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新聞自由指數 北韓最後一名 台灣呢?中國呢? by 李晏蓉2023-05-032023-05-03 無國界記者組織(RSF)發布 2023 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台灣排名從去年的第 38 升至第 35 ;中國名次暴跌排名倒數第 2,僅優於北韓,是史上最差。 無國界記者組織表示,台灣雖尊重媒體自由,但長期受資訊作戰攻擊 ,媒體信任度持續下滑。中國則被評價為「世界上最大的記者監獄」,中共政權在全球範圍內對媒體進行鎮壓運動。
「中國商人」欲砸錢讓泰國獨立出版社關閉 只為討好中國政府? by 蔡侯塞2022-11-012022-11-01 以出版批評中國書籍而聞名的曼谷三養出版社創辦人秦聯豐表示,有數名自稱是某「中國商人」的代表曾兩次跟他們接觸,表示要他們提供大筆資金並要求關閉三養出版社。這些代表自稱是一家私人調查公司SkyInter Legal的僱員,他們告訴三養出版社,他們的客戶並不是中國政府,而只是希望討好中國政權。
香港評論家李怡過世:曾替台灣戒嚴時期異議者發聲、因香港國安法移居台灣 by 江 珀石2022-10-062022-10-06 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家李怡,於昨日(5日)上午病逝於台北國泰醫院,享耆壽 87 歲。李怡以著書、寫作為業,長年關注自由民主議題,於香港國安法通過後移居台北,儘管晚年出書頻率不若以往,但仍在社群平台上著有《失敗者回憶錄》(下稱《回憶錄》)連載,以回顧過往經歷,也揭露近代中共執政內幕及評論現局。
動員令生效》出逃的儲備士兵 反戰抗議的俄國民 by 陸 瑪丁2022-09-242022-09-27 當局者對新聞媒體的控制,導致俄國人民難以知曉戰事的情況。一般人民卻必須面對摯愛親人可能一去不返的風險,不安、擔心、恐懼,一樣縈繞在俄國人民的心中。因此,該把丈夫、兒子、兄弟藏到何處,成為俄國人民唯一關注的話題。然而,對於人民而言,將家人藏起來絕非一勞永逸地決定,未來且要不斷面對逃兵而被關進監獄的恐懼,而上戰場,卻又必須面對徒喪性命的無奈。
TVBS移頻案》系統台業者強調純為商業 NCC:秉持中立依法審議 by 楊是命2022-09-222022-09-22 有線電視系統大豐電視、台灣寬頻通訊(TBC)傳出有意將 TVBS 新聞台從 55 台移動到後面,並由鏡電視上架 55 台的位置,讓 TVBS 相當不滿,質疑有政治力操作。但系統台業者強調,完全是出於商業考量,並不是針對特定電視台業者。NCC對此回應,將謹守獨立機關之中立地位,依法審理移頻案,不會以特定立場介入調處本案。
《北京全球媒體影響力》出爐 台灣遭滲透最深 by 李 運理2022-09-102022-09-10 美國非營利人權組織「自由之家」,日前公布《北京全球媒體影響力》報告指出,近兩年中國除了加強對媒體自由的操縱外,也採取更強烈的手段,試圖滲透國外媒體,擴大中國影響力,目的是減少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利報導,以及進行愛國宣傳。
雙重標準假清高:柯文哲用公帑玩臉書 恣意封鎖民眾打壓言論自由? by 楊是命2022-07-022022-07-02 台北市長柯文哲時常強調,他不像大黨有那麼多資源,可以買網軍、搞大內宣,但卻被踢爆北市府有員工上班時間上網護航柯市府。知名作家「孟買春秋」時常到柯文哲粉專貼文,質疑柯文哲的施政或發言,但近來卻遭到封鎖。北市議員苗博雅怒嗆,柯文哲用公帑養粉專,怎麼可以恣意封鎖民眾、打壓言論自由?
中資軍火商涉入蘋果日報收購?資金來源疑點重重 by 麥聊2022-06-302022-06-30 台灣蘋果日報將由潘杰賢百分之百持有的「新海環球有限公司」買下,但潘杰賢背後疑似有中國資金介入。經濟民主連合調查發現,潘杰賢歷來事業的主要資金籌措者就是中國籍的張鐘予,張鐘予是具備中國黨政軍背景的「領中資本(Lantern Capital)」的合夥人。經民連召開記者會,嚴正呼籲投審會必須駁回這次收購案。
煥然一新的韓國總統府:改採「媒體圍訪」強調溝通 by 陳怡菱2022-05-272022-05-27 韓國總統尹錫悅就任後,和日本首相一樣在上下班時間接受媒體圍訪,試圖顯示出和文在寅政府時期在應對媒體上的不同,並大力強調新總統府重視溝通的轉變。而相較日本、韓國大型新聞媒體正面評價日本首相積極接受圍訪,一位《法廣》東京特派記者在《Newsweek 日本版》專欄指出日本首相接受圍訪可能導致日本新聞自由指數下降。
美國務卿布林肯於世界新聞日直言:台灣處於中國混合戰最前線 民主實驗室「中國指數」調查呼應 by 謝時2022-05-072022-05-07 5月3日是「世界新聞自由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午赴華府外籍記者俱樂部(FPC)發表演說及接受媒體提問。布林肯演說中關切新聞工作者在世界各地的境遇,包括戰地記者在烏克蘭遇襲重傷或喪命、緬甸記者遭綁架身亡、以及多達50名記者遭中國囚禁等。這也是因疫情而睽違兩年多以來,國務院首度能在FPC召開實體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