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禎】二戰後,海外台灣兵(人)險遭遺棄(一) by 邱 國禎2024-04-292024-04-29 在中日戰爭和二戰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帝國統治下的台灣人不管是志願或非志願,超過總人口約百分之三的青壯年被派赴前線,幾乎等於每三個家庭就有一個家庭的家人被動員上戰場。 那是台灣非常重大的一段歷史,但是,黨國的戰爭論述、教本上卻將這段「戰爭記憶」禁斷、抹除,造成除了戰爭世代之外的台灣人,對這段歷史是一片空白。
【邱國禎】七七事變後,台灣人被中國集中監禁 by 邱 國禎2023-09-112023-12-28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美國因而正式對日本宣戰;隔年年初,美國下令將西海岸各州的日裔美國人集中監禁,直到二戰終戰才解禁。沒想到這種事當時也發生在中國,只不過遭到中國集體監禁的是:中日戰爭期間具有日本國籍的台灣人。必須強調,那是發生在中日七七衝突後仇視性的監禁,跟二戰後在中國各地所發生對台灣人報復性的欺凌,完全不同。
原爆78週年》無核武世界與加強核威懾 理想與現實的鴻溝 by 陳怡菱2023-08-082023-08-08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於本(8)月 6 日在廣島市舉行的和平紀念典禮上再次呼籲「無核武世界」的理想。這是岸田在 5 月 G7 廣島峰會就核裁軍發表「廣島願景」後,首次的原爆紀念日。然而,在峰會後,仍無法阻擋俄羅斯的核威脅,因此對於核威懾的需求也在上升,填平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充滿著挑戰。
公關危機》為什麼日本拒絕芭本海默迷因化? by 陳怡菱2023-08-042023-08-06 由電影公司華納兄弟發行,一部以美國玩具公司美泰兒推出的芭比娃娃為原型的真人版電影《Barbie 芭比》,在 7 月 21 日於美國正式上映。其美國官方推特帳號因對粉絲創作的迷因圖(哏圖)發表可以解讀為對原子彈持正面態度的言論,而在日本國內引發了譴責聲浪。
【邱國禎】世紀大劫難:台灣史上少見的經濟迫害(上) by 邱 國禎2023-05-262023-12-28 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當時非常著名的《人民導報》,刊登了一則極為令人側目的消息:「近聞萬華地區也有食糧問題服毒自殺者。」隨後接連幾天,各報都有類似的消息,連官方的《新生報》也報導:「台南饑饉,同胞不願行乞,因缺食而自殺者時有所聞。」而台南北門區各鄉村一般民眾多數是一天只能吃一餐,其他絕大多數貧民只能買四年前日本人囤積在倉庫的番薯簽,更慘的則採野生草根煮食(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一日《和平日報》)。
美副國務卿出訪太平洋島國與紐澳 加碼投資力抗中國影響力 by 蔡侯塞2022-08-102022-08-10 美國副國務卿雪蔓近日前往太平洋島國,並於 8 月 5 日會見了薩摩亞和東加的領袖,討論氣候變遷、海洋安全和合作機會,美國對於該地區的中國影響力日益增長深感憂心。此後,雪蔓作為跨機構代表團的一員前往索羅門群島首府荷尼阿拉(Honiara)出席瓜達卡納島(Guadalcanal)戰役 80 週年紀念活動。
俄外長稱希特勒是猶太人 以色列憤怒並考慮供烏克蘭防禦性武器 by 王雪俐2022-05-052022-05-05 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初,以色列總理班奈特曾祕密飛往莫斯科會見俄羅斯總統蒲亭,表示願為烏俄兩國調人,但不久便不敵美國壓力,在聯合國譴責俄羅斯案中投下贊成票,之後也投票支持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將俄羅斯停權。4月起局面急轉直下:以色列說俄羅斯刻意殺害無辜平民,導致兩國關係惡化,俄外交部召見以色列大使,斥責反俄羅斯言論。
恐遭義大利拍賣資產 德國向國際法院提起訴訟 by 王雪俐2022-05-022022-05-02 德國向國際法院(ICJ)起訴,主張義大利允許納粹戰爭罪行受害者持續向德國索賠,違反 2012 年國際法院的判決。德國《萊茵郵報》指出,作為友好盟國,德國和義大利鬧上國際法院極不尋常,之所以會走到這一步,是因為 2012 年國際法院判決以來,德國「依舊未能免受羅馬方面的威脅」。
馬英九與中國立場一致圍剿《舊金山和約》 陳儀深:地位未定是專門打臉北京 by 林志鴻2022-04-282022-04-28 今天是《舊金山和約》生效與《台北和約》簽訂 70 周年,國史館與學界上週六舉辦「舊金山和約及台北和約生效七十週年研討會」,引來中國國台辦及中國國民黨的批評。對於國共兩黨圍剿《舊金山和約》,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表示,國民黨沒有警覺北京立場與其一致,如果形同呼應,又不能代表中國,豈不等於在邀請中國併吞台灣,這才是傷害區域和平。
俄烏戰爭重大效應:德國外交國防正常化 by 王雪俐2022-03-032022-03-03 俄羅斯進攻烏克蘭數日以來,戰局跌破許多家觀察家眼鏡,更令人意外的是這場戰爭促成德國外交立場的大轉變。週一(2 月 28 日)路透社有一篇分析文章指出,長久以來,西方盟國致力於讓德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依舊無法讓德國擺脫二戰罪疚,但這局面在俄烏戰爭第四日有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