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公布通信證據 趙少康散播謠言遭狠打臉 by Salima2022-06-172022-06-17 斯洛伐克國會副議長勞倫契克(Milan Laurenčík)偕斯洛伐克國會友台小組主席歐舒斯基(Peter Osuský)等國會議員及官員共 10 人,6 月 5 日抵台展開 6 天官方訪問行程。然而,中廣董事長趙少康 14 日在臉書發文指控,斯洛伐克國會根本不承認該團是國會代表團,也根本不知道有這個團訪台,不斷質疑團員以「個人身分」來台旅遊。
台北市議員發起「快篩互助」應援團 苗栗縣與新北市政治人物接續響應 by 林志鴻2022-05-122022-05-12 國內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確診和隔離人數快速攀升,導致快篩試劑需求量也大幅增加,由台北市議員苗博雅發起,市議員林亮君、黃郁芬、吳沛憶及議員參選人吳崢共同推動的「快篩互助應援團」已正式上線,議員曾玟學、陳品安、李建昌、張錦豪與立委賴品妤則接續響應。目前台北市服務範圍為 12 區;苗栗縣為 18 鄉鎮市;新北市為 7 區。
小馬可仕與薩拉杜特蒂無意外成為下一任菲律賓正副總統 by 艾格姆2022-05-102022-05-10 菲律賓 2022 年 5 月 9 日舉行總統大選,毫無意外的,前獨裁者馬可仕之子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拿下超過 3 千萬張選票,以 58.86% 過半數且為現任副總統羅貝多兩倍之多的得票數,成為下任菲律賓總統。另一方面,現任總統杜特蒂的女兒薩拉(Sara Duterte)亦順利當選副總統。
放陳澄波遺照被臉書視為散播血腥暴力 台灣基進:反對社群戒嚴! by 霍布斯潘2022-04-062022-04-06 法國高等社科院歷史學博士魏聰洲在臉書放上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陳澄波遺照,被臉書視為「散播血腥暴力」遭到下架,對此,在 4 月 7 日言論自由日前夕, 台灣基進今(6)日召開記者會呼籲臉書審查機制必須公開,勿扼殺人民理解真相的權益。
俄國資訊戰的再進化 從匿名者 Q 到 Z 符號 by 李 運理2022-03-272022-03-27 因此,如今在全球進行的,不僅僅是俄烏間可見的軍事武力戰爭,而隱藏在數位裝置間,那看不見的資訊攻防戰,所傳播的速率及影響層面的廣度,也是迫切的需要世界關注、預防。在俄烏戰爭期間,可以發現一個新興的活動代稱—— Z ,成為了戰爭中支持俄國戰爭行為的代號。
中國資訊戰轉為機器人大軍 假訊息侵台不衝讚數拼廣傳 by Salima2022-03-182022-03-19 中研院今(18)日舉辦2022年規劃的「重新思考冷戰:亞洲的軍事和社會關係變遷」系列講座的第一場,邀請長期於網路社群、實體講座倡議台灣國安議題、中國對台認知作戰的沈伯洋教授,以及現為臉書粉絲專頁「王立第二戰研所」之成員,《阿共打來怎麼辦》的共同作者林秉宥先生,介紹台灣受到中國因素影響的問題,以及與對台灣軍民關係的觀察。
事實查核中心年度報告:多數民眾認為「他人比較容易受騙」 by 楊是命2022-02-192022-02-19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 18 日發布針對台灣社會的第一份「假訊息現象與事實查核成效」調查。該報告結果顯示,9 成民眾認為假訊息危害嚴重,有趣的是,有近 58 %受訪者認為,自己不會受到假訊息影響,同時卻有 94 %受訪者認為,他人容易受假訊息影響。
吹哨人:臉書高層在氣候和武肺議題上誤導投資者 by 林藤2022-02-192022-02-19 美國《華盛頓郵報》2022 年 2 月 18 日報導,根據他們所得到的文件指出,本月份有一對吹哨人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投訴,臉書刻意誤導投資者,讓他們認為臉書致力於對抗氣候變遷及武漢肺炎假資訊。
總統大選將至假訊息氾濫 菲律賓國會立法限縮申請社群帳號 by 艾格姆2022-02-082022-02-08 一名菲律賓參議員 2022 年 2 月 3 日表示,國會已立法要求社群媒體用戶在建新帳號時得用合法身份和電話號碼註冊,這項野心勃勃的立法主要目的是在阻止網路濫用和假訊息氾濫。另一方面,菲律賓媒體監測實驗室也對 YouTube、臉書和推特作大規模分析後,發表了五個網路政治操縱指標。
民視找參選人PK「台語翻英文」 宋承恩批:缺乏對語言的敏感與尊重 by 林志鴻2022-02-042022-02-04 民視新聞邀請台北市議員參選人「口譯哥」趙怡翔以及劉仕傑同台,挑戰如何將台語準確翻成英文。對此,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批評,此舉顯示出諸多問題,而其中最嚴重的是缺乏對主題(語言、翻譯、及文化)的敏感與基本尊重;臉書粉絲專頁「Translation Matters 翻譯有要緊」也表示,這整個就是一個沒有經過太多嚴密思考和規劃設計的失敗案例,不但賠了民視新聞記者名聲,也折了兩位政治新秀的形象和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