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來西亞下的華人政治權益

一切似乎又回到原點,卻只能沉默以對…

2018 年 5 月 9 日馬來西亞迎來獨立建國 60 多年首次的政黨輪替,過去主政者都是以馬來人組成的巫統(UMNO)及其所領導的執政聯盟,包括有華人代表的馬華公會(MCA)、印度人代表的國大黨(MIC)等黨派組成的國陣聯盟 (BN),在「馬來人至上」的原則上,壓縮了馬來西亞實現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想像。

即使過去主要代表華人的馬華公會在執政聯盟內,但華人的權益爭取上,仍十分有限,華人選民了解自身在國家為少數族群,仍寄希望透過選舉新的代表人,來爭取更為公平的權益,保護自身的文化與公民權。因此,其他華人政黨開始能爭取到認同,幾次大選結果逐漸感受到華人選票流向在野陣營,在 2018 年 509 大選中,大馬華人的選票幾乎高達 9 成都投給了希望聯盟(PH)

由於這次馬來人選票的分散,意外地迎來變天後的新馬來西亞,在新政府上台超過 500 天後,對於改由新的政治代言人來執政,大馬華人是否滿意新政府的表現?華人的政治權益是否有所改善呢?

2018年馬來西亞新政府團隊
圖/ The Borneo Post

為了解大馬華人在爭取權益上的困境,必須先對馬來西亞巫統執政 60 年超穩定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結構背景有所了解,首先,必須先審視國家組成的族群分布結構,和爭取獨立的歷程。

原點

1957 年 8 月 31 日英國同意讓馬來半島上的英屬馬來亞(British Malaya)獨立組成「馬來亞」聯邦。1963 年相繼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新加坡、英屬砂拉越和英屬北婆羅洲,與已經獨立的馬來亞聯合邦,合組「馬來西亞聯邦」,又稱為大馬。然而到了 1965 年新加坡就被迫退出聯邦而獨立,形成了現在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兩個國家。

目前馬來人口占大馬全國人口比重超過六成,而華人僅占兩成三左右,但我們回顧 1964 年的馬來半島及馬來西亞之族群構成的比例,馬來人口占大馬全國人口比重為四成,而華人(含新加坡)占四成二左右,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同時也會了解在 1965 年 8 月 9 日將新加坡逐出馬來亞聯合邦後,在馬來西亞的馬來族人數比例才能成為國家族群裡的相對多數,也就確保了馬來人可以做主控制整個國家的政策方向 —— 尤其在研議起草憲法時,馬來人的菁英即要求將保護馬來人和原住民族權利的規定放入憲法當中。因此,馬來人和原住民族的特權在最根本即受到憲法的保障,註定這多元種族組成的國家中,永遠是馬來人至上,使得族群間在公民權利上的立足點是永遠不可能公平一致的。

以下引用Wikipedia仍然用「土著」稱「馬來人」、「沙巴」、「砂拉越」等原住民族,而我們應該避免這些歧視性用語,建議將「土著」改為「原住民族」。

報呱小教室
馬來西亞土著(馬來語:Bumiputera)
在《馬來西亞憲法》下指的是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及沙巴和砂拉越的原住民族。

由於馬來人佔了土著 92% 以上的人口,所以,一般人使用土著一詞時,指的就是馬來人。而不屬於 Bumiputera 的人,則稱為非土著。而非土著一詞指的就是華人、印度人、歐亞裔和一些已具有馬來西亞公民權的新移民。華人和印度人佔了非土著近 99% 的人口,所以非土著通指華人或印度人。

不同於馬來人的馬來半島原住民(Orang Asli),在馬來西亞一般被稱為原住民,他們是否是土著範圍下的人向來是輿論的焦點。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新經濟政策」財富地位重新洗牌

對於馬來人在經濟的保護上,例如在 1971 年宣布推動「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NEP),其重組了以種族性識別的經濟活動,欲提高馬來族群在製造業的就業率,和增加馬來族群的資本擁有權。包括政府機構公共事業積極推動和全力幫助原住民族(含馬來族)參與現代經濟活動,各種貸款、補助,以及政策協助措施,讓其獲得公共工程特權,並要求外商雇用土著員工。外加經過這數十年的大量政府基金介入投資股權的官聯投資企業經營,馬來族群業已掌握國家大半的財富,根據林德宜於 2006 年的報告顯示,四成五的企業股權掌握在原住民族手中。

透過政府的干預進行財富重新分配,以減少馬來人和華人之間的經濟差距,來達到實現所謂的「公平的社會」。這政策擴大了原先憲法保障馬來人和原住民族的權益範疇,也更增加了其他族群的被剝奪感,但這政策卻逐步建構了現代馬來西亞的政治與經濟秩序。

族群文化 vs 國家認同

圖/Kurious from Pixabay

在海外的華人有許多希望能保有自身的文化、語言和身分歷史,對於所謂的華人的語言與文化教育的重視甚高,過去許多大馬華人認為馬華公會在執政的國陣內閣中無法為華人發聲爭取權益和福利。尤其是華文教育方面的權益爭取已經歷經幾十年,尤其是在申請大學入學與參與國家公職考試的學歷認證上,承認華文獨立中學的統一考試結果,始終無法獲得解決。因此,華人選民相當期待新的執政聯盟中行動黨承諾爭取承認統考的訴求能獲得實現。終於變天之後,華人所期待的改變是否能夠實現?

在希望聯盟執政後,也指派華人擔任教育部副部長一職,仍無法使統考成績獲得承認,華人希望能維護和保留自身的母語文化,但對馬來人而言卻是對於國家認同的想法不同,馬來人認為每一位國民(不分種族)須熟悉國家官方語言馬來語,以及國家的歷史,這是從獨立建國以來馬來統治者的中心思想與目標。即便是換了希望聯盟執政,仍然是以馬來人的立場來思考這個問題,無法承認統考。即使部分開明的馬來菁英認為可以承認統考,但應該同時要求有相當程度的馬來語能力檢定證明和納入一致的國家歷史教材內容。

其實對於維護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希望建立一個開明的世俗國家,仍然在馬來西亞的國家認同議題與執行方法上有很多的爭論。甚至近日馬來西亞教育部還推出將爪夷文的教材放入小學課程當中,希望讓每一位國民能有基本的學習認識,此舉更引起許多華人的反彈。另外,雪蘭莪州蘇丹要求政府將所有路牌只能用馬來文,過去在各地因應需求已經採用馬來文與其他文字並列的雙語路牌將要換掉,這也造成國內非馬來人相當多的反彈。

如何在憲法規定與實務上取得平衡減少爭端,是新政府面臨的挑戰。要維持多元種族的權力平衡,轉為國家發展競爭力的優勢,而並非成為國家治理的亂源,在新政府裡的各族政治菁英必須思考和說服各自的選民,將把國家帶往哪個方向,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除了新政府面臨的挑戰之外,大馬華人依然得重新面對舊問題,對大馬華人而言,因應新局卻重新面對舊問題,似乎無新解方的困境,大馬華人要怎樣去接受?或是要再採取怎樣的行動?一切都是煎熬。國內馬來菁英無法相信其華人同胞對國家的熱愛與效忠與他們無異,擔心未來華人一旦掌權將削弱馬來人的權益,即便身處同陣營下的合作,也存在猜疑。這也顯示華人的政治選擇無法左右其命運,未來是否就對政治參與表示冷淡,或是用腳投票建構另外的想像空間,似乎有著無力與無奈的躊躇。

Tagged:
About the Author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