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錫悅代表團訪美展現發展韓美同盟意志 韓團代表:韓國的角色很重要 by 林貝利2022-04-082022-04-08 3 日,由尹錫悅所屬的保守派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的國會議員朴振、趙太庸作為團長、副團長率領代表團共 7 人前往美國。朴振 5 日和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會面約 40 分鐘,向特派記者表示「呈遞了尹錫悅對發展韓美同盟的堅定意志和展望的書信」。
俄烏之戰座談會》三十年的轉變 日本如何面對亞太區域安全 by 陳怡菱2022-03-272022-03-29 3 月 26 日在台灣國際會館由台灣安保協會,台灣綜合政策協進會與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辦的「看看烏克蘭 想想台灣——2022 國際地緣政治與台灣安全」座談會。在俄烏戰爭之際,邀集多位專家與會,場次 3 由前台灣安保協會秘書長陳國雄主持,邀請台灣安保協會副理事長李明峻和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林彥宏,討論俄烏局勢下日本如何面對亞太區域安全。
中國遭冷落擺後面 下屆韓總統尹錫悅先跟美日澳印電話會談 by 陳怡菱2022-03-182022-03-18 下屆韓國總統尹錫悅在 9 日大選落幕後,陸續在 10 日和美國拜登總統、11 日和日本岸田文雄首相進行了會談,隨後又在 14 日和英國強生首相、16 日和澳洲莫里森總理、17 日和印度莫迪總理進行電話會談。以地緣政治來看,韓國的外交非常重視與 4 強(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的關係,而這次尹錫悅的會談順序相當突破常規的。
美俄間的夾心餅乾:印度在俄烏危機中的抉擇困境 by 艾格姆2022-03-012022-03-01 印度、中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2022 年 2 月 25 日對聯合國安理會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決議投了棄權票,這在西方引起批評。俄羅斯則對此表示讚賞。印度總理莫迪 26 日打電話給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表示願意幫助烏克蘭和平度過危機。
日本首相3月將訪印度 再談印太局勢、促印度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 by 陳怡菱2022-02-252022-02-25 《產經新聞》報導,19 日透過多位政府官員證實,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計劃將在 3 月訪問印度,與印度總理莫迪進行領袖峰會,細節正在協調中。今年春季預計在日本召開日美澳印架構「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領袖峰會。鑑於中國威脅,日本和印度的領袖將就「自由且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強化合作關係。日本首相訪問印度能否成行,還需要評估疫情狀況。
Quad外長會議 聚焦中國與俄羅斯擴張行為 by 林藤2022-02-122022-02-12 隨著俄羅斯和中國在可能烏克蘭危機之際兩國關系日益密切,「四方安全對話」(Quad)聯盟將擴大其職權範圍,讓更多國家加入該集團,並對獨裁政權形成統一戰線。Quad聯盟支持透過以法治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維護區域內國家的主權,並宣誓打擊來自一些國家的假資訊,包括中國、朝鮮和俄羅斯。
日美將成立經濟版二加二部長級會議 拜登岸田預計於QUAD聚首 by 陳怡菱2022-01-282022-01-28 力增強霸權主義行動的中國,日美達成共識成立經濟版「二加二」作為新的外交、經濟部長級協商架構。由日本、美國、澳洲與印度組成的四方安全會談「QUAD」架構,預計在今年上半年於日本舉行領袖峰會,屆時拜登總統將會訪日。
日本澳洲擬修改安保共同宣言 優先揭示合作抗中 by 陳怡菱2021-12-312021-12-31 《產經新聞》 29 日報導,日本與澳洲政府正在研擬修改「日澳安全保障共同宣言」。現行宣言當中是以北韓核武飛彈以及恐怖攻擊的國防合作為主,並未提及如何面對中國威脅,透過修改宣言,會優先揭示日澳強化合作對抗中國。提高在發生中國對台動武等軍事衝突時的共同應對能力,將安保合作拉上新的層次。
台美日三邊印太安全對話》安倍晉三:脆弱會招致挑釁 籲民主同盟共挺台 by 陳怡菱2021-12-142021-12-16 12 月 14 日《遠景基金會》主辦的國際研討會「2021 台美日三邊印太安全對話:繪製新世代民主議程」邀請到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參加會議。安倍在預錄影片中提到民主並非偶然的產物,必須守護並強化它,安倍提出了 3 個鞏固民主會面對到的課題。因為「脆弱會招致挑釁」,所以民主陣營必須結盟強化連結,並一同努力讓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參與國際事務,讓民主深植台灣,台灣也將成為民主強而有力的守護者為全世界帶來最大利益。
韓國高層突訪獨島引日方不滿 日美韓外交次長聯合記者會臨改為美國接受單訪 by Irin2021-12-032021-12-03 美東時間 11 月 17 日,日本、美國、韓國的外交次長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了睽違 4 年的 3 方會議,在北韓核武問題等達成共識將會緊密合作。但因為韓國警察廳長金昌龍在 16 日登上與日本有主權爭議的竹島(韓稱獨島),引發日方不滿,拒絕出席記者會,而臨時改由美方代表雪蔓單獨受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