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7 月 10 日訪問曼谷跟泰國副總理暨外交部長董恩(Don Pramudwinai)會面。期間兩國簽署泰美戰略聯盟與夥伴關係公報(Thai-U.S. Communiqué on Strategic Alliance and Partnership),此外兩國也簽署促進供應鏈彈性的備忘錄,確保強大、有彈性和多樣化的供應鏈合作,特別是在關鍵產業和技術創新領域。

泰國外交部長董恩言談中提及,泰國是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2022 年主席國,美國則是 2023 年主席國,泰美在經濟合作上有著交棒的意涵。美國務卿布林肯則表示,兩國的國防安全聯結很牢固,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跟泰國總理帕拉育(Prayut Chan-O-cha)日前討論共同推進地區安全的新方法,包括擴大聯合訓練和演習,以及在網路和太空等新興關注領域的合作。而泰國也是第一個加入美國潔淨能源需求倡議的國家,美國已經有七家公司表示有興趣在泰國的潔淨能源基礎設施上投資高達 27 億美元。

在促進供應鏈彈性的備忘錄方面,布林肯表示,武肺疫情造成的供應鏈危機雖已有明顯緩解,但確實影響到泰國人和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因此需要有彈性的供應鏈。備忘錄將讓兩國私人企業可以更容易合作,以確保現有供應鏈運行更順暢。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7 月 10 日訪問曼谷跟泰國副總理暨外交部長董恩(Don Pramudwinai)會面。
美國和泰國此次簽訂了兩國簽署泰美戰略聯盟與夥伴關係公報和合作備忘錄。
圖/State Department Photo by Ron Przysucha/ Public Domain

雖然美泰兩國外長的談話未明確提及中國,但《泰國:美國與中國間的角力戰場,在夾縫中求存的東南亞王國》(Thailand: Shifting Ground between the US and a Rising China)的作者札瓦奇(Benjamin Zawacki)分析認為,此次簽署的泰美戰略聯盟與夥伴關係公報是在美泰關係多年漂移以及中國影響力迅速成長之後所做出的,這也讓泰國再次成為亞洲戰略競爭的中心。

但是,札瓦奇認為,在布林肯此次曼谷行之前,拜登對泰國的態度幾乎可以被稱為「戰略忽視」,跟忘記泰國的歐巴馬和找不到泰國的川普相比,拜登似乎故意跳過它。拜登只在 2021 年 3 月的「國家安全戰略暫行指南」(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中提到泰國,然後於 2021 年 6 月派國防部長訪問新加坡、越南和菲律賓,然後一個月後副總統賀錦麗訪問新加坡、越南。在這段時間,疫情已經進入疫苗階段幾個月了,拜登政府才將疫苗送往泰國,在此美國疫苗已送往東南亞其他國家了。

不過,在拜登剛上任不到兩週的時間裡,他獲得了一個加深美泰關係的機會,就是緬甸發生軍事政變後兩國為緬甸的人道救援迅速發起的聯合行動,這為美泰聯盟賦予新的意義。而且相對應的,泰國跟中國在緬甸問題上並沒有這樣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最近確實在泰國進行了一系列活動,包括 5 月份的戰略對話和國防戰略會談、6 月份國防部長奧斯汀的訪問,當然還有國務卿布林肯前幾日的訪問。然而札瓦奇認為,無論這最終可能可以(也可能無法)證明兩國關係多麼有希望和富有成效,但目前仍舊是:被動、遲緩且相當侷限。

相較之下,近期發生變化的是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姿態,包括在其周邊地區。從疫情以來,中國對外政策姿態明顯轉為保守,但要說中國背棄了泰國的保守派精英,可能言過其實。不過現實是泰國別無選擇,只能做出反應,適應變化,再加上美國最近對泰國的舉措持開放態度。因為在泰國,中國變化最多的地方是它口袋的深度,而且在疫情之前的中國遊客潮也已減少到涓涓細流,而中國強大的供應鏈也因疫情封城、邊境關閉所撼動。在這種背景下,泰國轉向美國,也簽署了拜登的新印太經濟架構。

而過去 18 個月在泰國上演的「疫苗外交」,美中在基本上按照既定劇本:中國搶先而且送出很多疫苗。美國遲到了,給的較少但給的更好。泰國並沒有忘記 mRNA 疫苗比科興更有效。

泰國為何可以抵擋中國資金的誘惑?

在中國貫穿泰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方面,泰國從來沒有在這條鐵路上過度投資,事實上,只有兩項計畫被官員和專家們一致認為屬於其框架之內:中泰高鐵和華為 5G 基礎建設。從泰國的角度來看,絲綢之路僅在經濟上有意義,但也可說是沒有意義 —— 泰國根據計畫的經濟可行性進行評估,並在此基礎上做出決定。泰國並非不知道中國的地緣政治意圖,但他們主要關心的是自身經濟,同時還得將政府貪污腐敗的因素考慮在內。相較於其他國家的 5G 建設,泰國把華為視為是一種廉價的替代品,而中泰高鐵建設計畫則是沒有產生明顯的經濟效果。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橫跨中南半島的鐵路基礎建設計畫
本次竣工的就是圖中藍色的「中寮鐵路」。
圖/報呱製圖

中國人設計或評估絲綢之路的主要目的是地緣政治,而不是單純從經濟考量。高鐵即為一例,對其他國家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可疑的經濟合作計畫,而且本質上還是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計算。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過去已證明有能力打長期比賽。

泰中關係正如中國外長 2010 年在南中國海問題上所說:「中國是大國,你們是小國,這是事實。」只是今日泰中實力差距遠不及 70 年前的美泰差距,泰國現在也不是其他國家的附庸國。同樣真實的是,就像很久以前跟美國交往的情況一樣,許多泰國精英現在可以從親中國的外交和經濟政策中獲益。而這些事實確實比過去更能反映出泰國國內目前的他國勢力代理人狀態。

不過,在南中國海、台灣和其他地方的局勢正在升溫中,札瓦奇不認為泰國有能力或願意對抗大國的武力。

參考來源:
2022/07/12 The Diplomat Benjamin Zawacki on the Thailand-China-US Triangle
2022/07/10 U.S. Department of State Secretary Antony J. Blinken And Thai Deputy Prime Minister and Foreign Minister Don Pramudwinai Remarks to the Press

Tags
中國影響力 南中國海

編輯推薦

擺脫中國世界觀 台灣前進太平洋的挑戰 

台灣總統賴清德先前訪問太平洋島國,並過境夏威夷、關島,美媒《外交家》(The Diplomat)指出,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外交策略,代表台灣政府嘗試融入太平洋國家。

January 4, 2025

2024年假訊息、假帳號暴增 國安局揭露中共認知作戰手段

國安局今(3)日發布「2024 年中共爭訊傳散態樣分析」報告,指出近年中共持續利用複合手法,對台灣散播「疑美」、「疑軍」、「疑賴」論等爭議訊息,企圖削弱民眾對政府信心、升高社會對立氛圍。尤其 2024 年中共在各大平台創建的「假帳號」,以及散佈之「爭議訊息」數量,皆出現成長。

January 3, 2025


展望2025 美智庫:台海潛在風險大增

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日前刊出 2025 展望報告,並回顧 2024 年中國在習近平的高壓統治下,黨政權至高無上。雖然表面看似平靜,但實際上卻面臨眾多內部問題,包括經濟、社會衝突、地緣政治緊張、美國高科技制裁。

January 2, 2025


天文台也要軍民兩用?中國發展太空霸權背後的圖謀

兩名中國太空人 12 月 24 日出艙任務在太空行走 9 小時,打破美國在 2001 年保持的 8 小時 56 分鐘紀錄,這是中國野心勃勃太空計畫的最新里程碑,其背後的用意是透過競逐太空來按照自己的設計重塑國際秩序。

January 1, 2025

customplayer-app