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今(18)日舉辦 2022 年規劃的「重新思考冷戰:亞洲的軍事和社會關係變遷」系列講座的第一場,邀請長期於網路社群、實體講座倡議台灣國安議題、中國對台認知作戰的沈伯洋(puma)教授,以及現為臉書粉絲專頁「王立第二戰研所」之成員,《阿共打來怎麼辦》的共同作者林秉宥先生,介紹台灣受到中國因素影響的問題,以及與對台灣軍民關係的觀察。
攻台資訊戰手法轉變 採多平台分散攻擊
沈伯洋指出,近年中國對台資訊戰的策略多變,根據團隊觀察,中國在社群媒體的操作手法已從前期經營粉絲專頁與社團、反串支持台派政治人物,直至後期才丟假消息,轉變為不追求按讚人數與追蹤者,以截圖方式轉傳到不同社團的手法。
以去年對台灣疫情、公投的觀察,沈伯洋表示,中國改用臉書機器人大軍,大量散播科興的宣傳文章,批評中國的文章在當時佔了不到 1%,而台灣內部批評政府,很多自己在地協力者製造「疫苗乞丐」等詞彙抱怨,也僅佔了 16% 左右。中國丟過來的量體非常巨大,在社群媒體資料中檢視這些文章與發文專頁,可以發現許多粉專都沒有追蹤者,甚至許多都很中性,包含談可愛動物、占星等內容的專頁。中國透過這些粉專,將假訊息與資訊戰的材料分享到不同社團,經過截圖後,再廣泛製圖轉傳到不同社團內部。
沈伯洋表示,去年五月疫情緊張,當時也是中國積極做假消息、以機器人大軍攻擊的重災時期,很多波同時間的攻擊在當時接顯現出來。他指出,七八月中國是採取分工合作的操作模式,七月只有官媒,到了八月 Youtube 開始廣泛宣傳,不過高端開打那一天,就又沒有動作了。一直了 11 月才又有總攻擊。因此沈伯洋指出,這些攻擊分明是經過算計的,過去分享約一兩百次,現在是轉七八百次, Youtube 甚至後來到達總共 3,000 萬的點閱。沈伯洋也提醒,中國針對不同族群、不同時間有設計不同 hashtag,就是要打到最理想的受眾。
阿共打來怎麼辦?三分計畫
沈伯洋根據飛彈的標準做了針對假新聞的評估,他表示,考量假消息轉譯性高不高、傳播速度,以及是否丟到對的人。針對不同主題對應哪些被害者,才能知道影響程度有多高。同時,針對近期台海軍事安全在社會的討論升溫,沈伯洋也表示,台灣人必須知道戰爭前、戰爭時,要準備什麼。首先,必須先知道戰時會發生什麼事情,才知道戰前需要的準備,需要知道飛彈打過來的狀況,才能夠規劃要花多久時間逃跑。
針對社會端,「王立第二戰研所」的林秉宥倡議表示,防衛架構可分為社會端三分計畫:包含分區 —— 我在哪裡;分類 —— 我是誰;分派任務 —— 我該做什麼。而針對政府,他也建議政府端可以採取回歸區域守備,以行政區為單位進行編組,以及分派任務給非武裝部隊的策略。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 中國資訊戰協力轉發俄羅斯假訊息
近期俄烏戰爭尚未平息,沈伯洋表示,在中國境內的大內宣部分,中國不斷嘗試在連結烏克蘭跟香港的關係,許多文章宣稱烏克蘭本身有新納粹、強調這些人有參與反送中,以期望中國社會能將烏克連變成敵人。甚至中國也採取一策略:投稿到俄羅斯論壇,說這些人有參與反送中運動,再透過把俄羅斯資訊放大,轉回中文世界進行宣傳。沈伯洋表示,即便烏克蘭有事實查核的表格與清單,假帳號的臉書被刪掉,但資訊不會消失,又會在一再重新以新的假帳號身份帶著假訊息回來。
中國大軍變成俄羅斯散播管道,展現中國採取兩個策略,對內是積極與跟香港反送中進行連結,對外則是以模糊手法操作。沈伯洋表示,微博上有很多納粹的字被中國人搜尋,卻不會上到熱搜榜,甚至會把納粹的關鍵字拉低,不過「亞速營」卻被刻意拉高。同時,中國在這個時間點對台也發動資訊戰,針對撤僑又做了一次攻擊,不過這次非常容易被識破,也很快就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