遜尼派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敵意,一旦波斯灣周遭阿拉伯國家同樣感受到來自伊朗的軍事壓力、選擇與沙烏地阿拉伯同仇敵慨時,遠在地中海岸的以色列非但不是武力直接衝突的對象,甚至可以在軍事科技與情報上,與波斯灣周遭國家建立起共同對抗伊朗的合作關係。

以色列、阿拉伯國家 Israel Arab countries
以色列、阿拉伯國家與周邊國家

土耳其介入阿拉伯世界的情況也不遑多讓:

  • 2017 年當數個阿拉伯國家聯合指控卡達資助恐怖主義與好戰份子,決定與之斷交後,土耳其就曾刻意提供卡達各項援助。
  • 2018 年當美國決定將駐以色列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時,土耳其也曾刻意以大動作聲援巴勒斯坦。
  • 2020 年更直接派軍參與利比亞內戰,支持利比亞全國團結政府(GNA),對抗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所支持的利比亞國民軍(LNA)。5 月又以討伐庫德族民兵為由入侵伊拉克,造成伊拉克民眾與邊防衛隊的死傷。

種種與阿拉伯世界立場相左的行為歷歷在目,是以土耳其和伊朗成為今年阿拉伯聯盟外長級峰會的譴責對象(反倒不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以色列),也可算是事出有因。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表示自己對巴勒斯坦的支持仍舊,也重申以、巴雙方應以國對國的關係達成和平解決方案,自己與以色列達成的協議也包括約束對方繼續兼併巴勒斯坦的動作在內,再者說,與以色列持何種外交關係的考量,應當歸屬於主權國家的自主決定,更何況自己跨出的這一步,將有助於區域內所有參與者重新思考全面化解爭端的可能。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是個現代化、全球化程度都相對較高的國家,同時又維持著由王室成員說了算的威權統治,不論是就經貿利益或是壓制國內異議聲浪等方面,都是波斯灣一帶最有本錢帶頭與以色列破冰的阿拉伯國家。有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巴林開先例之後,波斯灣合作理事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GCC)的其他成員國,特別是動見觀瞻的沙烏地阿拉伯,有無接續跟進的可能?

美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以色列(圖/白宮 Flickr)
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 8 月 13 日宣佈與以色列恢復關係正常化之後,巴林也在 9 月 11 日跟進,成為第 4 個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的阿拉伯國家。(圖/白宮 Flickr)

沙烏地阿拉伯是下張骨牌?

先將時間拉回 2011 年的阿拉伯之春。當年自突尼西亞引爆的革命浪潮中,雖說引爆點是貧困問題,另一項訴求則是終結由王室少數人長年把持國政的局面,是以經濟條件並不差的巴林也有數千人聚集在首都示威抗議,使得巴林王室連忙商請系出同源、同屬遜尼派的沙烏地阿拉伯派兵鎮壓,顯現兩國關係之密切。以此觀之,巴林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如果成為既定事實,身為老大哥的沙烏地阿拉伯的確有可能順著此一風向改善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

沙烏地阿拉伯王儲沙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儘管爭議不少,但是也頗能展現新一代領導人不同的治國思維。因此,也就不見得非得把巴勒斯坦視為絕對優先、毫無妥協空間的課題。此外,沙爾曼本人親美立場鮮明,2020 年 4 月又拜川普政府居中協調之助而走出石油價格戰,今後在追求中東和平一事上與川普總統有所呼應,其實並不會令人感到意外。只是沙烏地阿拉伯在整個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太過顯著,因此現階段還是以「在巴勒斯坦能獲得公平與永續解決方案的前提下追求和平」的說詞,低調應對所謂骨牌效應的論點。

還是阿曼、卡達?

阿曼、卡達則是另外兩個值得關注的國家。阿曼的外交政策一向秉持在區域內維持平衡,以居中協調者的角色自居,之前從未參與以、阿之間的軍事衝突,與以色列之間也都有高層互訪的記錄,甚至還發表過「以色列應當被視為中東國家」的言論,因此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阿拉伯國家。

卡達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也相對密切。以色列在波斯灣一帶的第一個經貿辦事處,就是 1996 年在卡達首都杜哈所設立的,不過這個辦事處只運作 4 年就因為承受不了被伊斯蘭各國(包括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 2 國在內)抵制的威脅而關閉了,隨後直到 2008 年爆發加薩戰爭,卡達為了主辦 2009 年阿拉伯高峰會(Arab Summit)並邀請巴勒斯坦伊斯蘭組織哈瑪斯(Hamas)與會,這才全面斷絕與以色列的往來。由此可見,能代替以色列向哈瑪斯傳話的卡達,也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再次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波斯灣阿拉伯國家。只是目前被其他阿拉伯國家孤立的卡達,短時間之內或許還是會以重回阿拉伯世界這個大家庭為重,暫且不會與以色列在外交方面有突破性的進展。

新聞來源:
2020/09/07 France24 Saudi king calls for ‘fair’ Palestinian solution in conversation with Trump
2020/09/09 The National Arab League condemns Turkey and Iran
2020/09/12 France24 Palestinians decry normalised Bahrain-Israel relations as a ‘stab in the back’
2020/09/12 France24 After UAE and Bahrain, will other Gulf states start to get closer to Israel?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