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30)日台灣安保協會主辦、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協辦的「拜登時代下的台美關係展望」座談會,會中邀集前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現任陽明大學副校長司徒文(William A. Stanton)、台灣智庫執行委員賴怡忠、政治評論員汪浩、宋承恩、立法委員王定宇,以及學者專家李明峻、林彥宏和林仁惠等。宋承恩於會中分析認為,過去川普對台政策確實讓台灣地位有所提升,而未來台美關係能否在川普打的基礎下繼續往前走是值得關注的重點,此外他也提醒得小心中國在台美關係議題上分化台派。
宋承恩以台灣過去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一事為例解釋為何「台灣地位」重要。台灣制定政策與美國制定政策皆有各自的考量,因此思考的重點在於如何讓台灣作為主權獨立的國家符合美國的利益,甚至是對全世界有利的。而台灣曾在 2009 年到 2016 年參與 WHA,但是蔡英文總統當選之後 WHA 不再發邀請給台灣,台灣就無法再參加。也就是說,台灣能否與會全賴WHA 總幹事是否發邀請函。因此「地位」很重要的,如果沒有「地位」因素的考慮,近期很多美國對台軍售、挺台聲明等等突破是無法持續的。而到 2020 年為止,「台北法案」((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 TAIPEI Act)和《2020年台灣保證法》(Taiwan Assurance Act of 2020)是比以往更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也是台灣地位的提升。
在美國對「台灣地位」問題上,宋承恩以「掙開枷鎖!蓬佩奧宣布解除美台關係自我設限」為開場認為,蓬佩奧在 2021 年 1 月解除台美交往枷鎖是相當關鍵的。其中一個枷鎖的例子就是過去內規使用「台灣代表」(Taiwan Representatives)一詞而避稱「政府官員」(Governmental Officials)。但是,拜登上台後卻在公開聲明中再度使用「Representatives」一詞,此舉令人費解,因為這有很強的「去官方」意味,迴避了「政府」。此外,拜登政府稱台美關係要回到過去的台灣關係法架構,宋承恩認為台灣關係法下的台美非官方關係。
此外,相對於以往美國在台灣問題的模糊,蓬佩奧三箭是很關鍵的突破,分別是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的聲明、針對香港大抓捕的聲明以及取消台美交流限制的聲明。宋承恩特別指出蓬佩奧的聲明絕對不是江宜樺所解讀的台灣要扮演自由中國的角色,而是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而且國民黨的一中政策跟美國的一中政策是相違背的,因為美國同時間只承認一個中國政府,因此不可能同時承認中華民國(ROC)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政府。
對於未來觀察拜登政府對台關係作為方面,宋承恩強調關鍵在於美國對中對台政策是否脫鉤,以及美國是否拿回定義與台交往準則的主動權,而非國民黨試圖混淆視聽的升旗說。前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2020 年9 月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的證詞中表示對中對台政策是脫鉤的。因此,未來拜登是否會延續這樣的政策走向值得關注。
然而,宋承恩指出,拜登在 1 月 23 日和 24 日中國軍機大舉繞台後發聲明表示:「中國不斷試圖威嚇其『鄰居』(neighbours),包括台灣」,以及使用朋友和盟邦(friends and allies)的用語,避提國家一詞,暗指台灣是非國家的地位。再則,聲明也提到支持台灣人民願望和最佳利益(best interests)和平解決兩岸問題,問題是英文語境中的「best interests」有「別人認為的最佳利益」之意。這些都是回到歐巴馬時期的策略。
另一方面,宋承恩也提醒得小心中國在台美關係議題上分化台派 —— 特別是目前有部份人士評論川普政府和蓬佩奧的作為對台灣是不利的,而過去歐巴馬時期的作為才是對台灣有益這樣的論點,宋承恩認為要小心落入藍營或中國的陷阱。不論是認同川普的對台政策,或是看好拜登挺台的見解,大家都是一致以台灣利益為出發點,而非二元對立。
延伸閱讀:
【拜登時代台美關係展望】前美外交官司徒文寄厚望
【拜登時代台美關係展望01】賴怡忠:拜登不是歐巴馬2.0 台灣要強化與美國國會合作立法
【拜登時代台美關係展望02】林彥宏:從實際作為看拜登對台政策 台灣的內部課題
【拜登時代台美關係展望03】汪浩:必須說服美國從「重歐輕亞」調整為「重亞輕歐」戰略
【拜登時代台美關係展望04】王定宇:亞洲經貿衝突關鍵在「習近平計畫」
【拜登時代台美關係展望05】林仁惠:透過國際公民社會拉近台美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