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談判代表議定歐盟高層三人選 閉門會議遭批評有如梵蒂岡選舉教宗 by 王雪俐2024-06-272024-06-26 五名歐盟官員透露,週二(6 月 25 日)就歐盟最高職位進行談判的六位歐盟領袖一致同意由德國籍的范德賴恩連任歐盟執委會主委,由葡萄牙前總理柯斯塔(Antonio Costa)接任歐盟理事會主席,由愛沙尼亞總理卡拉斯(Kaja Kallas)則接任歐盟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這協議將於週四提交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峰會,由歐盟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批准。
歐洲人民黨團獅子大開口 歐盟27國就高層四職位三人選達成共識 by 王雪俐2024-06-202024-06-19 歐洲議會選舉過後,本週一(6 月 17 日)歐盟 27 個成員國領袖在布魯塞爾會議,商談歐盟最高層職位。在會議之前,法國總統馬克宏和德國總理蕭茲都曾表示可以在數日內達成共識,結果卻不如預期。週一的晚宴過後,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告訴記者,當晚並沒有達成協議,一位不具名的歐洲外交官則透露,雖然大家就三個人選達成共識,但要在本月 27~28 日的下一次會議上再繼續討論。
歐盟議會選舉適逢極右勢力崛起 范德萊恩連任執委會主席更加困難 by 王雪俐2024-06-032024-06-05 歐洲議會選舉將於本週舉行(6 月 6-9 日),投票結束後,重頭戲才真正開始——決定四個歐盟最高職位以及其他數十個重要職位的人選。
比利時總理訪問中國 雙重身分走政經鋼索 by 王雪俐2024-01-112024-01-11 比利時接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使比利時總理德克魯兼具兩重身分,現在他不只領導自己的國家比利時,也負責協調歐盟的政治議程。德克魯現年48歲,1月10日他啟程前往中國,展開為期兩日的國是訪問,正是歐盟與中國因貿易逆差而關係緊張時刻,又值台灣大選前夕,使他此行頗為艱難。
若歐盟理事會主席改選不順 親俄的匈牙利總理恐成接任人選 by 王雪俐2024-01-072024-01-07 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表示,他將參與 6 月歐洲議會的選舉。若是當選,7 月中旬歐盟各國領袖必須就繼任人選達成共識,若是無法,將由輪值主席國領袖接任。7 月起將由匈牙利接任輪值主席國,而匈牙利總理奧班並不是歐盟其他國家樂見的,因為他在許多方面與歐盟其他國家意見相左,尤其是對烏克蘭的態度。
匈牙利總理:維護歐盟團結,不應啟動烏克蘭入盟談判及五百億援烏基金 by 王雪俐2023-12-072023-12-07 12 月 4 日匈牙利總理奧班表示,希望下週召開的歐盟領導人峰會不要就烏克蘭入盟議題做出任何決定,亦即不要在戰爭尚在進行時開啟成員國入盟談判。烏俄戰爭爆發後,歐盟對俄羅斯施加嚴厲制裁,但奧班依舊與克里姆林宮維持良好關係,他的立場與歐盟執委會不同,執委會期望烏克蘭滿足一些條件後就展開入盟談判,但這沒有歐盟領導人的一致支持就辦不到。
日歐峰會:創設外交部長級戰略對話 擴大安全合作 by 陳怡菱2023-07-142023-07-18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於本(7)月 13 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召開了定期領袖會談。隨後,日本和歐盟在聯合記者會上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其中包含創設安全領域相關的部長協商「戰略對話」等內容。另外,在國際原子能總署發布綜合報告後,歐盟方面表示已決定取消對受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影響的日本食品的進口管制。
歐盟理事會結論:鼓勵中國負責任 繼續去風險化 by 張東和2023-07-052023-07-07 繼今(2023)年 6 月 20 日歐盟執委會提交《歐盟經濟安全戰略》之後,6 月 30 日歐盟理事會,再針對 6 大議題:烏克蘭、經濟、安全與防衛、移民、中國、對外關係提出 43 點結論,其中第 5 部分,32~37 點涉及到中國。
習事平人》中俄加強戰略合作 美警告侵台威脅增 by 李 運理2022-12-032022-12-03 本週日(30 日)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 )訪問中國,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會談。習近平於會中呼籲,應以政治作為手段解決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與俄羅斯副總理在 3 日的談話中,表示中國將與俄國共同努力,打造中俄新時代,為世界和平做出更大貢獻。
歐盟、芬蘭領袖訪日:合作制裁俄、對中國戒心日增 by 陳怡菱2022-05-132022-05-13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12 日在首相官邸召開了與歐盟之間的定期領袖協議。雙方同意在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等進行合作。而前一天 11 日,也和芬蘭總理進行了會談,不論是歐盟或芬蘭,對於中國日益增強的威脅,為實現「自由且開放的印度太平洋」,都有意和日本強化在印太地區的合作關係。中國對俄羅斯的態度以及強權統治行為等,也引起歐洲國家的戒心,提升了對於「中國威脅」的認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