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代表拜會蔡總統:親眼目睹台灣援助烏國的高效率
剛抵台履新的波蘭臺北辦事處處長高則叡(Cyryl Kozaczewski)於 18 日拜會蔡英文總統,高則叡代表波蘭政府感謝台灣第一時間運送 27 噸醫療物資以及捐贈總計 1,000 萬美元善款,協助賑濟在波蘭境內的烏克蘭難民,蔡英文回應,肯定波蘭人民安置難民的溫暖義舉,也樂見往後台灣與波蘭有更進一步的合作。
March 22, 2022
「台灣撐多久?」是假議題 來多久打多久
民進黨國際部主任羅致政今(8)日表示,將俄烏情勢比擬作台海局勢,根本是模糊焦點的假議題,至於探討台海戰役中台灣可以撐多久的論調,羅致政也認為,重點是在於台灣的態度與決心,根本不在於可以撐多久;另外,針對中國外交部王毅指稱台、烏情勢不同,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則說,台烏的確本質不同,但絕對反對來自中國的矮化與打壓。
March 8, 2022
俄烏情勢緊張 總統府成立因應小組
目前烏東頓內茨克境內爆炸聲不斷,烏克蘭今天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蔡英文總統針對烏克蘭最新情勢發展下達 4 項指示;行政院則針對國際及國內能源、糧食、物價、股匯市等短中長期影響以及撤僑等議題召開多次會議討論;外交部對於升高地區緊張的片面作為表達高度遺憾與譴責,將密切關注事態後續發展,並於今天指定駐波蘭代表處明起兼轄烏克蘭領務;美國在台協會重申對台政策不變,「我們對台灣的支持堅若磐石,且致力於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
February 24, 2022
美推「印太經濟架構」拉台灣組供應鏈 外交部:歡迎
為強化民主供應鏈韌性,美國即將推出「印太經濟架構」,也表達歡迎台灣加入,外交部今天對此表達支持,表示我方會持續和美方就此架構的目標及運作模式等交換意見,積極推動參與印太經濟整合。
February 10, 2022
安倍再談「台灣有事」 外交部:中國併吞台灣的野心從來沒停過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 1 日曾說「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日美同盟有事,7 日再度上電視談到「台灣有事」意涵,言及 80 年前的珍珠港事件是日本誤判世界潮流,盼其他國家勿重蹈覆轍。外交部今天表示,中國併吞台灣的野心,從來沒有停過,台灣除了堅定捍衛自由民主外,也會持續跟日本、美國等民主夥伴深化合作,維護台海和平穩定。
December 9, 2021
台灣正式向CPTPP遞申請書 中國堅決反對並派24架軍機擾台
台灣於台北時間 22 日下午正式遞出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申請,離中國遞件申請僅隔 6 天;經貿辦表示,這次是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申請加入,遵循以往 WTO 的方式用這個名字爭議最小;國發會進行經濟模型模擬,指出台灣沒有加入將使得整體經濟受到「負 0.5、0.6%」的打擊;農委會表示會跟日方針對「是否開放進口核災區食品」充分交換意見;輪值主席國日本普遍正向看待台灣申請加入 CPTPP;中國再度派出 24 架軍機擾台施壓,並表示堅決反對「台灣地區」加入任何官方性質的協議和組織。
September 24, 2021
美英澳三國同盟成立 助澳洲建立核動力艦隊
美國、英國、澳洲三國領袖昨(16)日召開三方聯合視訊記者會,並宣布成立名為 AUKUS 聯盟,移轉必要技術,協助澳洲發展核動力潛艦,確保印太地區的穩定與和平,外界多認為,此舉是要針對中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部署進行回擊,當澳洲擁有核動力潛艦,將大幅度提升其海軍實力,對於中國形成威脅。
September 17, 2021
日副相:中國若犯台 美日應一同防衛台灣
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於 7 月 5 日的演講中表示,中國如果侵犯台灣的話,日本政府將認定這是安全保障相關法所規定的「存亡危機事態」,有可能行使受限的集體自衛權,因此美國、日本一定要一同防衛台灣。學者分析,台灣處第一島鏈關鍵位置,若成破口不只影響全球戰略平衡,日本能源經貿交通線將遭截斷,因此日本已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
July 6, 2021
台捷友好:挺台參與WHA、交換防堵滲透經驗
捷克參議院舉行全院會議,高票表決通過支持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 WHA ),外交部今天表示,將持續與捷克及相關友好國家強化雙邊關係,積極推動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另外,捷克智庫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計劃下半年落腳台灣,即將掌管台北辦公室的克雷默表示,台灣面對北京威脅表現出的韌性值得歐洲學習,期盼未來與台灣在地組織交換防堵獨裁滲透的經驗。
April 30, 2021
拜登上任後首次代表團訪台 外交部:傳達美方堅定支持
美國前聯邦參議員陶德(Christopher Dodd)、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以及史坦柏格(James Steinberg),預計將於今(14)日代表美國總統拜登訪台,是拜登上任之後首次有派出代表團來訪台灣,外交部對此表示,此舉傳達了美方對於台灣的堅定支持,至於代表團來台的細節,外交部將於稍晚以正式新聞稿說明。
April 14,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